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9月1日 · 二 年後香港特區政府通過法案強制執行,並有規定提撥比率,稱為「強積金 」,這是香港目前僅有的公有退休金制度。除此之外,還有尚在研議中的長者年金制度,因此香港民眾自行準備退休金的意識相當普遍。 ...

  2. 2019年9月1日 · 強積金是每月從有工作的香港居民薪水中扣除一定比例的工資金額雇主也按相同金額將其存到員工的強積金帳戶中公積金則是由雇主負責有比較長的工作年限)。 這2種相當於社會保險的概念。 而70歲(65歲通過審查資產也可以)之後還有一種「生果金」,即為公共福利金計畫下的高齡津貼,每月約為1,385元(港幣,以下同),且不論是香港首富李嘉誠還是普通老百姓,都可以享有生果金。 當民眾晚年享有生果金、強積金或公積金這2項退休金,且每月控制在基本的花費下,將可維持一定的退休生活品質。 但是若期許享有樂活退休的民眾,如希望年老時可以有多一些的娛樂生活者,以上2種香港退休保障制度對他們而言是無法滿足的,這時張美紅就會利用商業保險規劃,補足他們的退休金缺口,最終達到他們所期望的退休生活目標願景。

  3. 2023年2月1日 · 791.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若65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0%就是所謂超高齡社會」。 而從臺灣高齡化與少子化的嚴峻現況來看,國發會預估到了2025年臺灣就將走入超高齡社會,也就是說,屆時社會上每5人就有1人是老年人。 平均壽命延長、高齡化嚴峻的狀況下,就愈不能忽視老後可能產生的經濟風險,舉凡身體健康惡化、認知判斷能力下降、罹患失智症、退休後資金不足、資產轉移等都會是老後的經濟問題。 那麼,民眾又該如何以保險妥善規劃老後退休生活? 本文透過台灣人壽商品一部部長/協理陳逸萍的專業見解,一同瞭解老後經濟風險的解方,以及未來針對高齡化社會可能推出的商品創新方向。 Q:老年人在退休後可能遇上哪些經濟風險? 第1,低估通貨膨脹及投資市場的不確定性。

  4. 2020年11月1日 · 根據衛生福利部2017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所統計的資料顯示臺灣65歲以上老年人的經濟來源其中31主要仰賴退休金與社會保險給付個人儲蓄所得或商業保險給付約占15%,另有約10者有工作收入這資料顯示臺灣65歲以上的老年人生活費一半以上來自於自己攢積出來的成果包括收入儲蓄與各項商業和社會保險靠子女奉養的比率僅24%,詳見表一。 這與2005年的《老人狀況調查報告》顯示的實況很不相同,2005年資料中有53%的65歲以上老年人靠子女奉養,顯見臺灣老年人經濟獨立性愈來愈強。 但需要特別關注的是,31%的老年人收入來自退休金與社會保險養老給付,15%則是來自社會救助與津貼,這意味著公共政策的變化對老年人的經濟安全影響,相對比以往重大。 平均餘命的延長使醫療費用支出高漲.

  5. 2022年4月1日 · 假設退休後每個月需要有4萬元的生活費而將來65歲退休後的平均餘命約為20年換算下來所需的退休金應要有960萬元。 但考量到通膨因素,在2%通膨率下,退休金要準備高達1,737萬元才足夠,準備金額足足差了將近一倍之多。

  6. 2019年10月1日 · 舉例來說25歲開始工作設定65歲為退休目標假設這四十年工作期間要存滿300萬元在65歲時可以整筆連本帶利拿回來再將其做好妥善規劃加上自己的社保老年給付與職業退休金一個月大概也會有3萬5,000元。 趁年輕就做好資產配置的準備,將可以讓晚年達到樂活退休的狀態。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66期.

  7. 2021年1月1日 · 若該君預定於65歲退休根據臺灣內政部公告之2019年簡易生命表65歲男女平均餘命有20.41年推算A君於65歲退休時準備1,200萬元是必要的因此這1,200萬是A君的財務目標。 ⠀⠀⠀⠀⠀⠀⠀. 第2個步驟即清點自己在所屬的社會保險與對應的職業退休金制度下,每月可領取的金額, 並從第1步目標生活金額中扣除,以檢視自己退休時點財務缺口多寡。 假設該君於65歲退休時,可領取每月勞保月退休金2萬元,另有勞退月給付金額1萬元,則該君尚有每月2萬元的缺口,相當於65歲時須另外累積約500萬元以達成退休時的財務目標,這缺口要仰賴人生上半場,透過不同的財務工具做好資產配置加以累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