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3月9日 · 所以, 第一,心中要能清晰地顯現所聞法義; 第二,要有“主觀能動性”,即主動對所聞法義反復思惟、衡量,得到定解之後,再於心中反復串習,最終達到修量。 在利他方面,有多少認識,才能說出多少認識;有多少感受,才能讓別人有多少感受。 若對所聞法義明記不忘,就能把內容逐一說出,若只記得一部分,也就只能敘述一部分;然而,即便能夠一字不漏地復述出來,也不代表自己的說法能給人堅定的信念。 若對所聞法義精勤思惟,思慧成熟,對佛法的定解極深,就能深刻地表達出法的內涵。 如果自相續進一步已串習成法的體性,比如已串習成出離心、菩提心,則自己的說法也能把聽者帶入佛法的感受中。

  2. 2020年12月8日 · 心捨有情者,若緣總有情,謂我不能作此許有情之事,心棄捨者,即捨願心,極為明顯。 關於 “ 心捨有情 ” 方面,如果緣總體有情,認為我不能做利益有情的事業,而發自內心捨棄,便是捨棄了願心,這極其明顯。

  3. 2020年12月5日 · 1.有的人說這是指已經由儀軌正受發心的人; 2.有的人認為若是宿生已經發了心的,這一生雖然還沒發心也算。 但是第二種情況,本論說它不算。 因為在《釋論》當中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別的地方都說得很清楚,大乘行者一定是具足菩薩戒,正在學菩薩行的人。 所以應該是具足發心(照前面的儀軌發了心)的人才算是所對的對象。 你毀謗這樣的人才算犯了這個黑法。 【於此作何事者,謂說惡名等。 由瞋恚心發起而說,與《釋論》同。 對於何境而宣說者,《釋論》說云:「如彼菩薩欲求法者,信解大乘或欲修學,為遮彼故對彼而說。 」然了義者即可。 其惡稱者,如云本性暴惡,未明過類;惡名者,如云行非梵行,分別而說;惡譽者,如云以如是如是行相,行非梵行廣分別說;惡讚者,通於前三之後,是《釋論》解。 此於我等最易現行,過失深重前已略說。

  4. 2021年3月7日 · ① 必須精勤聞法的理由 ② 破斥承許不需聞思的邪見. ③ 將聞思轉為實修助緣的竅訣. “彼”是指導致愚癡的種種因緣。 戍一、必須精勤聞法的理由分四: ① 聞思修三慧依賴聽聞之故. ② 能斷二障的智慧依賴聽聞之故. ③ 教誡須以忍耐心尋求多聞 ④ 攝義. 亥一、聞思修三慧依賴聽聞之故. 故又云:“恭敬承事可親師,為引慧故求多聞。 ”謂應親近智者,隨自力能而求多聞。 《攝波羅蜜多論》所以又說:恭敬承事可以親近的師長,這是為了引發智慧而勤求多聞。 這就是說,應當親近善知識,隨分隨力尋求多聞。 若不爾者,聞所成慧、思所成慧皆不得生,是則不知修何法故。 若有多聞,由思所聞法義,能生思慧,從此能生廣大修慧。 這是從正反兩方面說明,必須隨力尋求多聞的原因。 反面:

  5. 2020年1月2日 · 這樣一減一增,名為「一小劫」。. 以數學方式來計算,一小劫等於: (84,000 – 10)× 100 × 2 = 16,798,000 (2)【一中劫】: 約三億多年(3 億 3,596 萬年) 算法:如是二十增減(即 20 個小劫), 名為「一中劫」。. 以數學方式來計算,一中劫等於 ...

  6. 2020年4月8日 · 1. 「想」是想要傷害他人; 2.「煩惱」是三毒隨一(任何一種)。 3. 等起:內心有想要打罵、傷害他人的欲望;或希望他人因其他因緣而遭到災難或損失財物等。 「加行」反覆思維要如何來傷害對方。 「究竟」是執意決定進行捶打等事情(對打罵、報復、傷害等方式,內心做出決定,或者已經確定要傷害對方,一旦心意已決,即究竟完成了瞋恚業。 )。 【此亦有五,全則圓滿,缺則非圓,謂具五心:一有憎惡心,謂於能損害相,隨法分別故。 二有不堪耐心,謂於不饒益不堪忍故。 三有怨恨心,謂於不饒益數數非理思惟隨念故。 四有謀略心,謂作是念何當捶撻,何當殺害。 五有覆蔽心,謂於瞋恚不覺羞恥,不知過患,及與出離。 瞋恚心也有五種心相,若五種心相都具足了,就是瞋心圓滿,如果有所欠缺,瞋心就不圓滿。

  7. 2021年1月29日 · 《入中論》云: “ 許為盡昔造,諸不善業果,害他忿招苦,如反下其種。” 《入中論》說:既然承許以此苦能消盡往昔所造惡業殘餘的果報,為何還生起傷害他的瞋心,又引將來更為嚴重的苦果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