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2月27日 · PAST ARTICLES. 街知巷聞:必列者士街會所 記一個思想進步的年代. 文章日期:2020年12月27日. Share. (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也斯曾以〈香港的故事:為什麼這麼難說? 〉為題寫了一篇文章,講及香港的故事總是難寫:好像人人都嘗試去說,說一個不同的故事;他卻認為那些故事到頭來不一定能告訴我們關於香港的事情,而是告訴了我們那個說故事的人,他站在什麼位置說話。 這一年,歷史科公開試試題被取消,否定了討論的空間,為歷史的一種說法定調。 當歷史博物館常設了19年的展覽「香港故事」,10月因更新工程關閉,大批市民趕於閉館前以憑弔的姿態到訪,深怕某種敘述從此湮滅,一張張展板認真拍照記錄。 多年來,香港有不少殖民地時期建築被政府下令清拆,也曾引起政策性消滅的陰謀論。

  2. Share. 共同努力——每架電車都在香港改裝及生產,從行車系統、電車外殼,到入面每張椅、每塊路線指示牌,都有賴一眾技術人員、老師傅完成。 (香港電車提供) 【明報專訊】電車已融入你我日常,對於這個百年交通工具,你知幾多? 電車髹綠色關戰爭事? 早前一架為姜濤慶生的電車成為打卡熱點。 在未有這麼多車身廣告的年代,說起電車,令人聯想起的還是那標誌的綠色車身。 上世紀初戰事頻繁,各地工廠主要生產軍需綠色油漆,戰後因而剩下大量綠色油漆,五六十年代政府以經濟為大原則,將公共設施一併用上最便宜的油漆,電車從此被髹上綠色直至現在。 電車其實有幾快? 電車是慢活的代表,有時間坐叮叮其實都是一種奢侈。 香港電車市場商務及品牌總監張永恒指,電車最高時速可達45公里,但實際的行車速度為商業秘密,不便透露。

  3. 2021年7月4日 · 選擇留下來的人,就是選擇撐下去。胡適有句名言:「苦撐待變」。「許多人都相信離開的 人生走到該走的那時 痛著來話別/可知留低的與重生的 卻在這邊/怎撐過餘生的浩劫」。然而想看到的變,未必會來。甚至一生都不會來。大陸變色,有文人選 ...

  4. 2021年1月17日 · 承接上回談過聽落像是什麼都不用做,卻可被當成管治手段的「無為」,這次介紹典籍中另一個常被提起的政治概念——小國寡民。 咦? 香港都有七百多萬人口了,講下去是過時了嗎? 小國寡民是何境界? 《道德經》第八十章具體描述「小國寡民」的狀態。 短短的一章,卻是學界針對「小國寡民」這概念提出爭議時最常各執一詞的理據。 我們先來讀一下: 小國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按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今譯作:國土狹小人民稀少。 即使擁有各種兵器,卻並不使用;使人民重視死亡而不向遠方遷移。

    • 吃肉的道德問題
    • 效益主義與動物權益
    • 動物擁有自身權利
    • 吃急凍肉vs.宰殺活雞
    • 素食與環保
    • 「弱肉強食」 自然規律與道德原則
    • 鑑賞食物有原則?
    • 工人被剝削 都與食物有關

    說到食物的哲學問題,人們大多馬上想起吃肉的道德問題,書中第一、二章率先討論了吃肉與戒殺護生。卡通裏綠油油的草地和自由奔放的大牧場,滿足不到現代人對肉類的龐大需求,畜牧業採用工業化的養殖模式,為求方便和降低成本,動物生產力耗盡後就屠宰,居住環境擠迫,動物缺乏人道照顧,例如不用麻醉藥下閹割公豬、剪斷幼豬的牙齒和尾巴;不能生蛋的小公雞活生生地放進高速攪碎機攪成肉醬。

