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自今年5月起綠色和平積極遊說多個區議會關注氣候危機並促請政府全面研究氣候變化的影響識別高危地區制定長遠應對策略提升社區應對災難的能力希望透過此研究及地圖加上將推出更多倡議和行動項目期望與你和更多關注氣候議題的民眾攜手推動當局更積極地發展可再生能源和節約能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加快以實際行動緩解氣候危機。 上圖:西貢區議會邀請綠色和平於2020年5月21日的環境衞生、氣候變化及漁農委員會會議中,分享評估結果. (原文轉載延伸閱讀) 氣候變化與備災(四) - 解決氣候危機的方法:綠色和平教大家應對全球暖化自救法. (Link) Tags: . blog. climatechange. stormsurge.

  2. 社區參與計劃. 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與地區組織及學校合作根據各地區和群體的獨特性共同設計和推行社區防災能力建設計劃」,提升民眾的防災意識和知識。 參與計劃的人士和家庭可以學習到災難防護及應變的技術和知識,增強抗逆能力,共同應對社區正面臨的災難風險。 我們優先照顧弱勢社群的需要,包括長者、兒童、婦女、少數族裔及殘疾人士,並期望最終能達致全民防災。 殘疾人士 災難風險較高地區 高危居住環境. 恆康互助社 (Amity Mutual Support Society) 精神病康復者抗災能力建設計劃. 有部分精神病康復者因接受藥物治療,在知識接收方面可能稍為遲緩,一般教學模式未必能滿足他們的學習需要。

  3. 社區參與計劃 | HKJCDPRI. 社區的積極參與對減少災害風險起了關鍵作用。 社區參與計劃. 天然或人為災難可造成巨大破壞。 救援物資、通訊網絡、交通及水電等公共服務都可能受影響而陷入癱瘓。 前線救援人員擁有最合適的培訓及裝備作出應變,但由於需要在短時間內應付大量拯救任務,未必能及時顧及所有待救社區。 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深明只有通過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及齊心合力,才能提升香港的災難應變能力。 因此,我們致力為個人與社區提供相關指引和資源,鼓勵公眾肩負責任,同心協力保護性命及財產的安全。 通過多元化的教育工作,我們期望社區人士能共同評估災難發生的可能性和影響,積極做好防備工作,減低風險。 23/12/2019. 天然或人為災難可造成巨大破壞。

  4. 2019年8月29日 ·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團體及社區工作部)「無惘知災舊區居民社區教育計劃 教研中心在2017年與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的合作透過為期半年的『「防災

  5. 2019年3月29日 · The capacity building objectives for community engagement are achieved by two key programmes: The destruction caused by natural or man-made disasters can be extensive. Response resources, communications, transportation and utilities could be severely restricted or overwhelmed in times of disaster. While emergency services personnel are the best ...

  6. The commentary takes into account smart city initiatives announced in Hong Kong Chief Executive Carrie Lam's 2021 Policy Address on 6 October 2021. Hong Kong's Connected Future is the fourth annual study on Hong Kong's ongoing smart and sustainable city development produced by KPMG China in partnership with Autotoll, CGI, CLP, Cyberport, DLA ...

  7. 2019年1月14日 ·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鄰舍層面社區發展部) 光板田村社區防災能力建設計劃 根據政府現行政策,寮屋屬可獲暫准存在的「違例構築物」,因此投放在改善居住環境、安全及衞生情況的資源相對有限。 惡劣環境容易引致傳染病爆發的風險;而防災設施不足,令居民在危急情況下未能適當自救。 教研中心與「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合作,邀請光板田村寮屋居民共同設計和執行防災活動。 其中,村民在計劃的支持下,選舉及組織村內的防火及衞生大使團隊,由他們帶領及推動其他村民,制定及落實光板田村防災預警方案。 此外,透過舉辦防蚊和防火工作坊、增設相關應急設備、以及配置「危險及資源地圖」和「防災大富翁」等教育資源,村民的防災意識、知識和能力得到大大提升,有效鼓勵他們持續參與,共同保障社區安全。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