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萤火虫太空公司的阿尔法火箭于2021年9月2日在加利福尼亚州的范登堡太空部队基地首次发射升空。 火箭在飞行2分30秒后失败了。 (图片来源:每日宇航员/萤火虫太空公司) 钻研火箭技术是一件难事,各国的业内人员正不断尝试从任一失败中获得经验。 2021年,从美国到中国到韩国,各种任务在发射期间或发射后不久的失败均达10多次。 以下是今年失败的太空任务清单以及我们对未来计划的了解。 星际荣耀双曲线1号火箭失败. 这张来自中央电视台视频的剧照展示了中国星际荣耀公司民营轨道火箭双曲线1号首次成功发射的场景。 它于2019年7月25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 (图片来源:中央电视台) 在中国星际荣耀公司有史以来的第二次发射尝试中,四级双曲线-1火箭在2月1日发射时失败。

    • 概览
    • 人物经历
    • 主要成就
    • 个人生活
    • 人物轶事
    • 人物事迹
    • 人物评价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特级航天员、中国首飞太空第一人

    展开6个同名词条

    杨利伟,男,汉族,1965年6月21日出生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中共党员,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特级航天员,少将军衔,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

    杨利伟于1983年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八飞行学院。1987年,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学士学位,后分配至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 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8年,被选拔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航天员。2003年,晋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校军衔;9月,被确定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首飞梯队成员;10月15日,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10月16日,在完成21小时23分的太空飞行后,在内蒙古中部返回着陆。 2004年,晋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 2008年7月,晋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2011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2019年10月,被聘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

    早年生活

    1965年6月,杨利伟出生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绥中县靠近大海,杨利伟常常在海边玩耍,看着在天空飞翔的海鸥,希望自己能像海鸥一样飞翔。杨利伟小时候曾有两个梦想。一个是当飞行员,另一个则是当火车司机。 杨利伟小时候很腼腆,也很胆怯。过年的时候,外面放鞭炮,会吓得躲到桌子下面去,父亲就开始带着他去登山、去河里游泳、去野外爬树摘果子,渐渐地,杨利伟对户外运动有了兴趣,爱跟小伙伴们玩在一起了。 上幼儿园时,杨利伟的名字还是“杨立伟”,等到上小学,杨利伟认为“胜利”的“利”更有气势,于是将名字改为“杨利伟”。初中时,就可以轻松胜任旋梯滚轮等训练器械,“当飞行员”变成了比较具体的想法。

