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日本北朝的 足利氏 吞併南朝,不少南朝遺臣相繼逃亡出海,與日本浪人組成武裝,形成倭寇,侵擾中國沿岸地區 [參10] 。. 另一方面,曾割據 江南 沿海州縣的 張士誠 和 方國珍 ,自被朱元璋擊敗後,其部下亡命海上,勾結日本 浪人 ...

  2. 郑和(1371年? - 1433年?),一说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又作“三宝太监”),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人。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1405年(永乐三年 ...

  3. 2016年6月29日 · 鄭和(1371一1435),本姓馬,小名三保,回族,雲南昆陽(今晉寧)人。. 明初入宮當太監,因在燕王朱棣爭奪皇位的戰爭中立過軍功,賜姓鄭。. 1405年(永樂三年)率水手、官兵2.78萬人,乘「寶部」63艘,通使「西洋」,兩年後返回。. 以後又6次下 ...

  4. 用“牽星板”觀測定位的方法,通過測定天的高度,來判斷船舶位置、方向、確定航線.,這項技術代表了那個時代天文導航的世界先進水平。. 在地文航海技方面,鄭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術,是以海洋科學知識和航海圖為依據,運用了航海羅盤、計程儀、測深 ...

    • 三保太監1
    • 三保太監2
    • 三保太監3
    • 三保太監4
    • 三保太監5
  5. 鄭和這位三保太監,統領這支船隊,從事先的組織,到出發後在海洋上的統馭領導,對航海技術的掌握,到處與各國(有的是從不知道的國家)打交道,既宣揚國威又做了睦鄰友好的外交,都是很出色的。

  6. 漢語拼音: sān bǎo tài jiàn 解釋: 明成祖太監鄭和,小字三保,故稱為「三保太監」。參見「鄭和」條。,,「 」。「 」。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三保太監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7. 宣德六年二月七日(1431年3月20日),明宣宗因獲悉滿剌加國王欲親自前來朝貢、但被暹羅阻礙,故令鄭和向暹羅國王傳達敕諭,要求暹羅與鄰為善。. [105-106] 二月二十六日(4月8日),鄭和船隊抵達福建 長樂 港,在長樂停留約半年,在此期間,鄭和曾率領興平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