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5月1日 · 公式:課稅所得額=(營業收入淨額+非營業收入)×擴大書審純益率. 優點: *簡化稅務申報作業,請稅務單位亦簡化以書面審查方式處理,原則上較不易調帳查稅。 缺點: *收入金額大者,稅賦相當可觀。 *當年度虧損,仍必須依擴大書審純益率計算課稅所得額繳稅. *國稅局依法抽查帳簿證時,往往因帳簿記錄不全、憑證不足或記載不符規定而核定補繳稅款,金額可能因此較依法結算申報應繳納之稅額高。 應繳納稅額高之原因在於,營利事業原本結帳出來的利潤率較書審率(財政部公告的各產業別書審適用純益率)低,原本應該繳的稅較書審率算出來的較少才對,然而企業為了簡便申報方式,同意以較高的書審率來申報並計算應納稅額,所以才會願意多繳稅。 疫情關係, 擴大書審純益率可按80%計算.

  2. 2018年12月1日 ·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的數據,二 一八年一至八月,工業及服務業受雇員工每人每月總薪資是5萬4,231元。 而所謂的「總薪資」是指經常性薪資(每月固定給付的本薪及津貼)、加班費及其他非經常性薪資(年節獎金、績效獎金、紅利等)加計而得到的數字,自然會比民眾直覺反應以自己的每月本薪去對應來的高。 若以經常性薪資來說的話,一到八月的平均則是4萬830元。 然而在統計學,算術平均數雖最為泛用,但統計出來的數據較容易受到極值(即與絕大部分的數值落差較大的數值)的影響而失其精準性。 但若取「中位數」的話,就比較趨近現實。 行政院主計總處於二 一八年三月公布臺灣二 九年至二 一六年的經常性薪資中位數,介於3萬1,000元至3萬4,000元間,似乎較為貼近大多數受薪階級。

  3. 2023年12月1日 · 透過行政院主計總處的統計資料可以發現,過去10年來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雖有顯著的提高,但是實質經常性薪資(考量通膨後月薪)卻多次負成長,近幾年來呈現停滯成長的狀態。

  4. 2024年2月1日 · 那麼,A這個月的「13個月保單件數繼續率」為90%,具體計算過程如下: 9件÷10件×100%=90% 不同繼續率指標,該以哪個為準? 前文提及,繼續率分為保費繼續率、保單件數繼續率和保額繼續率。至於哪項指標更重要,不同的立場有不同的答案。

  5. 2023年4月1日 · 而實質經常性薪資則是計算通貨膨脹後的實質月薪。 同樣是1985~2002年,從2萬1,087元上漲到4萬739元,年化成長率達3.73%。 但此後的20年卻陷入停滯,2022年的實質經常性薪資只比2002年多了618元。

  6. 2018年5月1日 · 1.提撥限額: 營業收入總額×0.15%+下腳收入×40%。 依實收資本(或增資資本)的5%提撥,分五年攤銷 。 2.實支規定: 不得再以福利費列支,須先由福利金支付,超過職工福利金動的標準部分,得以「其他費用」列支。 ※員工醫藥費:核實認列(不含員工定期檢查)。 未成立職工福利委員會: 1.提撥規定: 不得提撥福利金。 2.實支限額: 營業收入總額0.15%+下腳收入×40%。 3.員工醫藥費: 核實認定(不含員工定期健康檢查)。 4.舉辦員工文康、旅遊活動及聚餐等費用: 應先以職工福利科目列支,超「實支限領」項目規定限度部分,再以「其他費用」列支。 保險費:勞保、健保、車險、意外險、火災險、員工團體寶線等.

  7. 2019年2月1日 · 可特定減除費用項目,經參考國外立法法例及各界建議應符合4項原則,包含:與提供勞務直接相關且必要、勞工的實質負擔、重大性及共通性原則,規範出3項可減除項目,包含「職業專用服裝費」、「職業上工具支出」及「進修訓練費」,每項限額每人每年減除金額以其薪資所得的「3%」為限(故3項合計為9%),力求立法院本會期通過,於二 一九年生效實施,二 二 年五月申報綜合所得稅時適用。 特定減除費用3大類. 一、職業專用服裝費. 職業所必需穿著之特殊服裝或表演專用服裝,其購置、租用、清潔及維護費用。 例如名模走秀、劇團表演者或演藝人員表演服裝等。 二、職業上工具支出. 購置專供職務上或工作上使用書籍期刊及工具之支出,其效能非兩年內所能耗竭且支出超過一定金額者,應逐年攤提折舊或攤銷費用。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