    從動物權益的角度,哲學家開始提倡不吃肉,其中最著名之一是彼得辛格(Peter Singer),辛格在《動物解放》一書中,呼籲人類停止殺害動物和動物實驗,並以效益主義解釋其哲學主張。效益主義判斷一個行為是否道德的基準,在於衡量行為帶來的效益和傷害,如果行為帶來的正面影響大於負面影響,快樂多於痛苦,這就是一個道德的行為。而辛格相信,人類不吃肉雖然會失去一些口腹之慾的快樂,但遠不及動物所承受的痛苦。原本用作放牧的土地可以耕作,增加糧食供應,所以人類放棄吃肉能夠帶來最大效益。以效益衡量道德是否正確仍有爭議,因為效益主義並非原則地尊重動物權利,反對吃肉、傷害動物、殺人等行為,一切只視乎計算,如果殺死一個身體健康、卻無親無故、無甚建樹的人,移植其器官拯救5個病危的社會賢達,是否就可以接受?

    另一名哲學家雷根(Tom Regan)就提倡我們應該肯定動物擁有自身權利,他在《論證動物權利》(The Case for Animal Rights)一書中,提出「生命主體」的概念,意指任何有思想、意識、情緒和選擇能力的生物,包括動物、嬰兒、心智不正常的人,他們能夠感受到痛苦和快樂,因而應該享有同等的「內在價值」。任何擁有內在價值的生物,都應該受尊重,不應被當成別人的工具或手段,而享有生存和不被傷害的權利。在這個哲學觀下,人們就不能傷害動物,把動物當成人類的所有物、食物。人和動物擁有同等內在價值的觀點,惹來極大爭議,但雷根回應,如果人類認為我們有智慧、道德,就比動物優勝,可以食用動物,那麼沒有知識、理性的初生嬰兒,難道也可以食用?

    劉彥方在書中介紹了這些觀點和回應,儘管學術界對以上的理論仍議論紛紛,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人類看到待宰的牛眼淚汪汪會不忍心,但對冰箱一排排的急凍肉毫無感覺。「我們的道德責任當然有輕重分別,譬如有事在你面前發生,看到有人遇險,我們可以幫助,你可以說我們的責任是比較明顯。」近在咫尺有人受苦,比遙遠的非洲有兒童捱餓,自然更容易牽動情緒,吃急凍肉比直接宰殺活雞,對動物的直接傷害感覺也較少。但劉彥方強調感受的誤導,不足以證明我們沒有責任去改變,任由傷害發生,「雖然可能責任無這麼強,但都要通過每個人改變飲食習慣,制度才會改變」。

    素食者另一大主張,是畜牧業會破壞環境,加劇氣候暖化。為了開闢牧場或種植飼料餵飼動物,大量樹林被斬伐,亞馬遜雨林自1970年代失去了四分之一面積,其中九成用作發展畜牧業。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指出,畜牧業如動物的排泄物,排放了全球接近15%的溫室氣體,比汽車、飛機等運輸工具的總排放量多。減少甚至放棄吃肉,就能幫助環保。 但或許總有人聽到環保兩個字就心想,我為什麼要環保,環保跟我有什麼關係?人類看到山上的野豬被誘捕中槍會於心不忍,覺得殘酷對待動物不道德,卻鮮有人覺得不回收塑膠樽是不道德。劉彥方說,其實環保也是道德考慮,「例如氣候變化會有好多極端天氣現象出現,打風、水浸,這些都會影響到人」。或天氣太熱不適宜人類居住、氣候變化影響糧食供應、動物面臨絕種等。因為氣候變化對生物、人類帶來負面影響,令氣候變...

