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6月1日 · 1. 幾乎整天且每天心情憂鬱,可由主觀報告(如感到悲傷、空虛或無助)或由他人報告(如看起來在)得知(孩童及青少年可能是情緒易怒)。 2. 幾乎整天且每天明顯對所有活動降低興趣或愉悅感(主觀說明或他人觀察)。 3. 體重明顯減輕或增加(一個月內體重變化超過5%),或幾乎每天食慾降低或增加(在孩童,需考量無法達到預期體重。 4. 幾乎每天都失眠或嗜眠。 5. 幾乎每天精神動作激動或遲緩(別人觀察到,不只是主觀感受不安或緩慢)。 6. 幾乎每天疲倦或無精打采。 7. 幾乎每天自我感到無價值感,或者有過度恰當的罪惡感(可能達妄想的程度;不僅是對生病自責或內責)。 8. 幾乎每天思考能力和專注力降低,或是猶豫不決(主觀報告或他人觀察)。 9.

  2. 3 天前 · 臺灣的青少年飲酒人數也惶多讓,根據2021年青少年健康行為調查之飲酒行為結果,國中生及高中職生過去30天內飲酒率分別為14.1%及30.6% ,與韓國、日本等國家相近。衛生福利部衛教資訊指出,青少年大腦特別容易受到酒精影響,若年輕就開始 ...

  3. 2020年10月1日 · 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com. - 2020 年 10 月 1 日. 0. 3866.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薛承泰表示臺灣現今的少子高齡化問題早在1990年代後期臺灣生育率跌破1.6時就已埋下隱憂。 經過10多年後,危機與現象逐漸浮上檯面,如同癌症末期的病患,問題相當棘手。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薛承泰表示,臺灣現今的「少子高齡化」問題,早在1990年代後期臺灣生育率跌破1.6時,就已埋下隱憂,經過10多年後,危機與現象逐漸浮上檯面,如同癌症末期的病患,問題相當棘手。

  4. 2019年3月1日 · 癲癇是病,而是一種症狀,是大腦產生正常的放電現象,最大特徵是許多民眾所熟知的肢體抽搐。 然而根據放電部位與個人體質不同,抽搐的部位、規模與時間長短都有所差異,通常僅有三十秒至一分鐘,甚至可能會造成數秒的意識空白。 根據衛福部統計處資料顯示,二 一七年臺灣共有4,873人罹患頑性(難治型)癲癇症。 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統計,二 一五年香港共計5,105人因癲癇入院,其中26人死亡。 在美國疾病管制局的統計中,二 一五年美國共計300萬名成人、47萬名孩童癲癇發作。 據臺灣癲癇醫學會網站資料指出,大約有60%的癲癇找到原因,而其他找得到原因的癲癇最主要是因為腦部受傷,無論外傷或中風,致使腦部受到傷害,造成大腦異常放電。

  5. 2019年12月1日 · 而臺灣,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統計資料,二 一八年1~14歲的前5大死亡原因,事故傷害以2.9的死亡率高居第一;而0歲嬰兒的前5大死因中,事故傷害亦排行第4,死亡率更是高達28.2。. 臺灣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在二 一六年四月,曾發表過一份「臺北市 ...

  6. 2020年5月1日 · 這意味著家長們需要更加關心家裡的孩子,鑑別到底是單純鬧脾氣,還是精神上出現了問題。 美國疾病管制局的資料也顯示,每年都有1/5的美國人罹患精神疾病,超過50%的人一生中會被診斷出至少一次精神疾病,可見精神疾病早已是少數人才會得到的疾病,更是「不知足」等簡單原因造成的。 精神疾病如果症狀較輕微,尚能用藥物控制,一旦積壓得太嚴重或者太晚發現,都將造成生活與工作上的影響,甚至是無法交流與工作,一旦需要住院觀察治療甚至失能,都會造成收入中斷與龐大的醫療支出。 民眾除了應該配置重大傷病險與失能險應對外,更應該與保險顧問合作,養成完整的風險規避意識,才能在重大風險降臨在自身或身邊親近之人時有所準備,分散風險,才能夠保障自己的身心健康。

  7. 2023年4月1日 · 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com. - 2023 年 4 月 1 日. 0. 379. 孩子從呱呱墜地到牙牙學語、蹣跚學步的過程中,最令父母開心的莫過於是看到孩子一點一滴成長的喜悅,但於此同時,最大的擔憂卻也是孩子的成長會會比其他人「慢半拍」。 衛福部的衛教資訊指出,目前引發兒童發展遲緩的因素眾多,涵蓋環境、社會文化、心理及腦神經與肌肉系統疾病等,但已知的原因約僅占全部的20~25%,大多數的成因仍尚未明瞭;美國疾病管制局CDC的資訊則表示,在3~17歲的兒童中,約有17%患有一種或是多種的發展障礙,可能是身體、學習、語言或行為方面的發展問題,可能會影響到日常作息,而且往往會持續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