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1月1日 · 個人增值. 發布時間: 2024/01/01 08:00. 最後更新: 2024/01/01 10:58. 分享: 年末賬單冇眼睇? 新的一年新的財務焦慮 專家教你點緩解. 年末年初的這段時期,既是回顧總結上一年財務的時候,也是進行下一年財務規劃的時候。 你是否被這兩種壓力困擾,感覺無從下手? 經濟形勢無疑助長了這份焦慮,經歷了經濟衰退與加息風波,2024年卻依然尚存政治與經濟的不確定性待解決。 「你陷入了一種困境︰節慶的快樂已經結束,而你必須開始思考新年的事務——你當下最需要的是決心,」Newport財顧公司的Brandon Welch表示。 針對這種新年財務焦慮,不少金融專家給出了可行的建議,文末有6條建議來幫助你規劃新年財務清單。 你的財務焦慮對象 不一定是財務.

  2. 2024年3月22日 · 財務團隊需時常整理及審核大量數據來製作企業財務報告和客戶帳戶報告等文件,AI工具可協助團隊自動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 以Microsoft最近推出的 Copilot for Finance 為例,專為財務職能而設,可在常用的 Microsoft 生產力應用程式運作,提供自動化 ...

  3. 2024年5月15日 · 根據澳洲ARC人口老化研究卓越中心(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in Population Ageing Research)於2022年發表的 一項研究 ,一個成年人的金融知識和素養 在53至54歲時登峰造極 ,理財狀態最成熟、最精明,在信用卡使用、利息和費用方面犯下的財務錯誤最少。 50出頭正值壯年,已累積足夠的知識和經驗,同時分析認知能力未開始衰退,可以作出明智的理財決策。 領導上述研究的澳洲經濟學家Rafal Chomik表示隨着年齡增長,大家似乎更能夠依賴過去的經驗、經驗法則(Rule of thumb)和直覺來判斷哪些理財產品和策略更可取。 但年輕人難度必定要撞板損失慘重才會「學精」? 財務顧問經常教育人生階段各異的客戶,如何提防金錢陷阱。

  4. 2022年5月31日 · 個人增值. 發布時間: 2022/05/31 15:16. 最後更新: 2022/06/01 15:33. 分享: 稅季將至,打工仔又要準備報稅及交稅,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ACCA)香港分會表示,因應香港各階層正面對經濟環境不明朗帶來的壓力,將於6月27日至30日一連4日,為市民提供免費稅務諮詢服務,讓他們能夠善用免稅額,節省開支。 【稅務局已發出利得稅、物業稅及僱主報稅表 個別人士報稅表將於6月1日發出: 按此 】 約247萬打工仔將於6月1日起陸續收到稅務局寄出的報稅表,於報稅表發出1月內,打工仔須於7月2日或以前,填妥報稅表並交回。 如納稅人選擇用「稅務易」網上報稅,可以在截止報稅限期自動延遲一個月提交報稅。 【扣稅年金同一般年金分別大 可以慳到幾多稅? : 按此 】

  5. 2022年12月15日 · 現時扣稅年金免稅額上限為60,000元,意味每年3月31日前一筆過支付60,000元保費,便能夠趕及稅季享盡免稅額。 以薪俸稅17%稅率計算,每年最終可慳稅10,200元。 我們比較的7款產品,以35歲以非吸煙男性為例,供款期為5年,並於50歲起獲發年金,年金期為10年,至60歲為止。 期間該男性繳付17%稅率、能夠享盡每年10,200元稅款扣除。 表一:扣稅年金比較. 點擊圖片放大. 扣稅+回報 保證IRR高見4.4% 上述產品由50歲開始獲發年金,屆60歲時年金已經完全派發,以保證累計派發年金計算,「立橋存為未來2」為7款產品中最高(524,485元),計及期間扣稅總額5.1萬元,保證內部回報率(IRR)為4.2%。 再計及「立橋存為未來2」的首年保費折扣優惠,IRR將會升至4.4%。

  6. 2018年12月28日 · 1. 財務自由(10%) 無論你月入多少,亦要把收入內可動用資金的10%存起來,用作將來投資的資本。 哈福艾克認為,創造被動收入是非常重要的。 而這份儲蓄的投資目的,就是創造被動收入,在任何時候亦不能動用。 2. 長期儲蓄(10%) 這份長期儲蓄是用作將來應急用,又或是用以達成長遠的目標,如旅行、買車或買名牌手袋等。 由於每月只存收入內可動用資金的10%,在未達成目標金額前,亦不能動用這筆錢。 3. 教育/進修(10%) 投資不只是金錢上,亦要學習投資在個人身上,增值自己的才能。 這筆教育或進修基金,就是要時刻提醒自己,要保持競爭力。 無論是報讀短期課程或買自我增值的書籍,都可以動用這筆基金。 4. 娛樂(10%) 哈福艾克認為,理財不是單控制支出,適當的開支會為儲蓄帶來動力。

  7. 2021年12月24日 · 1. 保障+儲蓄: 要建立穩健的風險管理,可藉人壽、醫療及危疾等的保障計劃,將風險轉嫁給承保的保險公司。 雖然危疾是港人健康的一大威脅,然而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2019年11月發表的數據顯示,平均每7個人僅約1人同時享有醫療及危疾保障。 危疾保障的滲透率偏低,主要因為不少人認為於投保後,若然身體健康無恙,便會感到所繳的保費等同一項「消耗性開支」,付不得其所。 現時市場有些危疾保障計劃同時提供危疾保障及儲蓄功能,若不幸患上危疾,便可獲一筆過賠償;若然健康一直無恙,便可藉計劃累積財富的功能,當選擇退保時或於保單期滿時,獲得現金價值回奉,誠然是「進可攻,退可守」的風險保障規劃;既可為健康建立安全網,亦可為財富增值。 【港人太長命? 怎樣確保退而無憂? : 按此 】 2. 儲蓄+傳承: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