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7月1日 · 陳俊元教授提及民眾對於防疫相關保單的商品選擇及考量可從本身需求出發若民眾擔心單純的染疫情形可以考慮市面上相關保障罹患法定傳染病的保單當中提供醫療及住院一次性給付而若是擔心接種疫苗所產生之風險就必須考量相關有涵蓋施打

  2. 2020年4月1日 · 顏進雄表示針對新冠肺炎疫情保險公司有3項主張1.理賠從寬認定2.簡化申請流程3.附加服務一方面因應主管機關的呼籲二方面本著關懷客戶的立場保障保戶的權益同時做到便利民眾的需求發揮保險保障的真義現今人類跨國活動日益頻繁使得傳染病擴散範圍及影響層面愈來愈大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若是無法順利控制將會外溢到民生及經濟等層面。 首當其衝自是對全球運輸產業、觀光旅遊產業、製造產業鏈等造成衝擊,爾後亦有很大可能再擴及到其他產業。 天災人禍時有所聞,民眾除了建立正確的認知,亦須做好風險規避,防患未然、防微於杜漸才是萬全之道。 國泰人壽理賠部協理顏進雄.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72期.

  3. 2022年1月1日 · 在疫情期間,各保險公司持續加強遠距及線上服務效能,將數位科技導入保險服務流程中,包含智能核保與理賠、智能客服諮詢、MID身分認證等。 通路經營則運用數位工具輔助壽險行銷推動包含客戶聯繫保單健檢視訊投保等以此滿足客戶投保需求。 顯見保險業面對疫情已能迅速調整策略,確保公司營運及服務不中斷。 他認為,後疫情時代,保險公司應持續加速數位化建置與發展,將作業流程結合數位科技,提升行政效率及服務品質,另外還要逐步建構智能化客戶服務,運用AI、語音轉文字等新興科技,快速回應客戶需求,進而提升客戶服務體驗。 以4大策略為主軸,強化業務人員的核心能力. 2021年受疫情影響,業務人員在展業上難免面臨挑戰。

  4. 2023年2月1日 · 2023 年 2 月 1 日. 400. 0. 疫情持續3年的時間應對方式從清零轉為共存即便政府逐步放寬限制戴口罩還是成為民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隨著染疫的人數增加有愈來愈多的案例發現在肺炎痊癒後身體仍留下些許後遺症也就是所謂的長新冠症狀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資訊確診者在康復的60天內仍有3060%的患者持續出現長新冠的病症常見的症狀有疲倦53.1%)、氣喘22.943.4%)、關節痛27.3%)、胸痛21.7%)、咳嗽15.4%以及嗅味覺異常13.1%。 而美國疾病管制局的調查數據則指出,超過40%的美國成年人曾感染過新冠肺炎,而有近1/5(19%)的患者有長新冠症狀。

  5. 2022年6月1日 · 隨著疫情的快速擴散,再加上防疫中心為了因應疫情變化,針對確診、治療、隔離等防疫政策所做的各項調整,接續發生了保險公司對「防疫保單」的緊急停售、續保紛爭、理賠申請、甚至鉅額理賠金的可能衝擊等各種議題。 對於上述議題與紛擾,主管機關、保險公司、民意代表、保戶及社會大眾或許都有各種不同見解,但身為一個保險從業人員,這些過程倒是給了我幾個啟示。 1.風險往往來的又快又大,甚至超過專業的評估. 對多數臺灣人來說,很難想到短短幾週的時間,臺灣每天的確診人數竟然從個位數,急升到好幾萬人。 人們從抱著「應該不會是我吧! 」的心情,一下子轉變成「恐怕可能會是我喔!

  6. 2022年2月1日 · 12942. 新冠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型態其中最重要的長遠影響之一就是大幅提升了對數位科技的倚重而保險業亦在這一波數位科技的浪潮之中加速迎來了結構性的轉變。 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董事長桂先農表示,保險業要跟上數位轉型的腳步,才能在未來繼續扮演風險分擔者的角色。 新冠疫情至今已延燒2年,隨著病毒不斷變種,全球確診及死亡人數還在不斷增加中。 由於病毒傳播速度相當驚人,引發了近代最大規模的確診病患隔離行動,每個國家為了防堵疫情繼續擴散蔓延,實施了相當多的防疫措施,而這些管制措施也連帶影響了所有人的生活。 首當其衝受到影響的,就是全球經濟活動的衰退。 許多倚靠人流的產業如航空業、餐飲業或是娛樂產業等,因為防疫政策而使金流收入瞬間大幅下降,使得整體經濟產生了負面影響。

  7. 2024年1月1日 · 特輯內文 黃淑芬:以客戶為中心啟動變革和創新,帶給客戶超越安心的幸福 文 倪偉晟 照片 受訪者提供 揮別新冠疫情為生活及經濟發展帶來的陰霾,2023年臺灣疫情解封、全球產業也逐漸復甦。然而在美國維持升息政策及黑天鵝、灰犀牛事件干擾下,市場環境詭譎多變,保險成長動能也隨之放緩。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