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 小時前 · 「35+」初選案審訊期間,庭上披露認罪及轉為控方證人的區諾軒曾於今年1月去信參與同案被告、參與港島初選的前公民黨議員鄭達鴻。根據庭上未披露文件,區諾軒剖白轉任控方證人的原因,形容事年是「苦難」,他決意「放棄政治以求存。

  2. 2023年2月14日 · 區諾軒引述同案認罪首被告戴耀廷在飯局中表示一旦民主派在立會議席過半可以運用權力爭取五大訴求」。 區諾軒自言當時計劃到日本留學籌備初選時仍然在港,「我認為我當時有時間能夠貢獻我視之為民主運動的工作」。 昨日庭外警力明顯加強,有警員荷槍實彈戒備(見另稿)。 明報電子報訂戶登記. 如要讀取全文,請 按此訂閱或續訂 明報電子報服務。 現有訂戶請 按此登入 。 限時優惠. 新用戶30天免費試閱. 盡覽《明報電子報》收費內容. 立即試閱. 一個帳戶,即可穿梭三大平台——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桌上電腦,盡覽收費內容。 《明報電子報》功能: 今昔明報: 每日報章內容及昔日報章新聞* *桌面網頁版:最近10年. 《明報新聞》APP最近3年. 《明報電子報》APP:最近30天. 原版上載:

  3. 2023年3月9日 · 即時港聞. 2023年3月9日星期四. 初選案區諾軒稱五大訴求各有解讀 難評他人立場 (19:10) 圖5之1 - (楊柏賢攝) 「35+」初選案今9日踏入第22天審訊控方證人區諾軒接受辯方盤問區供稱相信不少辯方律師將問及被告的立場,「我唔係一個適當角色去評論人除非我同佢有私交可以提供到佢嘅諗法」。 有被告聞言表現意外和微笑。 被問到激進陣營是否以否決權作為政治籌碼? 區稱,政治人物通常會實行他們所說的事,「不過當然亦都有啲政治人物話,我講下咋喎」,故難以回答。 區又說「攬炒」亦可指民主派之間互不讓步,導致損失。 代表吳政亨和余慧明的大律師石書銘,問及區諾軒的學術和從政背景,區同意他在民主運動前線工作10年,過往民主派在立法會是多票少議席,「35+」計劃是民主派政改的延伸。

  4. 2023年3月24日 · 明報即時新聞. 「35+」初選案今24日續審區諾軒繼續接受辯方盤問庭上展示初選提名表格法官陳仲衡關注其中一項條款是聲明無在立法會喪失當選資格」,區表示知道有參選人曾被取消資格不過他作為初選舉辦者都要打開門口做生意」。 陳官追問,那聲明即是「window dressing (整色整水)」? 區稱,要靠參選人留意條款,並誠實作出聲明,他認為民主包括參選權和被選權,沒想過因而取消參選人的資格。 另外,區懷疑「係咪有一個黑盒」的過程,導致和協調會議有落差的「墨落無悔」聲明出現。

  5. 2023年3月6日 · 區諾軒作供時同意戴嘗試解釋否決財政預算案是合法由於戴是憲法方面的專家故區並沒質疑戴的說法區又稱當時確實無為意有問題」。 不過區直言合法與否不是戴耀廷說了算」,故區曾經提出底線如有官方機構指控初選違法就需要考慮停止初選活動他形容這屬政治警號」。 法官李運騰問及,官方機構在同年7月已指出初選或涉違反國安法,為何仍然繼續舉行? 區諾軒答道,他當時尚未認識有關法律,舉例指何謂「非法手段」,而且初選當時已經如箭在弦,所以無足夠時間思考。 區稱,就初選是否合法的問題僅是泛泛而談,未有明確問及否決財案,有人擔憂或涉勾結外國勢力,區無印象參選人曾詳細詢問。 區又提到,不同選區有WhatsApp群組對話紀錄,他稱希望「可以為整體同案(被告)搵到好嘅求情,同埋從輕發落嘅基礎」。

  6. 2023年2月6日 · 即時港聞. 2023年2月6日星期一. 初選案區諾軒趙家賢鍾錦麟林景楠列控方證人 辯方指區曾詳細交代事件發展 (13:32) 圖9之1 - 劉偉聰。 (賴俊傑攝) 47名民主派因組織或參與「35+初選」被控《港區國安法》下的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案件今天(6日)在西九龍裁判法院(暫代高等法院)開審。 其中林景楠和伍健偉承認控罪,林卓廷、何桂藍等16人不認罪,為首宗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的審訊,部分被告已經還押近兩年。 控方透露,本案認罪的被告區諾軒、趙家賢、鍾錦麟和林景楠為控方證人,稍後將在審訊中作供。 辯方形容,區諾軒為本案「重要證人」(key witness),他曾在口供交代案件不同階段的發展,辯方需時準備盤問區諾軒。

  7. 2023年2月15日 · 初選案區諾軒稱參加初選者不關心或不認同否決預算案 惟戴耀廷提倡兼堅持 (14:40) 「35+」初選案16人否認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審訊今15日移師到西九龍法院踏入第8天控方證人認罪被告區諾軒繼續作供區講及2020年3月起先後召開九龍東及港島協調會議。 戴耀廷在港島協調會上提倡運用權力否決財政預算案,惟被與會者反對。 雖然會上存有分歧,但戴堅持其想法,並在相關文件加上「會積極運用立法會的權力,包括否決財政預算案」一句,區稱相信當時與會者未意識到有關想法,「只能說與會人士漠不關心」,如果有人關心,他會有深刻印象並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