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6月12日 ·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6-12. 灼見專訪. 採訪:文灼非、李穎晞 攝影:文灼峰、黃文傑. 標籤: 互相關顧 曾繁光 歧視 灼見原創 灼見獨家 精神健康教育. 曾醫生在訪談中多次強調及早就醫、及早治療的重要。. (灼見名家製圖). 續接前文:〈 仁心仁術 ...

  2. 2023年6月9日 · 灼見專訪. 採訪:文灼非、李穎晞 攝影:文灼峰、黃文傑. 標籤: PTSD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曾繁光 灼見原創 灼見獨家 精神分裂 精神科. 曾醫生指出世界各地不時都會發生牽涉精神病患者的暴力事件但不代表病患特別暴力。 歷經3年全球新冠疫情,精神健康議題普遍受到關注,加上近期本港發生一連串社會事件,亦令精神疾病議題再度成為大眾與媒體的矚目焦點。 本港著名精神科醫生曾繁光近日接受本社專訪指出,大約10年前本港曾進行精神病流行病學篩查,結果顯示,嚴重精神病患者約佔人口3%,輕至中度精神病患者約佔人口15%,「即是每天通勤、工作的時候,附近都可能會有一個精神或情緒病患者。 雖然情況普遍,但並不會引起大眾注意,因為這些患者都得到適當的治療,其實與普通人並無分別。 」他說。 精神病患不等於暴力.

    • 神秘的大腦
    • 藥的迷思
    • 「我都可以嗎?」

    坊間總認為精神病患者是心理或性格有問題,但其實背後真正病因,出在大腦。行醫30年,王明爍醫生每日的對手就是複雜的大腦,平日坐在診症室,他總喜歡拿出一個醫學大腦模型和圖示,與病患及家屬分享大腦結構和疾病原理。 「大腦是很神奇的器官,你睇,布滿無數神經細胞,中間由不同化學物質負責傳遞信息。人的情緒、思想,以致手腳協調、器官的運作,都是由大腦控制。」王明爍說:「可能你現在不為意,其實我們每一下的呼吸、心跳,都全賴大腦。」 大腦如果血管堵塞,可導致中風,大腦萎縮可導致失智症,而假若大腦中微妙的化學物質失去平衡,就可引致不同種類的精神疾病。其中,精神分裂症就是一種慢性的嚴重腦部疾病,因為大腦內負責訊息傳遞的化學物質多巴胺活動不正常,令患者出現幻聽幻覺等症狀,它的成因尚未完全確定。而因為缺乏病適感,精神...

    醫患關係是一種長期的陪伴,王明爍說,對於精神疾病這類長期病,尤其如此。 「和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一樣,精神疾病也可以透過長期的藥物治療,去調節腦部的化學物質,從而令病患慢慢康復。」王明爍說,一些病患擔憂精神類藥物會帶來肥胖、手腳僵硬等副作用,醫生就要盡量配合他們,選擇副作用較小的藥物。 王明爍記得,自己最初走入精神科的時候,是80年代後期,當時香港公立醫院普遍採用第一代精神科藥物,可選擇口服或打針的形式。對於精神分裂症,第一代藥物的原理是純粹抑制腦部中多巴胺的活動,但由於多巴胺被全面抑制,患者會出現嗜睡困倦、手腳僵硬、肥胖等問題,醫生需另外處方輔助藥物,幫助患者減輕這些症狀。 到了90年代,第二代精神科藥物的口服藥進入公立醫院。王明爍說,第二代藥物大大減輕嗜睡、手腳僵硬的副作用,對病人來...

    不過,王明爍明白,自己的診室和藥物並不是患者的人生終點,一步步協助患者重新投入家庭和職場生活,讓社會接納不同社群,才是最重要的。 走出診症室,王明爍常常參與講座,分享精神病知識,講座上聽眾總是踴躍提問。「許多人的家屬或朋友患病之後,其實都唔知點算,很無助,對精神病的知識很渴求。」王明爍說,他希望透過公眾教育,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專業、準確的信息,無論是面對面的活動,還是網絡資訊。 數月前,王明爍醫生與多個團體,舉辦記者會,希望破除公眾對精神分裂症的常見誤解。 教育和資訊只是第一步。王明爍也與社康護士、個案經理等醫院中的不同專業人士緊密合作,開展計劃協助患者重投社會,包括與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大機構合作,為精神病康復者提供合適的工作機會。 有患者聽說自己有機會重新投入職場,去大企業工作,開心之餘又戰...

  3. 2024年5月9日 · 我將這3個情境一起放入這篇文章中,並題為「失落的精神」。. 我們是不是太過專注於舊有的方式,以至於最終失去了我們真正想追求的事?. 每個人都希望教育造福我們的下一代,我們是否走在了錯誤的道路?. 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時候讓我們 ...

  4. 2023年6月12日 · 我是精神健康覆核審裁處Mental Health Review Tribunal的前主席負責審理被強制羈留在精神病院或在社會被強制接受監管的病人所提出的釋放申請但是因為此等得罪人的工作讓我受到疑似精神病患罪犯的報復前後3次但是至今多月警方連同醫務衛生局都未可破案故我特別關注今次鑽石山事件但也只好接受命運希望不會發生第四次報復事件讓我受到任何傷害吧! 因為,罪犯不只是傷害我,也是向該審裁處的司法制度挑戰。 港生活壓力高 精神病患增四成. 香港是生活壓力極高的城市,根據有關精神健康報告:接受治療的精神病患者,由2011/12年的約18.7萬人,增至2020/21年度的逾27.1萬人,近10年來,增幅逾四成,你、我、他的身邊,總會認識到這些需要治療的人士。

  5. 2017年12月6日 · 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疾病大致可分為內顯性及外顯性兩大類,內顯性的包括焦慮症、情緒病及身心症;外顯性的包括過度活躍症、對立性反抗症及品行障礙等。 另外亦可分為腦神經發展性障礙(如過度活躍症、自閉症及各種學習障礙)及非腦神經發展性障礙(如焦慮症、情緒病及較嚴重的思覺失調和兩極躁狂抑鬱症)。 一位自閉症兒童正在治療(Shutterstock) 心理受壓的外在行為表徵. 生命的發展原身和諧本自具足。 當孩子從原生的平衡狀態發展至精神疾病,過程必然有誘發的因素及徵狀。 那麼我們該如何理解孩子的「困難行為」?

  6. 2018年4月17日 · 他一再強調表演藝術最珍貴的“Truth”。. 本系列文章:. 不忘初心 漫長的創作路──毛俊輝專訪(二之一). 緣起不滅 風景這邊獨好──毛俊輝專訪(二之二). 毛俊輝從心而發的戲劇人生. 香港戲劇之父的音符. 縱橫劇壇數十載 豐富香港戲劇史——專訪戲劇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