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4月20日 · 新冠肺炎令大家急切關心個人健康,體會到突如其來的疾病將為個人及家庭帶來難以想像的經濟壓力,市民大眾不但提升健康意識,更對風險保障的關注明顯上升,保險意識也有所提高。 除了疫情的威脅,常見的健康威脅亦不容忽視,衞生防護中心總結2020年港人的致命疾病,頭3大「致命殺手」分別是癌症、肺炎及心臟病。 而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更在2019年的統計中指出,在20至44歲的港人中,男性最常見的癌症為鼻咽癌,而女性則為乳腺癌。 面臨健康危機,不少人都選擇購買危疾保險,增加醫療保障水平。 而男性作為剛成家立室的家庭支柱,更需及早為自己及家庭增加保障,購買危疾保險有助減輕患病負擔。

  2. 2022年4月13日 · 醫療保險和危疾保險雖然同樣是為健康的保障但前者主要針對門診或住院等以實報實銷的形式抵銷受保人的醫療開支後者則是保障常見的高危疾病如癌症及心臟病等以一筆過賠償為受保人支付治療費用和治療期間的生活費兩者發揮相輔相成和協同作用為健康帶來全面保障迷思二年青人無需要急着考慮購買危疾保險? 別以為年輕力壯,常做運動,擁有健康體魄就無需考慮購買危疾保險。 根據醫院管理局最新癌症統計數據顯示,在2019年,本港癌症新增個案達35,082宗,相比過去十年的升幅達至35%,平均每日有96人確診癌症,更有年輕化的趨勢。 因此健康並非必然,疾病有機會悄悄突襲,一旦不幸患病,高額的治療費用加上生活費,有機會讓自己和家人陷入沈重的經濟壓力。

  3. 2023年6月1日 · 保誠保險公布香港家庭危疾抗力調查結果該調查在網上訪問500名香港市民顯示有71%受訪者擔憂自己未來會罹患危疾89%受訪者擔憂子女未來患危疾大部分受訪者已購置危疾保障但當中近四分三仍擔心現有醫療保障不足應付高昂的醫療開支。 在60%已購置危疾保障的受訪者當中,有74%認為現有醫療保障仍未足夠,而34%記不起現有保障計劃所涵蓋的危疾種類,保誠認為這反映香港市民有迫切需要提升家庭對抗危疾風險的能力。 調查亦顯示,當患上危疾時,74%受訪者傾向到私家醫院進行治療。 無論有否購置危疾或醫療保障的受訪者,他們都憂慮未能應付私家醫生的醫療費。

  4. 然而,長期抗病會引致醫療成本逐年攀升。 隨著市民對醫療服務質素的要求有所提高卻未有足夠儲備去應付私家醫院的醫療開支令家庭對這些風險的抗力更見不足情況令人擔憂子女罹患危疾及先天性疾病為父母擔憂. 調查亦發現近九成受訪父母及準父母擔心子女患上危疾89%),最令他們擔憂的病況包括呼吸系統疾病如哮喘肺炎)(40%)、皮膚疾病如嚴重濕疹嚴重風疹)(38%及自身免疫系統疾病30%)。 面對下一代的危疾風險,約五份之一受訪父母坦言目前財務狀況不足以應付子女的危疾治療費用。 在未來5年計劃生育孩子的受訪者當中,63% 擔心子女患上嬰兒先天性疾病,57% 擔心自己會患上產後抑鬱。

  5. 2016年4月12日 · 香港保險業聯會醫療改革專責小組副主席陳秀荷解釋,「嚴重危害生命的重病才會涵蓋在危疾保險內9成危疾保險均列明不保原位癌即使病人的原位癌及後有擴散風險索償一刻仍屬原位癌都不獲賠償:「如果不幸於之後12年擴散到時就可獲賠償。 她舉例說,大部分皮膚癌都屬原位癌,如皮膚上有痣或黑斑都屬原位癌,「這情況下(病人)其實甚麼(治療)都不用做。 」故不獲危疾保險涵蓋。 另有投訴人持續疼痛兩周入住私院,接受通波仔手術,最終確診患上「冠狀動脈疾病」,擬向保險公司作危疾索償,涉款62.4萬元。 惟保險公司指投訴人情況不符合「其他嚴重冠狀動脈疾病」的定義,拒絕賠償。

  6. 2022年10月5日 · 近期有部分危疾保障更把多次賠償的承保範圍擴展至一些長者常見的疾病如認知障礙和柏金遜病以宏利守護無間危疾保為例於首次嚴重危疾賠償後它提供額外5次癌症保障包括新確診復發擴散和持續之癌症及額外2次心臟病或中風 ...

  7. 2023年7月27日 · 多重危疾保障更顯重要. 現今醫學發達,治療成效日見進步,不少危疾已非絕症。 然而,誰也難以保證危疾何時會復發,甚至患上多一種的危疾的可能。 因此,多次危疾保障也是不可忽視。 對比3款產品的危疾保障,在首次危疾賠償後,皆提供癌症、心臟病發作及中風(三大危疾)保障。 當中癌症賠償次數以宏利較多(5次) ,心臟病發作或中風賠償次數則以宏利及保誠較多(2次)。 而友邦及宏利則另設持續癌症現金津貼選項,受保人可選擇每月收取現金(固定保額),應付持續醫療開支。 比較危疾保險的多重危疾保障時,亦需要留意於三大危疾以外、其他嚴重危疾的保障是否足夠,例如受保人不幸早年確診癌症,之後又患上腎衰竭,產品會否仍提供有關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