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0月1日 · 學習是改變一個人最有效的方法,學習的方法很多,讀、聽、看、問、做,都是學習。. 體制中的學習,即在課堂中由老師教、學生學,這是定向的有形學習。. 不過在離開課堂後仍然可以學習,隨時都可以透過讀、聽、看、問、做,完成學習。. 一位我10年沒見 ...

  2. 2024年3月1日 · 227. 保險行銷集團集團發行人暨總編輯、城邦媒體集團. 首席執行長、《商業周刊》、《經理人》創辦人. 有一次,集團請了來自美國的國外講師,集合了所有的高階主管,總計60多位,到位於中國汕頭市的汕頭大學,舉辦了3天2夜的「啟新思維工作坊」。 望文生義,這是一個開啟心智、改變觀念的課程,由於動員人數眾多,難免讓人對這個課程抱著高度的期待。 從第1堂課開始,2位外國講師就介紹所謂的「鼠腦循環思維」(Rat Brain Loop),意即人會透過4個步驟來解釋、定義外在環境的變動,並據以產生行動及應變: 一、選擇訊息(Select Info) 二、界定意義(Define Meaning) 三、貼標籤(Attach Label) 四、行動及反應(Act/React)

  3. 2018年2月1日 · IARFC國際認證財務顧問師協會講師. 有臺灣第一名模之稱的林志玲,曾被臺北市國稅局查到漏報二 三年度~二 五年度的所得稅,補稅加罰共計1,000萬元新臺幣。 國稅局認定林志玲的所得為「薪資所得」,當年度就只能扣除7萬5,000元新臺幣的薪資扣除額,而林志玲則主張她的收入應該是屬於「執行業務所得」,可將收入減掉45%的直接必要費用後的餘額作為所得。 不過,經過提起訴願,林志玲仍然敗訴。 執行業務者,依照《所得稅法》第十一條第一項,是指律師、會計師、建築師、技師、醫師、藥師、助產士、著作人、經紀人、代書人(地政士)、工匠、表演人、物理治療師及其他以技藝自力營生者。 從法條文字可以看出,我們師字輩的,其實是技藝!

  4. 2021年3月1日 · 1. 碎片化輸入,系統性累積. 顧名思義,碎片化學習就是指將「學習」這個完整、系統性的活動,變成不系統、零散的形式。 業務人員可以把系統的知識變得碎片化,分散在碎片時間學習,這樣一來碎片時間輸入的便是系統的知識。 曾有績優業務人員分享,自己習慣在碎片時間聽課程錄音,例如在晨起梳洗、上班路上等。 而對於重要的課程,她並不是在碎片時間聽一遍就結束,而是利用多個碎片時間反覆聽取,這樣不但能確保錄音課程的學習效果,每一次吸收還能帶來新的領悟。 2. 規劃完整的學習時間,用碎片時間輔助學習. 傳統的系統學習方法,要有整段的學習時間和固定的場所,而保險業務人員每天的工作節奏較為緊密,早上要開早會,早會結束要約訪客戶,下午完成幾個客戶拜訪,到了晚上筋疲力盡時,可能還要照顧家庭。

  5. 2023年10月1日 · 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com. - 2023 年 10 月 1 日. 424. 0. 學習很重要,但該學什麼? 又該怎麼學? 全球人壽大墩通訊處總監林千鳳表示,市場是最好的老師,它會告訴你自己缺了什麼、還應該要學習什麼。 只要業務員還有在這個行業持續耕耘下去的意願,就會在市場的推動下,不斷獲得學習的理由與動力。 以永續經營為目標,進行3大類學習. 林千鳳本來就是熱愛學習的人,從她剛入行不久時,就已經會在公司提供的教育課程以外,再自費到外面學習,如今更是每年為自己編列學習預算,以永續經營為目標不斷學習。 她回憶,剛入行幾年時,有次遇到一位工程師客戶,就在即將成交一張終身壽險時,對方忽然拋出一個問題──我應該分多少期繳費最划算?

  6. 2020年12月1日 · 2020 年 12 月 1 日. 564. 0. 措施1─請部屬簡單提煉技能要點. 主管教導行銷技能前,不妨先對部屬說:「等我講完之後,希望你能用自己的話,簡單提煉一下技能的要點。 」這樣的方式,既能讓部屬在學習技能時更加用心,而且透過提煉總結的方式,主管還能直接獲悉部屬對技能的真實掌握程度,同時針對部屬所提煉的內容,主管可以即時提出補充意見,進一步加深部屬對所學技能的理解程度。 措施2─請部屬直接回饋學習意見. 學生時代,檢驗老師教學成果的有效方式是考試,而在保險業,主管若希望得到部屬的學習回應,不僅可以借用考試方法(譬如通關演練)進行檢驗,還可請他們直接針對所傳授的內容進行評估、回饋。

  7. 2018年5月1日 ·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專任副教授. 本期專欄我認為有一關鍵議題值得討論——「保險業是否該重新認識他的年輕客戶 」這是在數位金融時代,以及進入金融科技時代的當口,保險業者必須要重視的未來關鍵課題。 比較需要擔憂的是,目前金融業的經營者絕大多數都不是年輕人,他們距離年輕已有一段距離,過去他們在養成教育或是成為主管的過程中,面對的都是現在已經很成熟的客戶群體,再隨著成為主管,圍繞在他們身邊的人,也都是跟他們差不多的人。 就好比在職場中,30歲進入公司從基層開始做起、35歲當上了基層主管、40歲坐上了部門經理、45歲可能當上協理或副總經理,到了50歲時掌握了公司很多的決策權,身邊的人基本上都沒有換,共同決策者幾乎都是同一群人,但是面對的客戶卻是一直改變。 決策者看不到下一個世代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