    習慣吃肉的人可能會反駁,人吃肉才是自然,才是「正常」,因為人類是雜食的動物,生理結構也適合吃肉,例如人類擁有犬齒。但劉彥方舉例,原來主要吃植物的大猩猩和河馬,都擁有犬齒,而且比人類還要長。他認為,生理上適合吃肉,也不代表我們一定要吃肉,有指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齡是25歲,但40歲的高齡產婦、凍卵比比皆是,「生理只是道德考慮的因素之一,沒有凌駕性」。 亦有人認為,人類位於食物鏈高層,有能力、智慧捕食其他動物,吃肉並無不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是大自然的規律。他又質疑,「弱肉強食」雖是大自然事實,但不是人類社會應遵守的道德原則,否則我們就不應關心和幫助弱勢社群,而是任由其被淘汰,人們為了淘汰他人可以不擇手段,社會會變得暴力、沒有公義和同情心。如果比較聰明的物種可以吃掉不聰明的,天才又可以吃掉庸才嗎...

    每個人對食物的喜好,首先視乎食物的味道、口感等,未必只取決於食物質素,還有很多因素影響喜好,包括餐廳環境、食物包裝設計、價錢、價值觀等,可能你辛辛苦苦排上3、4小時吃壽司,也會令你覺得那塊拖羅特別美味。這些因素包羅萬有,以致不同人會有不同喜好,你喜歡吃日本菜,我喜歡吃意大利菜,品味分歧沒有客觀對錯之分,只反映個人的主觀喜好,劉彥方說這稱之為「口味主觀論」。 但如果口味是主觀的,為什麼日常生活中仍經常出現哪間餐廳比較好吃的爭拗?他舉例,如果有人說牛扒要全熟才好吃,經濟艙的飛機餐是天下第一美食,想必會換來一句「這個人完全不懂得吃」,證明有些口味分歧,看來並不是完全主觀的。音樂分為古典音樂、流行音樂,評價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的準則自然不一,正如藝術鑑賞一樣,美食也需要一些客觀的鑑賞原則,至少考慮食物...

    書中還探討了自由市場下,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貧富懸殊等問題,看似跟食物沒有關係,他還是希望以食物為切入點,引起大家思考,「香港活牛、活豬供應都有壟斷情况,另外因為疫情,好多人都買外賣,好多外賣員是自僱人士,他們都不需要跟最低工資要求,去工作,中間會唔會有勞工剝削嘅問題呢?」由素食到資本主義,劉彥方嘗試指出我們的飲食行為,跟社會甚至世界環環相扣,當我們的飲食模式會嚴重損害生態環境和動物福祉,導致社會不公,如果仍漠不關心,繼續吃喝玩樂,就如鄂蘭(Hannah Arendt)所說的「平庸之惡」,我們也不是無辜的。

  5. 2020年2月28日 · 我對龐克的理解,就是不管生活在哪個一個國家和地區,都要去做一個勇敢、誠實、善良,有獨立思考能力和反抗精神的自由的人,這樣才能稱之為『真正的人』。 」吳維說。 他現時身在歐洲,跟武漢龐克命脈相連的他,為何不在家鄉呢? 原來2016年他在深圳遇上車禍,右邊鎖骨折斷。 翌年在武漢接受接骨手術後,他決定搬到環境較佳的桂林陽朔養傷,後來妻子欲去一個氣候舒適的地方,因而選擇搬到歐洲。 「對我自己來說,住在哪裏都無所謂,我只是陪伴她。 」離開熟悉圈子令吳維貌似退隱起來,龐克的精神依然。 對他而言,武漢需要龐克,中國需要龐克:「你也可以理解我說的是需要『真正的人』、『正常的人』,而不是一個被奴役着的人,不是一個獨裁下的工具或勞動機器。 「我們的歌是生活在這國家的感受」

  6. 2022年9月25日 · 〈為一位女友而作〉第一句就說:「我擁有死者,我聽憑他們離去」(I have my dead, and I have let them go),生與死帶來的擁有和離去、切近和遙遠是〈為一位女友而作〉來回思考的兩面。 死者歸來的想像也很獨特: 我擁有死者,我聽憑他們離去. 我驚異地看到,他們是如此安詳, 如此迅速的安居於在死,如此適合, 如此迥異於他們的名聲。 只有你,你轉身. 歸來;你掠過我,你出沒着,你想. 觸碰什麼,好讓那東西發出聲響, 顯露出你的歸來。 啊,不要拿走那些.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