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2月28日 · 乳化軟膏(Emulsifying Ointment)俗稱豬油膏,是一種油包水乳化劑(water-in-oil emulsion)。 成分包括白蠟、石蠟油及乳化蠟。 雖然保濕能力較水性乳霜高,但質感偏硬導致較難均勻塗於皮膚上。 一般會建議患有嚴重乾燥皮膚的患者用作肥皂使用,其用法為將小量的乳化軟膏用少許溫水溶化,洗澡時把液體作梘液塗抹全身,然後用溫水沖淨。 白蠟(White Soft Paraffin)俗稱白凡士林,是高度精製的礦物油。 跟乳化軟膏的質感有點相似,同樣難以塗抹在皮膚上。 若過量使用亦有可能堵塞毛孔,引致毛囊發炎。 因此有醫院會把白蠟和石蠟油(liquid paraffin)混合一起使用去增加潤膚膏的水溶性,其比例為1:1。

  2. 2015年10月5日 · 外用類固醇藥物可緩解發炎或搔癢性的皮膚病,常用於皮膚敏感、濕疹(異位性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銀屑病等病症。 外用類固醇藥物很多時只作為皮膚病的輔助治療,不當或過量使用,無助病情。 濕疹的基本治療是保濕護理;根治接觸性皮膚炎應移除刺激物(如乳膠、一些金屬等)。 銀屑病是自體免疫力反應的疾病,若初期患者使用強效外用類固醇藥物,可使往後病情難以控制。 外用類固醇藥物可按效力分類。 常用例子如下:

  3. 2012年7月14日 · 其實,治療濕疹最重要及最基本是保濕,濕疹皮膚外層有很多微小裂縫,令皮膚水分易流失,亦令刺激物易滲入皮膚。 因此,潤膚劑乃濕疹的基礎治療「藥物」,能作為皮膚的保護層,有助減輕皮膚的過敏反應,且不含藥性,安全可靠,患者應大量及經常使用。 分冷霜及「豬油膏」兩款. 常見的潤膚劑有兩類,分別是冷霜(Aqueous Cream)及俗稱為「豬油膏」的軟膏(Emulsifying Ointment)。 冷霜特點是含較多水分,質地較稀,作日常滋潤,每天應多次塗抹及可大範圍地使用。 冷霜另一用法是代替肥皂,在沐浴時直接塗在身上,然後以清水洗淨,可避免因用肥皂而使皮膚失去過多油脂,皮膚不會變得更加乾燥和敏感。 「豬油膏」較油性,鎖水功能較強,適合直接塗抹在濕疹的乾燥鱗狀部位,但應避免作全身潤膚,以免影響出汗。

  4. 2020年6月3日 · 許多人都聽過消炎藥與抗生素這兩種藥物,但大家清楚知道它們的分別嗎? 要解釋兩者的分別,先要了解到底「發炎」是甚麼一回事。 發炎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當身體受到有害刺激物刺激,或身體組織受損時,自身的免疫系統便會令受影響的部位發炎,目的是清除刺激物,同時促進組織修補。 外傷出血感染 均會導致發炎. 常見會導致發炎的情況包括外傷、出血和感染等等,每當有這些情況出現,受影響的部位便會出現典型的發炎徵狀,例如,紅、腫、熱和痛。 我們可能需要按指示服用合適的藥物治療,這些藥物都被統稱為「消炎藥」。 事實上,消炎藥可指不同種類的藥物,包括有: •抗生素:主要用來治療細菌感染。 細菌感染是許多炎症的成因,抗生素可幫助消除細菌感染,從而減輕發炎的徵狀。

  5. 2011年12月17日 · 藥物治療方面分為兩大類:甲型交感神經接受體阻斷劑如doxazosin、terazosin、tamsulosin、alfuzosin和prazosin能使前列腺和膀胱出口的平滑肌放鬆,改善排尿困難。 但此類藥物須服用一個月後才會達至穩定的效果,所以如果一個月後沒有顯著改善,就可能需要調整藥物的劑量或作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 另一方面,此類藥物雖然不能將前列腺的體積縮小,一般還是建議長期服用,因為停藥後的排尿症狀可能會再惡化。 其副作用為頭暈、鼻塞、胸悶和低血壓。 由於前列腺是一些對男性賀爾蒙有反應的細胞,抗男性賀爾蒙藥物,如finasteride和dutasteride能抑制5α-Reductase,減少男性賀爾蒙分泌,使前列腺縮小。

  6. 2020年8月28日 · 直達患處長效止痛 - 東方日報. 慕拉適®貼藥連續8年是全港最多醫生選用的止痛貼藥,安全性良好。 由於藥物直達患處,大大減低藥物進入血液的濃度,對身體的影響亦較小。 每片藥貼全由日本製造,含有非類固醇消炎劑酮洛芬(Ketoprofen),不同於一般薄荷或水陽酸成分止痛貼,有效緩解不同痛症。 24小時長效止痛,根據醫生指示,患者可同時於不同痛楚部位使用多片。 慕拉適®為處方藥物,詳情請向醫生查詢。 營業資訊. 銷售地點:各大藥房. 查詢熱線:2895 9306.

  7. 2021年4月18日 · 盧景勳稱研究可得出腸道益生菌有助改善腹瀉、便秘及濕疹問題。 (受訪者提供) 研究團隊於去年8月至今年4月期間,招募逾300人參與研究,首先會測試參與者的腸道菌群健康情況及菌群失衡(dysbiosis)的相關因素,其後再為測試員提供連續8周的益生菌補充品,並再進行測試。 腸失衡患者 服用8周後見效果. 研究發現,有逾六成慢性病患者有腸道失衡情況,其中46.4%人有濕疹及皮膚過敏、52.8%人有慢性便秘及53.6%人有肥胖問題;即使是健康情況良好的人中,亦有38%人有輕微菌群失衡。 研究團隊在其後8周提供益生菌予參與者服用,結果34名有腹瀉的人士中,有91%人情況有改善;58名有便秘的人士中,71%人病徵減輕;另有54名患濕疹的人中,有67%人皮膚情況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