    教育经历

    1982年,杨利伟高中就读于辽宁省绥中县第二中学,成绩虽然不是最拔尖的,但是理科成绩一直十分优秀。那时他爱好游泳、滑冰以及田径项目,为日后成为飞行员打好了身体基础。 1983年6月,正在读高二(1983年高中实行两年制,没有高三)的杨利伟迎来实现梦想的机会,空军招飞人员在当地应届毕业生中选拔飞行员,杨利伟报名后,经过严格选拔,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学习,在4年的航校生活中,他的学习训练成绩优秀,每个科目都是第一个“放单飞”。1985年,杨利伟第一次高教单飞成功。 1987年,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学士学位。 2004年12月9日,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2009年1月,获得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空军飞行员时期 1987年,杨利伟从飞行学院毕业,成为空军某师一名强击机飞行员。后来,又成为一名歼击机飞行员。在空军部队10年间,安全飞行1350小时,被评为一级飞行员。 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2年,部队精简整编,杨利伟所在的空军师飞行员集体转到驻川航空兵某团,许多人劝他到民航挣大钱,他却向组织递交了一份申请继续服役的决心书。 在妻子张玉梅的理解和支持下,1993年初,杨利伟到驻川航空兵某团,用两年多时间,飞完歼击机基础课目,掌握了全部技能。并于1992年、1994年分别两次荣立三等功。 截至1996年,基本年年飞全勤,总共安全飞行1350小时,成为一名优秀的“全天候”歼击机飞行员。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选拔与训练 1996年,杨利伟参加中国航天员初选。1998年1月,作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中的一员,杨利伟来到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他从《载人航天工程基础》《航天医学基础》和《星空识别》等课程学起。最初两年,每天夜里12点之前没有睡过觉。在做超重耐力训练的离心机项目时,在承受8个G的重力负荷同时,还必须保持头脑清醒,敏锐及时地作出各项正确判断。 从飞行员到航天员需要一个巨大的转变,其间的艰难曲折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首先要闯过的就是航天科学的基础理论关,仅一本《载人航天工程基础》就有600页。对当了10多年飞行员、习惯长期户外训练和飞行的航天员们来说,是一种考验。基础理论结业考核,杨利伟得了93分,在同一批选来的战友中成绩名列第一。 完成航天基础理论,开始了挑战生理极限的体能训练和航天模拟环境训练,在俄罗斯的加加林宇航训练中心,杨利伟和战友第一次登上由一架伊尔-76型运输机改装的失重模拟飞机进行失重训练。云海中,飞机沿抛物线连续俯冲、拉起,反复经受失重条件下的适应考验。在国内,模拟器训练,炎热的盛夏,他和战友要穿上保暖内衣、厚重的航天服,一练就是三四个小时,每次训练结束体重都明显下降,还被拉到各种野外环境中进行沙漠生存、水上救生、高空飞行、空中跳伞等极限训练。 2003年,杨利伟晋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校军衔; 7月,经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选评委员会评定,杨利伟具备了独立执行航天飞行的能力,被授予三级航天员资格; 9月,杨利伟以专业技术综合考评排名第一的成绩,被确定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首飞梯队成员。 •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 根据计划,中国首次载人飞行于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实施。载人飞船和运载火箭在发射场的技术区完成总装、测试后,进入发射区加注推进剂。发射前16小时,从航天员三人首飞梯队中,选优确定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发射前约2小时45分进入飞船。 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火箭一级发动机和4个助推发动机同时点火;火箭飞行120秒逃逸塔分离,137秒助推器分离,159秒火箭一、二级分离,200秒整流罩分离,460秒二级主发动机关机,587秒船箭分离,飞船进入倾角42.4度、近地点高度199.14公里、远地点高度347.8公里的椭圆轨道。入轨后,飞船建立轨道运行姿态,展开推进舱上的太阳能电池阵,对太阳定向,并在第5圈实施变轨,进入343公里圆轨道。飞行期间,地面与航天员保持密切联系,通过生理遥测参数,了解航天员的身体状态;航天员监视飞行过程中重要指令的执行以及飞船运行状态。10月15日18时40分,杨利伟乘“神舟”五号在太空展示联合国旗和五星红旗。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轨自主运行14圈返回地球。在返回的前一圈,由地面测控站向飞船注入返回制动精确参数。飞船偏航调姿90度,轨道舱与飞船分离。再偏航调姿90度并制动进入返回轨道,在高度降为145公里时,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返回舱再入大气层,穿越“黑障区”后进入主着陆场上空,按程序开伞减速,在下降至地面约1米左右时,着陆缓冲发动机点火工作。返回舱于10月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中部安全着陆,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行21小时23分后顺利返回。 2003年11月7日,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庆祝大会上,授予杨利伟“航天英雄”光荣称号,并颁发“航天功勋奖章”,以表彰他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的贡献。 •退役与后续贡献

    航天成就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作为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不畏艰险,敢为人先,乘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飞行21个小时,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赢得了巨大荣誉。 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又一伟大成就,是中国高技术发展的又一里程碑,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又一非凡壮举。 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国航天事业在21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人才培养

    •培养理念

    人物影响

    •学校命名 2004年1月,杨利伟的母校辽宁省绥中县第二高级中学正式更名为绥中县利伟高级中学。 •竖立雕像 2004年9月,杨利伟写实全身雕像在辽宁省葫芦岛市飞天广场落成。 •行星命名 2005年3月,小行星“杨利伟星”命名仪式在北京举行。“杨利伟星”是由欧洲南方天文台发现,国际永久编号为第21064号。该星在椭圆轨道上以每天平均145万公里的速度绕日运行,远地点距离地球6.86亿公里,近地点为2.69亿公里。 •邮政纪念封

    感情生活

    杨利伟和张玉梅经人介绍认识,两人在1990年结婚,张玉梅随军到陕西,并且从此和杨利伟一起辗转四方。 2001年底,杨利伟妻子张玉梅得了严重的肾病,经常腰疼,杨利伟当时训练紧张,而儿子又需要人照顾,杨利伟妻子的病一直拖了大半年没有去检查,直到出现尿血才慌忙去301医院留院治疗,并做了穿刺手术。妻子术后第二天,杨利伟要去吉林进行飞行训练,这些训练都是一次性的,无法补课,走还是不走,他的心里充满痛苦和矛盾。妻子看出了他的心思,动员他按计划参加训练。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里,妻子每个月都有10天在医院里度过,他都提前开好转院单,把妻子送到医院办好手续,再赶回航天城继续训练。妻子住院时,儿子没人照顾,大队特批他可以住在家里,每天照顾孩子入睡,10点后他开始学习,第二天清晨把孩子送上学校班车,再赶回去继续训练。在家里,杨利伟和妻子分工明确,家务一般妻子做得多,但涉及到电器之类的都归杨利伟管。去发射场前,杨利伟对妻子说:“我教你调调电子闹钟吧。”张玉梅说:“我不学,等你平安归来,你自己调。”杨利伟与妻儿聚少离多,心中总有几分歉疚。

