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國立政治大學 羅家倫 國際漢學名譽講座教授(2020年). 余英時 (英語: Yu Ying-shih ,1930年2月20日—2021年8月1日) [5] , 安徽 潛山 人,生於 天津 , 美國華裔 歷史學家, 中華民國 中央研究院院士 、 美國哲學會 院士 [6] ,主攻中國思想史研究 [7] ,他的大部分 ...

    • 生平
    • 著作和出版
    • 荣誉
    • 观点
    • 外部链接

    余英时原籍安徽省潜山县官庄乡金城村,1930年生于中华民国天津市,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形势危急,父亲把七岁的他送回安徽省金城村老家,他跟著二伯父余立中,在此度过八年的美好时光。儿时接受中国传统私塾教育,童年时期,余英时家乡安徽潜山发生新四军的高敬亭部屠杀三百乡民的“二一五事件”。十四岁时,余英时又亲眼目睹族兄遭新四军杀害的尸体,在心中埋下恐惧的阴影。这几年时间,很少正式上学,小学、中学都是断断续续的学习。1946年,随父亲到沈阳入读东北中正大学补习。1947和1948两年在北京闲居。 1949年6月插班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历史系,曾申请加入中共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共青团的前身),后肄业转赴香港,1950年起入读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国学大师钱穆,1951年就在报刊发表文章,19...

    余英时著作良多,著有中、英著作59本,论文400馀篇。余英时最著名的书《历史与思想》自1976年出版以来(台北:联经出版)已经34刷,是史学著作中罕见的畅销书。 尽管其思想与北京当局思想相抵触,但他的著作2004年后曾在中国大陆大量出版。2014年,《苹果日报》报导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达通知,要求将余英时的著作全部下架,并称有关部门把出余英时作品的多家出版社领导召到北京“训话”。10月15日,《环球时报》报道称多家书店店员表示书店并没有接到下架的通知。

    中华民国勋章奖章

    1. 二等景星勋章(2000年5月2日批准,2000年5月3日于台北总统府颁授)

    奖项

    1. 行政院文化奖(1991年) 2. 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2006年):2006年11月16日,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詹姆士·毕灵顿博士宣布余英时与美国非洲裔历史学家约翰·霍普·弗兰克林,共同获得有“人文诺贝尔奖”美誉的美国国会图书馆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Kluge Prize),奠定其崇高国际学术地位。 3. 唐奖汉学奖(2014年第一届):表彰他超过半个世纪以来研究和关注中国历史、思想、文化,以及推动儒家思想上的贡献。颂辞指他“深入探究中国历史、思想、政治与文化,以现代知识人的身分从事中国思想传统的诠释工作,阐发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论述宏阔、见解深刻,学界久已推为海内外治中国思想、文化史之泰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传统学者治史之宗旨,余先生以其研究撰述与人生实践,对此语做了最佳的现代诠释。”余英时获悉得奖时表示“受之有愧”、“很意外, 也不敢当”。

    纪念

    1. 新亚书院设置余英时先生历史讲座:为表扬余氏一直为史学作出之贡献,余氏母校新亚书院联同中文大学另一成员书院崇基学院一起成立《余英时先生历史讲座》,以推动中外历史文化,介绍学术新知。第一届讲座已于2007年举行,讲者为许倬云教授。国立交通大学暨国立清华大学名誉博士。 2. 2019年余英时小行星:2019年杨光宇以余英时(Yuyingshih)命名28966号小行星,表扬他在美国华裔历史和汉学作出的巨大贡献。

    余英时曾经比喻自己对政治只有“遥远的兴趣”,会持续观察政治、评论政治,但不会参政,不过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批评十分强烈,时常声援两岸民主运动及中国人权,包括香港、台湾的街头运动,并认为中国共产党“将很快垮台”。 余英时以现代学术方法诠释中国传统思想,包括古代中国反智论、得君行道、觉民行道、内向超越与外在超越、轴心突破、天人合一等理论,影响半世纪的全球汉学研究。

    余英时院士, 中央研究院
    Ying-shih Yu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rinceton University
    香港电台:杰出华人系列 - 余英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余英时电视专访(上):我对政治只有遥远的兴趣 | 观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美國 康乃爾大學 第一任胡適講座訪問教授. (1991年-1992年). 香港中文大學 副校長兼 新亞書院 校長. (1973年-1975年). 國立政治大學 羅家倫 國際漢學名譽講座教授(2020年). 余英時 (英語: Yu Ying-shih ,1930年2月20日—2021年8月1日) [5] , 安徽 潛山 人,生于 ...

