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賞析. 這是 歐陽修 晚年退居潁州時寫的十首《採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寫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懷。 雖寫殘春景色,卻無傷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輕快的筆墨描繪了潁州西湖的暮春景,創造出一種清幽靜謐的藝術境界。 而詞人的安閒自適,也就在這種境界中自然地表現出來。 情景交融,真切動人。 詞中很少修飾,特別是上下兩片,純用白描,卻頗耐尋味。 上片描寫群芳凋謝後西湖的恬靜清幽之美。 首句是全詞的綱領 ,由此引出“群芳過後”的西湖景象,及詞人從中領悟到的“好”的意味。 “狼藉”、“飛絮”二句寫落紅零亂滿地、翠柳柔條斜拂於春風中的姿態。 以上數句,通過落花、飛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遠的暮春圖景。 “群芳過後”本有衰殘之味,常人對此或惋惜,或傷感,或留戀,而作者卻讚美說“好”,並以這一感情線索貫穿全篇。

  2. 采桑子·群芳過后西湖好原文、譯文、翻譯及賞析_歐陽修_漢語網. 朝代: 宋代 作者: 歐陽修. 同類型的詩文: 婉約 寫景 寫水 西湖 抒情 曠達. 原文.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籍殘紅。 飛絮濛濛。 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 垂下簾櫳。 雙燕歸來細雨中。 譯文. 雖說是百花凋落,暮春時節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殘花輕盈飄落,點點殘紅在紛雜的枝葉間分外醒目;柳絮時而飄浮,時而飛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楊柳向下垂落,縱橫交錯,在和風中隨風飄蕩,搖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風中,怡然自得,整日輕拂著湖水。 游人盡興散去,笙簫歌聲也漸漸靜息,才開始覺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這份安謐。 回到居室,拉起窗簾,等待著燕子的來臨,只見雙燕從蒙蒙細雨中歸來,這才拉起了簾子。 注釋. [群芳過后]百花凋零之后。

  3. 賞析. 這組《采桑子》從不同側面描寫了“水深莫測,廣袤相齊”(《正德潁州志》卷一)的西湖美景,從中折射出歐陽修掛冠退隱后從容自適的閑雅心理。 這首詞是《采桑子》組詞中的一首。 描寫四季風景是歐陽修《采桑子》組詞的重要內容。 這首名列第一,寫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風景與心情,動感與靜態,視覺與聽覺,兩兩對應而結合,形成了一道流動中的風景。 全詞以輕松淡雅的筆調,描寫泛舟潁州西湖時所見的美麗景色,以“輕舟”作為觀察風景的基點,舟動景換,但心情的愉悅是一以貫之的。 色調清麗,風格娟秀,充滿詩情畫意,讀來清新可喜。 上闋主要寫堤岸風景,筆調輕松而優雅。 “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將休閑的意思委婉寫出,因為是短棹,所以輕舟緩慢而悠閑地飄蕩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夠的時間來觀賞兩岸春色。

  4. 描寫四季風景是歐陽修《採桑子》組詞的重要內容。 這首名列第一,寫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風景與心情,動感與靜態,視覺與聽覺,兩兩對應而結合,形成了一道流動中的風景。

  5. 歐陽修特意游覽西湖,于暮春敗景,歌散人去之處發現了特殊的美感與韻味。. 本詞表現出詞人別具慧眼的審美特點,尤其最后兩句營造出耐人尋味的意境。. 作者寫西湖美景 ,動靜交錯,以動顯靜,意脈貫串,層次井然,顯示出不凡的藝術功力。. 這首詞通篇 ...

  6. 前言. 采桑子組詞中,十首的首句都以西湖好作結。 此處所指之西湖為穎州西. 湖。 l 在歐陽修43 (1048)首度入穎州後,停留時間雖短暫,卻因此對穎州念念. 不忘所以在歐陽修歷盡了霞海浮沉後,屢次上表告老,終在他的晚年的歲(1071) 歸隱穎州,並寫下了采桑子此連章鼓子詞2 。 筆者以為文學家的作品,有其文學家本身的人生體驗、人生觀的投入。 歐陽. 修此一宋代大儒,其經史、古文、詩的成就不言自明,但相較於此,詞中所表現. 出的歐陽修,是相對而言較少被提出,前行研究中,雖有對於歐陽修采桑子組詞. 提出研究,但也多僅止於字面上的詮釋理解,故筆者以為在這組詞的語言結構之. 外,還有許多東西是可以再探討思索的。 是故,筆者以為從探討采桑子組詞以及.

  7. 採桑子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文維基百科 Facebook粉絲專頁 正式上線,邀請大家一同關注。 [ 關閉] 目次. 採桑 , 詞牌 名,又稱《 羅敷媚 》、《 醜奴兒 》等。 雙調 四十四字,上下闋各四句、三平韻, 一韻到底 。 上下闋第三句常用 疊韻 。 異名 [ 編輯] 採桑子源於 唐代 教坊 曲《楊下採桑》。 南唐 李煜 詞名《醜奴兒令》, 馮延巳 詞名《羅敷媚歌》, 賀鑄 詞名《醜奴兒》, 陳師道 詞名《羅敷媚》。 詞牌格式 [ 編輯] 註:平表示平聲,仄表示仄聲,仄表示本仄可平,平表示本平可仄,粗體表示韻腳。 正體 [ 編輯] 雙調四十四字,上下闋各四句、三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 仄仄平平 。 平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平平仄 , 平仄平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