    落户北京

    2009年2月24日,杨利伟正式成为北京市海淀区居民。

    体型问题

    从飞行员到航天员,杨利伟第一个难题是“体形问题”。体形上,杨利伟有点横着长——1.68米的身高,体重近70公斤。但航天员的要求苛刻到体重。老朋友在一起聚餐,杨利伟坚持不喝酒。面对满桌的鱼肉,杨利伟很少动筷子,主要吃了些豆类和杏仁,后来体重下去了。在北京学习期间,逢假日,杨利伟有时会“摸”出来和老友相聚。饭桌上,以前要喝点酒的杨利伟绝不沾半滴酒。

    航天员选拔“看脸”

    一次见面活动中,一名学生向杨利伟提问:“看脸”是热门词汇,中国的航天员个个帅气、漂亮,请问在选拔航天员时是否也会“看脸”。杨利伟回答:我们的航天员确实男的比较帅,女的比较美,因为选拔航天员必要条件是身体健康,而外观的精神状态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所以也可以说是看脸。而我们代表着大家,大家也代表着我们。

    化解跳伞险情

    1985年夏天,杨利伟在航校学习,一次跳伞课中,5名同学编成一组跳伞,杨利伟第4个跳下去降落伞还没有打开,第5名同学跳下来两人粘在了一起。两把没打开的伞叠在一起,好像石头一样拉着他们飞快向下落。很多人都被吓坏了,指挥员不停喊打开备份伞。杨利伟在险情中没有慌张,他和同学向相反的方向使劲拉伞绳,使两个伞及时分开,化解了险情。

    化解空中停车事故

    1992年夏天,杨利伟在新疆某机场执行训练任务,驾驶飞机在吐鲁番上空超低空飞行时,突发遭遇空中停车故障,飞机的一个发动机不工作了。杨利伟一边向地面报告,一边按平时训练的要领做了一系列动作,握住操纵杆,慢慢地收油门,驾驶着只有一个发动机工作的战机爬升,终于越过天山山脉,安全飞回机场。

    着陆时受伤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在内蒙古主着陆场着陆,全世界人民通过电视看到航天员杨利伟顺利出舱的画面。当时打开舱门时,杨利伟满脸鲜血。电视上杨利伟出舱的画面是擦干净脸上的血迹后重拍的。杨利伟后来在《天地九重》分析了脸部受伤的原因:“着陆时巨大的冲击力,因为麦克风有不规则的棱角,让我嘴角受伤,要是在颈上,后果不敢想象。”

    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新华社 评)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感动中国”2003年度人物颁奖辞)

    “杨利伟是中国第一位‘太空人’,他勇于拼搏,甘于奉献,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航天科技和国防事业的发展。”(澳门科技大学 评)

    “杨利伟是‘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载人航天的标志和代表,从他的表现,人们可以看到今天中国精英一代的崛起,看到他们的素质、智慧和表现。”(《大公报》 评)

  2. 1996年2月15日,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倒计时15分钟,江永昌指挥员调整了火箭入轨的精准度。 火箭马上就要点火升空了,这个历史时刻大家一起见证,倒计时开始,火箭升空,遥测信号正常,但却忽然发生了不好的一幕,火箭突然爆炸了,大家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

    • 火箭升空影片1
    • 火箭升空影片2
    • 火箭升空影片3
    • 火箭升空影片4
    • 火箭升空影片5
  3. 火箭是以热气流高速向后喷出,利用产生的 反作用力 向前运动的喷气推进装置。. 它自身携带 燃烧剂 与 氧化剂 ,不依赖空气中的氧助燃,既可在大气中,又可在 外层空间 飞行。. 火箭在飞行过程中随着火箭 推进剂 的消耗,其 质量 不断减小,是变质量飞行体 ...

  4. 莫斯科时间2021年10月5日11时55分(北京时间5日16时55分),俄罗斯“联盟-2.1a”运载火箭从位于 哈萨克斯坦 境内的 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 点火升空,将载有一名宇航员和两名电影工作者的飞船送往 国际空间站。

  5. 2022年7月20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宣布,美国新一代登月火箭“太空发射系统”拟最早于8月29日搭载“猎户座”飞船升空,执行“阿尔忒弥斯 1”无人绕月飞行测试任务,若无法实现,则拟于9月2日或5日发射。

  6. 太空救援》(俄文:Салют-7)是由克里姆·斯彭科执导,弗拉季米尔·弗多维琴科夫、巴维尔·捷列连科领衔主演的电影,于2017年9月21日在美国奇幻电影节首映,2018年1月12日在中国大陆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