  3. 《 皇朝經世文編 》,是中國清代後期的文集,收錄與 經世之學 有關的文章。 成書、內容 [ 編輯] 19世紀前期,社會政治危機日益嚴重,儒家憂患意識加深,經世之學重新興起。 [1] 1825-1826年, 魏源 和 賀長齡 編《皇朝經世文編》,成為晚清經世之學的劃時代文獻。 [2] 全書分為學術、「治體」(朝廷)和清朝 六部 事務三大部份。 [3] 「數十年來風行海內,凡講求經濟者無不奉此為矩矱」 [4] 。 《皇朝經世文編》收錄有清初至道光三年間的文章二千二百多篇,共一百二十卷,強調是經世之文,因此包含了大量政治、外交、經濟、社會等史料。 續編 [ 編輯] 咸豐年間, 張鵬飛 刊行《皇朝經世文補編》,補充 魏源 原

  4. 錢穆 的弟子 余英時 曾表示十批判書有抄襲錢穆《 先秦諸子繫年 》之嫌得出結論:「《十批判書中至少有五批判書儒家八派的批判稷下黃老學派的批判名辯思潮的批判前期法家的批判, 呂不韋 與秦王政的批判)是基本上根據《繫年》的論旨和資料而立論的。 其他各篇雖然沒有這樣嚴重,但抄襲的痕跡卻也處處可見。 上舉抄襲,不僅是資料的,而且還是見解的;不僅是部分的偶然的,而且還是全面的、根本的」 [1] [2] 。 但 社科院 歷史所的 翟清福 、 耿清珩 對余英時的抄襲說予以批駁 [3] 。 內容 [ 編輯] 《十批判書》認為「 秦始皇 把 六國 兼併了以後,是把六國的 奴隸主 和已經解放了的人民,又整個化為了奴隸。 」毛澤東很反對《十批判書》,並有一詩《讀〈 封建論 〉呈郭老》:

  5. 歷史 [ 編輯] 萌芽期(16世紀) [ 編輯] 從16世紀開始,士人反省 理學 末流的空乏,廣泛以「經世」一詞指治國之術。 [5] 馮應京 的《皇明經世實用編》28卷開創先河,收錄大批案例、檔案、政論。 當時地方志也收集檔案、文章以助治民。 發展期(17世紀) [ 編輯] 東林黨 開闢經世的風氣,議論時政,批評官員,自此經世思想傳遍士林。 陳仁錫 受東林改革精神影響,編訂《八編經世類纂》225卷及《皇明世法錄》92卷,反映當時政治弊病。 [6] 1638年, 陳子龍 也編成《 皇明經世文編 》504卷,搜羅明代大臣奏疏3000多篇,反映有明一朝的治亂事跡與制度演變,補救弊病。 [7] 經世成為士大夫的共識, 顧炎武 、 李顒 、 黃宗羲 、 王夫之 等大儒都注重經世致用。

  6. 內容. 逸事. 譯本. 參考文獻. 研究書目. 管錐編. 1 種語言. 工具. 《 管錐編 》是 錢鍾書 在20世紀60至70年代寫作的 古文 筆記,對《 周易 》、《 毛詩 》、《 左傳 》、《 史記 》、《 太平廣記 》、《 老子 》、《 列子 》、《 焦氏易林 》、《 楚辭 》以及《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等古代典籍,採用中西方文化的比較研究方法,進行了詳盡的縝密的考疏。 其中以《太平廣記》、《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二種耗力最巨,占全近半篇幅。 1978 年 1 月又記,尚有論《 全唐文 》等五種,因「多病意倦」尚未成編,「聊為異日之券。 」中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萬種著作中的數萬條書證,兼及大量的 社會科學 、 人文學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