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2年6月26日 · 高血壓可無症狀也可有很多不具有特異性的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厭食嘔吐等嚴重時可能造成腎衰竭高血壓腦病變及心血管問題大部分是在常規的身體檢查時發現或是在檢查其他疾病時意外發現。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陳達表示,臨床看過最年輕的高血壓患者僅7、8歲,大多「又肥胖、又有腎病,如果遲少少睇醫生,會有埋糖尿病」。 很多人患有高血壓卻不自知,就兒童或青少年而言,若重複量度的收縮壓(上壓)或舒張壓(下壓)的度數相等或高於同年齡、高度和性別人士的血壓第95百分位數,則表示患有高血壓。 據衞生署2014至2015年度人口健康調查發現,本港有4.5%的15至24歲非住院人士患有高血壓。 陳達表示,對大多數兒童來說,導致高血壓的首要風險因素是過重和肥胖;與體重健康的兒童相比,肥胖兒童患有高血壓的風險為兩倍。

  3. 2014年5月16日 · 有些患者或會出現頭暈頭痛精神不能集中容易疲勞心口翳悶等。 值得注意是,高血壓患者會比正常人患心臟病、心衰竭、腎病、中風等機會高出3至4倍,故高血壓常被稱為隱形殺手。 留意上壓下壓. 血壓是當心臟收縮,將血液泵進動脈時,給予血管壁的壓力,只有在血壓維持正常的時候,才可推動血液運行,把氧氣和營養輸送到身體各部分。 而血壓度數,則以兩組數字「上壓」及「下壓」來顯示,上壓是指心臟收縮,泵出血液時血管內的壓力,亦即是收縮壓;至於下壓則表示在心跳之間,心臟放鬆時血管內的壓力,即是舒張壓。

  4. 2018年11月2日 · 本報綜合報道踎低起身見頭暈若只偶爾發生毋須太擔心但經常因而見暈除了可能是姿勢性低血壓更有機會是中風及腦退化先兆由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及俄勒岡州立大學等學府進行的研究發現患有姿勢性低血壓的人老年時患中風風險是 ...

  5. 2010年7月2日 · 經常頭暈未必是由感冒或耳水不平衡引起可能是患上頸椎病變性頭暈有脊醫指出這類頭暈的原因除了中年人士頸椎關節老化外長期坐姿錯誤或長時間對着電腦工作的人士均易因頸椎過度勞損壓着神經線令血液減少供應上腦令患者容易頭暈或暈眩影響日常生活。 經常感到頭暈,要及早求醫。 脊醫王鳳恩表示,不少患者起初現頭暈及頭痛,都以為自己是由感冒或耳水不平衡引起,但停藥後病情未見有改善,之後又試過做腦部掃描等治療,始終未能找出問題根源,便可能患上頸椎病變性頭暈。 她指,基於愈來愈多人需要長期對着電腦工作,患此病者亦隨之上升,其診所約有一成病人都患有此病。 她建議,患者見暈時應盡快坐下,最好是躺下休息。

  6. 2019年7月9日 · 李先生上. 親愛的李先生高血壓是指血壓持續處於高水平的一種慢性疾病。 血壓是指心臟收縮,將血液泵入動脈時所壓於動脈血管壁的壓力。 人體需要維持一定的血壓,推動血液在體內運行,把營養及氧氣輸送到身體各組織,濡養器官組織,又把代謝產物及二氧化碳運向有關器官處理。 如果血壓上升及長期處於高水平,可引起嚴重健康問題,包括中風、冠心病、慢性腎病,甚至死亡。 血壓度數分為收縮壓(上壓)及舒張壓(下壓),收縮壓顯示心臟收縮泵出血液時,血管內的壓力,舒張壓則顯示心臟放鬆時,血管內的壓力。 若動脈粥樣硬化,彈性就會降低,當心臟加壓向動脈泵血時,動脈無法有效地擴張,使血流容易進入,便需要加大壓力。

  7. 2015年9月30日 · 不少人有此經驗突然站起來時因血壓驟然下降而有點暈眩的感覺但美國哈佛大學研究指出若頭暈及輕微頭痛的感覺持續數分鐘情況不容忽視研究人員追蹤十年發現近三成此類延遲起立性低血壓受訪者死亡死亡率高得驚人負責研究的專家憂慮,「踎低起身見頭暈持續長時間可能是健康警號。 研究發現,踎低起身導致血壓低頭暈,若持續數分鐘增死亡風險。 「起立性低血壓」死亡比例較高. 哈佛大學訪問一百六十五名平均五十九歲的男女,為他們進行神經系統測試。 在追蹤研究的十年間,分別有四十八人屬「延遲起立性低血壓」,四十二人屬病情更嚴重的「起立性低血壓」。 研究人員統計他們十年後的死亡率,發現前者達兩成九,後者達六成四;沒有起立性低血壓問題的受訪者,十年間死亡率為百分之九。

  8. 2014年3月11日 · 頭暈身慶咪扮醫生 - 東方日報. 不少市民頭暈身慶」,第一時間並非看醫生而是自行斷症」,服用成藥或飲涼茶了事有調查發現受訪港人過去一年平均病四次當中三次半自行處理以頭痛易倦及腹痛居多。 有家庭醫生警告,部分看似普通傷風感冒的小病,處理不當可致肺炎;濕疹兒童亂塗含類固醇藥膏,可引致皮膚變薄及紫癜,籲市民勿「自己做醫生」。 藥石亂投,輕則耽誤病情,重則危及性命。 張賢君指夏枯草、廿四味這些常見涼茶,非人人合適。 調查由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進行,去年十月訪問五百一十六名廿五至六十歲居民,了解港人「自醫」情況。 結果發現,受訪者過去十二個月平均病四次,有三點五次自行處理。 女性、教育程度較低、廿五至廿九歲和五十至六十歲的人士,有較大「自醫」傾向。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