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6月23日 · 第一,有關移民的決定,看來港人已從過去以價值觀念為首要考量,轉到一些與移民之後生活狀况有關的問題。 他們現在思考的是:移民後能否找到工作? 自己和家人是否有適應困難? 自己是否有足夠儲蓄,維持未來幾年在外地的生活? 筆者以前講過,修例風波後決定離開的港人,很多是因為不相信香港能夠保持原有制度,也有一些認為他們珍惜的價值觀念,特別是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等香港核心價值,將不會被重視,也不再是港人追求的目標。 那時候,決定移民的港人離開時常說的一句話是:「香港已不是我們認識的香港。 這種以價值觀念取向先行的情况,經過差不多兩年時間,看來已出現變化。

    • 後生走得快 一定有古怪
    • 與八九十年代移民潮比較
    • 具競爭力者離開 致人才流失
    • 移民潮衝擊社會
    • 參考資料

    一直有人用出入境數字等不同數據估算究竟多少人走了。早前統計處公布了2022年中人口估計。由於較多外籍傭工是女性,會影響女性及整體年輕人口的數字,以下只用男性數字。要知道一代走了多少人,不能跟其他年齡層直接比較,也不是跟5年前的同一年齡層比較,因為5年前的20至24歲,與今年的20至24歲,不是同一代人,前者今年已經25至29歲了。因此要在數據裏找回同一年份出生的組別,再逐年看變化。 以不同世代人口變化對比,會發現20至29歲年齡組別的男性人口跌得多,20至24歲比起5年前的差距是9%(表1)。20至24歲那個年齡組別人數下跌,除了移民,有人用海外求學解釋,但跌幅比以往大,可能是有較多人去海外求學,惟求學後是否回港就很難說。第二個原因是香港有一部分中國大陸及國際學生,新冠疫情期間可以遙距上課,...

    根據學者黃紹倫在1988年的一項社會指標調查,當時港人對未來並不樂觀。例如他們預計公民權利減少(76%)、個人自由減少(73%)、法制劣化(61%)和生活水平惡化(67%);約半受訪者擔心九七之前政治不穩。 保安局估計,1987至1997年間,約有53.4萬香港人移居海外,約佔1992年人口的9%。部分人獲得外國公民身分後,回港尋求更好的經濟前景。事實上,中國大陸經濟隨後迅速增長,香港作為東西方之間的橋樑,受益匪淺。 今次移民潮,明顯是「反送中修例」乃至中央加強規管香港有關。根據香港民意研究所2022年8月所做的民意調查,個人自由(49%)和香港的政治(15%)是民主派支持者打算移民(36%)的兩大原因,而有2%已經移民了。其他政治立場打算移民者較少(13%;另有1%已永久離開),他們考慮離...

    表2亦顯示了2021年BNO(英國國民(海外)護照)簽證持有人的概况。約半數簽證持有人(51%)屬25至44歲;69%的戶主具有大學或以上學歷;63%戶主曾受僱於香港的管理、專業、技術和行政職位。與2016及2021年整體人口和1989年的移民相比,這些移民背景更好。 流入香港的移民又是否能夠取代離開的人?2016年居港不足7年的人口,比整體同年齡層人口更多的是25至44歲,學歷及職位比整體人口要好,不過比起BNO簽證持有人平均沒那麼強(表2)。然而,較高學歷的人幾年後未必留港,踏着香港的跳板又走向他方。 人口外流令香港短期某些行業勞動力緊張。嚴格的COVID-19限制仍在驅使外籍人士離港。香港總商會在一項調查中發現,38%受訪公司受到人才離職的打擊。金融行業一些中層職位,為搶佔近期外籍人士...

    外流將對社會產生廣泛影響。例如教師和社工,這兩個專業一直是民主派支持者大本營。由於這些專業人士不成比例地移民,這些行業將缺乏訓練有素和經驗豐富的人才。教育界已表示,新學年招聘教師遇到困難。正正因為這樣,立法會議員鄧飛所說的招大陸學生來港並不合適,因為根本不夠教師。正路是縮班「殺校」、整合資源、汰弱留強,留下辦學較好的學校。他說要擴大招生,只是為了他的幾百個校長同行不要失業而已。招不到教師只會令教育質素每况愈下,別讓界別利益凌駕一切。 移民潮改變了家庭關係。一些年輕夫婦選擇移居海外,冀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教育和未來。事實上,60%的BNO簽證持有者有孩子,當中91%人的孩子為4至15歲。他們願意放棄香港的高薪工作,到另一個地方重新開始。有些人不情願地離開了父母和祖父母,老一輩不打算在外國...

    .Wong Siu-lun (1992). Emigration and Stability in Hong Kong. Asian Survey, 32(10): 918-933. .Ronald Skeldon (1990). Emigration and the Future of Hong Kong. Pacific Affairs, 63(4): 500-523.

  2. 2021年7月30日 · 《明報》7月5日的聞,就着《區國安法》實施一年,專題報道港人移民外國的情况,標題是:「國安法一年 10萬港人遠走他方」。 這10萬港人的數字,是從過去一年,港人出境和入境數字的相差得出的。

  3. 其他人也問了

  4. 2023年12月30日 · 這批移民的特點以及來港動機,跟過去的新移民也有天壤之別,高才的其中一類,申請條件是已經有年薪250萬元的收入,其他則必須有三年工作經驗或者在全球頂級大學畢業,他們來港的動機,部分是為自身職業生涯拓寬機會,很多則是為了給子女 ...

  5. 2022年10月9日 · 調查訪問730名18歲或以上市民,近七成認為香港出現人才和勞工短缺,四成認為是移民致人才流失,過半數認為新加坡對人才的吸引力大於香港。 青年新世界認為防疫政策令國際活動無法在舉行,令市民認為新加坡復常較香港快,建議當局加強本地 ...

  6. 2021年6月10日 · (1)新移民佔用福利比率低:坊間一直認為新移民來港後大多申領綜援,甚至有「十個新移民、八個攞綜援」的說法。 研究檢視過去數年《香港貧窮情况報告》內的數據,發現單程證新移民家庭中領取綜援的貧窮戶佔全港領取綜援的貧窮戶的比例很低,並由2014年的4.1%下降到2019年的3.4%。 政府每年綜援開支中新移民家庭所佔比例也不高,近幾年只佔4%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數據顯示,新移民家庭的戶數佔全港整體4.7%,他們佔用綜援開支的比例這幾年都低於此數,反映他們沒有對政府的福利開支造成沉重的負擔。 此外,這些用於新移民家庭的福利開支,並非只用於單程證新移民身上,家庭中的本地出生的成員,包括配偶、父母及子女也同樣受惠。 因此,新移民依賴綜援的說法並非事實。

  7. 2021年3月19日 · 換言之,內地居民如有意來港工作,並得到香港公司的僱用合約,他們就算不符合「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也可先到外國居留一年,然後根據「一般就業政策」申請來港居留,並且最終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 此外,「一般就業政策」下獲准居港人士,他們的家人可一併申請來港居住。 「一般就業政策」的移民是本地畢業生競爭對手. 若細分「一般就業政策」下獲准居港人士的行業分類,以2019年為例,可見以下幾個行業都佔約5000人(見表),包括:學術研究及教育、藝術及文化、商業及貿易、金融、康樂及體育。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