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23日 · BBC稱曾向香港足總現任管理層發訪問邀請,但未獲回應。 另訪問了研究體育與地緣政治經濟的學者西蒙查域克(Simon Chadwick)和香港中文大學講師杜文哲(Tobias Zuser),前者以今年2月美斯訪港的缺賽風波作例,認為香港足球若想長遠發展,「去政治化」才是明智做法,「建立一套貼近社會而不具威脅的價值觀」;本身是球迷的杜文哲則提及港足今年初在亞洲盃前友賽擊敗國足後,內地球迷也在社交網讚揚港足表現,「部分聲音甚至認為國足應向港足學習」,又認為香港體育總會冠上「中國香港」後不會出現重大轉變,「香港在1997年起已經以中國香港名義參加奧運,所以最近各體育總會更多只是象徵式轉變。 不會真正改變人們支持球隊和看法」。 然而薛基輔稱:「我對改名一事不感驚訝。

    • 傾向信自己不受影響 信他人受影響
    • 民調反映典型第三人效應
    • 與社交媒體使用的關係
    • 留意「高估媒體影響以至過度反應」傾向

    有趣的是,無論虛假資訊的實際影響是什麼,人們很可能傾向相信自己不會太受其影響,但卻同時相信別人會受到影響。在傳播研究中,這叫做「第三人效應」現象:當人們被問到自己會否受媒體內容影響時,很多人都傾向說「不會」;但當人們被問到社會上其他人會否受同樣的媒體內容影響時,很多人都傾向說「會」。第三人效應源於人們有維護自我形象的意識,覺得別人比自己更容易受到媒體影響,可以令自己感覺良好一些。所以,以往也有學者進行研究,如果談及的是一些正面的媒體影響時,例如會否受戒煙廣告影響而真的開始戒煙,人們就很可能反過來指自己比他人更受影響了。 第三人效應現象在傳播研究中有其獨特的重要性。它顯示,當人們看到某些媒體內容時,他們在態度或行為上作出的反應,不一定源於他們接受了內容。只要人們認為其他人會受內容影響,人們就有...

    以上談的是理論和文獻,到底香港市民如何評估假新聞對自己以及對社會的影響?第三人效應是否存在?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在今年6月進行了一個電話調查,共訪問了1014人,其中就問到相關問題。如表1顯示,只有20%左右的被訪者認為虛假資訊對自己有頗大或非常大的影響,28%左右的被訪者認為虛假資訊對自己的家人有頗大或非常大的影響,但跳出了自己身邊的範圍的話,48%的被訪者認為虛假資訊對一般香港市民有頗大或非常大的影響,約54%認為虛假資訊對整個香港社會有頗大或非常大的影響。這是很典型的第三人效應現象。

    我們可以進一步分析,到底市民對虛假資訊的影響之評估,跟媒體使用有什麼關係?虛假資訊成為眾人關注的現象,跟社交媒體的發展有頗大的關係。社交媒體使資訊高速傳播,而其普及化亦弱化了傳統專業媒體的守門人角色,這些都是虛假資訊被廣泛傳播的媒體科技條件,所以我們特別關心社交媒體使用會否左右市民如何評估虛假資訊的影響。 從表2可見,在沒有或很少於facebook或Instagram等社交媒體看時事資訊的市民當中,12.4%認為虛假資訊對自己有頗大或非常大的影響,但在間中或經常於社交媒體看時事資訊的人之中,有22.1%認為虛假資訊對自己有頗大或非常大的影響,百分比高出很多,兩者的差異也達至統計學上的顯著程度。同樣,間中或經常在WhatsApp看時事資訊的人,也顯著地比沒有或很少在WhatsApp看時事資訊的...

    人們對虛假資訊的影響的評估不一定準確,但第三人效應要求我們面對一個矛盾現象:當大部分人都覺得自己不受影響,但同時大部分人又覺得其他人會受到很大影響時,要不就是人們遠遠低估了自己受影響的程度,要不就是人們高估了其他人受影響的程度。同時,人們對虛假資訊會否影響整個香港社會的評估,似乎是跟與虛假資訊的實際接觸並無關係的,這也帶出這判斷背後有何基礎的問題。 誠然,我們不能完全忽視虛假資訊對人及社會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但傳播心理學者也指出,人們往往有高估媒體影響,以至作出過度反應的傾向。在討論虛假資訊和假新聞的問題時,這點也是值得留意的。

  2. 2021年8月6日 · 英國著名兒童繪本Mr. Men Little Miss面世50周年,銅鑼灣時代廣場由即日起至9月2日,舉辦「Times Square X Mr. Men Little Miss 50th Anniversary: Discover You」展覽,2樓中庭展出從倫敦Mr. Men Mini Museum精選的部分展品、歷年出版繪本故事書,以及由原作者Roger Hargreaves的兒子、現任作者Adam Hargreaves創作的手稿。專為50周年 ...

  3. 2021年5月6日 · 明報即時新聞. 在Google鍵入「投訴之都」,得此美譽的就只得香港,而且是香港人的自我調侃。 雖然港人事無大小都要投訴,但事情的另一面是,很多投訴其實都不了了之,因此亦有「意見接受,態度照舊」之說,尤其是涉及「鐵飯碗」政府部門的投訴。 不過這情况要變了。

  4. 2021年12月17日 · 研發軟件的建築資訊科技有限公司軟件設計總監黃智邦指出,香港的建築條例較複雜,設計完成後一般需花數星期才可完成計算總樓面面積,當中出錯就需重新設計,入則後不時會發還更改,來來回回。 一個建築項目由設計至建成一般需時約5年,單是更改及審批圖則或已花掉7個月至1年。 黃表示,軟件可利用BIM數碼圖則,自動框出需納入計算總樓面面積的範圍,再自動運算,過程需時數分鐘至半小時,可避免人手計算出錯,設計的同時亦可用程式核對數字是否合規,顯著壓縮畫圖及審批時間。 煥然懿居測試 較人手準確. 有關項目獲「建造業議會研究及技術發展基金」資助約190萬元,以21個月研發,其間利用市建局港人首置項目煥然懿居的資料測試及比對,準確率高於人手計算,該軟件預計本月底正式推出,首年讓合資格的業界人士免費使用。

  5. 2024年4月19日 · Ian Gow是樂富門煙草在香港的高層。 據說他有一筆宣傳預算未有着落,所以就找來Tokkie Smith,看看是否能將這筆錢花在一項國際欖球賽中。 正是這場午宴,促成了香港七人欖球賽的誕生。 明報電子報訂戶登記. 如要讀取全文,請 按此訂閱或續訂 明報電子報服務。 現有訂戶請 按此登入 。 一個帳戶,即可穿梭三大平台——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桌上電腦,盡覽收費內容。 《明報電子報》功能: 今昔明報: 每日報章內容及昔日報章新聞* *桌面網頁版:最近10年. 《明報新聞》APP最近3年. 《明報電子報》APP:最近30天. 原版上載: 每日報章原版及昔日報章原版** **桌面網頁版:由訂閱日起計最多10年. 《明報電子報》APP:最近30天. 閱讀工具:

  6. 【明報文章】國家安全法的研究是所有法學領域中與國家和民眾福祉聯繫最密切的。在錯綜複雜的大國博弈中,國家防禦稍一疏忽,便會危及國內民眾的生命財產乃至思想之安全。完善有效的國家安全法是穩定祥和的國內環境的無形護盾,在保障國內民眾安居樂業、對外平等交往的同時,也能事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