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3月2日 · 五種明處便是:內明、因明、醫方、聲明、工巧明。 文中所說「能趣入」的智慧是指未登菩薩地之前的智慧。 「已趣入」的智慧是指登地後的智慧。

  2. 2021年3月10日 · 為了饒益已生起信心的眾生,應求學工巧和醫方; 為了讓自己能通達「盡所有性」和「如所有性」所攝的一切法,應求學內。 以上是別義,即求學五明各自的意義。

  3. 2020年4月5日 · 問:靈山五母到底是誰?. 能不能確定身份?. 答:『五母』在很多靈山修學中就說法不一,有天母、地母、佛母、驪山老母、王母、金母等等,總而言之各處廟宇道場上辯爭得面紅耳赤,真相如何?. 總是讓人霧霎霎而越拜越迷惑,也不知自己通靈得對不對 ...

  4. 一、觀察修:如我們修習對善知識的淨信心、暇滿義大、念死無常、業果法則、輪迴的過患、以及菩提心等道理,都必須靠觀察修。 因為只有經過思惟抉擇之後的法義,才能使信心增強,變得非常猛利,長時間的改變心意(能持續長久的根除惡習)。 因為若不如此,就無法去除修行的種種障礙,譬如不恭敬等。 而生起猛烈、恆常與法相應的心念,唯有依賴修行時不斷的思惟觀察。 【如於貪境,若多增益可愛之相,則能生起猛利之貪,及於怨敵,若多思惟不悅意相,則能生起猛利瞋恚,是故修習此諸道者,境相明顯不明皆可,然須心力猛利恆常,故應觀修。 就好比對著貪境,如果內心不斷思惟、強化它(悅意)可愛的一面,就會引發強烈的貪欲;對於怨敵,若持續思惟他令人(不悅意)厭惡之處,就會對之生起強烈的瞋恨。

  5. 通達真實性,是殊勝的慧學,指的是通達「法無我」,或是證得現前真實義為主(大乘的達實性,是已證得見道位的菩薩)。 若是沒有上述證德,有說依教理通達人無我、法無我也可以。 如是雖能具足教證,若較學者或劣或等,猶非圓足,故須一種德增上者。 《親友集》中作如是說:「諸人依劣當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勝者獲尊勝,故應親近勝自者。 所有具最勝戒、近靜、慧尊,若親近是師,較尊勝尤勝。 」如樸窮瓦云:「聞諸善士史傳之時,我是向上仰望於彼。 」又如塔乙云:「我於惹珍諸耆宿所,而作目標。 」是須一種目向上望增上德者。 如是六法,是自所應獲得之德。 老師雖能具足教(教富)證(達實性)功德,但是如果功德劣於弟子,或與弟子相等,仍然不是圓滿具足的善知識,因此還必須具備功德超勝弟子才行。

  6. 2021年2月26日 · 諸修道者,先恐失落記取捨所有正念,設有所失無間能修者,亦因心中實畏忘失念時,為罪染著墮惡趣果,非虛言故。 意義: 修行者最初害怕忘失明記取捨的正念,萬一失念也能立即警覺而提起,也是因為心中真實害怕失念時被罪業染汙,而墮入惡趣 ...

  7. 2020年10月29日 · 在《海請問經》、《寶積經》、《掌珍論》等經論中,以比喻顯示了大、小乘的差別:大乘與小乘相比,一者如國王,一者似乞丐;一者如轉輪王,一者似國王;一者如帝釋天,一者似普通天人;一者如梵天,一者似其他天人;一者如大海,一者似小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