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11月14日 · 個人增值. 發布時間: 2022/11/14 17:17. 最後更新: 2022/11/15 08:31. 分享:. 近年社會愈來愈重視青少年的理財教育以助年輕人避免墮入消費或財務騙局。. 投委會近日公布其對本港小學生的理財調查,報告發現有95%小學生有使用八達通的習慣,不過卻不清楚卡內的 ...

  2. 2021年1月28日 · 香港會計師公會公布「2020年少年理財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逾8成學生有儲蓄習慣,但僅4成學生有記帳習慣。. 調查在去年9月至11月以網上問卷形式進行,透過全港中小學邀請四至中三學生自由參與,共收到1,015份有效回覆,當中小學生佔15%,而中學生 ...

  3. 2020年6月1日 · 網絡媒體研究機構MarketCast去年底為《華爾街日報》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千禧世代中大約每兩人中就有一人有意投資,但不知從何下手。 對這些潛在投資者來說,在網絡上學習金融知識更自在。 調查顯示,46%的千禧世代傾向在網站上學習理財,18%偏好靠社交媒體學到理財知識,僅25%會選擇接觸理財顧問等專業人士。 另外,38%的千禧世代表示會追蹤社交媒體上的理財YouTuber,而X世代(1965年至1980年出生)中,只有16%會這樣做。 KOL與廣告產品的利益衝突. 但是,這些理財YouTuber獲取報酬的方式,可能帶來利益衝突等問題,例如替贊助商推薦他們的產品。 Ryan的網站列有免責聲明,說明若透過該網站的連結購買產品,他可能會拿到佣金,亦強調「僅推薦有幫助和有用的產品及服務」。

  4. 2021年3月31日 · 趁年輕應善用創意拓收入來源. 有些人會將增加額外收入理解為投資,包括資本增值或利息收入,但年輕人若資本不多,要買多少資產才可幫個人的資本增值呢? 所以Rain認為這個方法在年輕階段並不是一個最佳方式,「正正因為年輕人資本不多,更應該投資於個人身上」,學習High Income Skills,有能力才可以更容易創造不同收入。 她又提到,香港年輕人大部分很有創意,但這種創意一遇到經濟或收入壓力時,例如若要比家用、供樓等,便會慢慢磨蝕。 但事實是願意嘗試才可以走出惡性循環,有創造力才有創造更多收入的可能。 而香港年輕人最缺乏的是沒有好好運用個人的創意去創造不同的收入,所以她建議趁年輕多學習不同的投能,增值自己,不要讓自己只依靠單一收入,即不要只依靠打工收入,要從多方面為個人帶來收入。

  5. 2022年6月5日 · 1.吃素無法從食物中獲得足夠的蛋白質、鐵質、鈣質及維化命B12? 林:這是很大的誤解,在發達城市生活的現代人,吃不夠上述營養是很困難的,過多則常見。 蛋白質在很多食物都有,類(如扁豆)、種籽類(如瓜子)、蔬菜(如紅莧菜)都有豐富蛋白質含量,除非是刻意很多植物類食物都不吃,才會蛋白質缺乏。 至於維他命B12,無疑主要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但一些天然發酵食物如味噌、納、天貝(印尼發酵食品),以及海藻類如海帶、紫菜都含有此元素。 身體腸道本身都有小量B12,其實人體毋須太多維他命B12的,如想額外攝取,一些啤酒酵母、穀物、小食都會寫明會添加B12。 鐵質和鈣質在很多素食食物中可見,以上營養素來源在素食食物中輕易獲得。 除非準備懷孕,否則毋須太多維他命B12。 2.素食能減肥?

  6. 2019年6月21日 · 樓價高企及年青人收入偏低的結果,會讓青年人感到沮喪,覺得自己無論如何努力工作,都追不上樓價升幅,於是對社會感到灰心和無望,帶來很大的不滿情緒;這會讓年青人覺得社會忽視他們的努力,被高昂樓價影響生活質數,造成本地社會矛盾及分歧。 「阿媽」教仔 最緊要聆聽孩子. 林鄭早前在電視訪問中,做了這樣的比喻︰作為一個媽媽,如果孩子每次「我要咁樣」,母親只是遷就他,我諗短時間母子關係會好好,當小朋友成長後,就會縱容他的任性行為。 我覺得這個比喻勉強可以,但亞媽遇到這樣的情況,應該要點做? 亞仔已經二十幾歲,但亞媽還用力咁鏟個仔,炳佢一鑊甘,然後亞仔講A,亞媽回答講B,九唔搭八,可以解決問題嗎?

  7. 2019年3月8日 · 博客. 發布時間: 2019/03/08 18:23. 最後更新: 2019/03/08 18:49. 分享: 每個世代都有一個標籤,而世代之間爭議,亦是每個曾經年輕的人,共同經歷過的「反叛期」。 因為年輕,所以想打破常規挑戰社會的底綫希望能帶來突破因為成長環境有差異,對於「成功」的追求亦有所不同。 新世代追求的work-life balance,往往被外界批評為「唔捱得」或是「懶惰」,但批評前,批評者又有沒有了解過年輕一代的想法? 成功應由自己定義. 在網絡發展迅速、經濟繁榮下成長的一代,他們大多衣食無憂,卻同時生在一個千瘡百孔的城市。 以往常被教導的「讀好書、進大學、找份好工作後再買樓結婚生子」這一套人生方程式已不再管用。 樓價高不可攀,開始有人質疑為何買樓置業是人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