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6月27日 · 要適當處理拗柴,先要明白「代價」(PRICE),分別是以下6個重點:「保護(Protection):使用護具如護踝、繃帶等固定受傷踝關節,避免短時間內再度受傷;休息(Rest):減少活動可以令踝關節得到足夠休息並加快復元,如果扭傷得很嚴重,走路時就要使用柺杖,以免二度受傷;冰敷(Ice):可以有效地減少發炎反應,用冰袋敷15至20分鐘,或直接以冰塊按摩5至10分鐘;壓迫(Compression):利用繃帶在踝關節纏繞,減少腫脹和提供適度保護;抬高(Elevation):躺下來,用枕頭盡可能地抬高踝關節,使其高於心臟,利用重力與淋巴系統的引流來減輕腫脹。 」他提醒:「如果兩周後還疼痛,或是走路時關節有『鬆鬆』的感覺,一定要找復健科醫師作進一步的治療。 延誤診治變長短腳.

  2. 2019年9月15日 · 上班需久坐或久站平時不多做運動這種生活習慣或會形成盤骨前傾久而久之變成下交叉綜合症此現象可引起腰膝痛症嚴重更有機會出現雙腳麻痺不容忽視

  3. 2021年11月27日 · 註冊物理治療師鍾惠文指出遠足屬於一種中強度運動對身體大有裨益此類帶氧運動有利心血管健康增加肌肉力量是對身心有益的上佳運動。 惟遠足對體能、肌肉及骨骼也有一定要求,尤其要有強健的心肺功能。 遠足常見4大傷患. 要數遠足最常見的受傷,以膝蓋傷患為多,第一種是髂脛束發炎。 「髂脛束是連接股骨外上髁(大腿)和邊脛骨(小腿)之間的一層厚韌筋膜,平時我們活動時少有機會用到,但遠足尤其是落山時的動作,會令髂脛束產生摩擦;加上遠足者如本身筋腱繃緊和臀部肌肉力量不足,更令髂脛束不斷與股骨摩擦,引致發炎而產生疼痛現象。 第二種遠足常見受傷是足踝扭傷,俗稱「拗柴」。 山路嶇崎不平、跣腳滑倒或體力不足,都有機會「拗柴」,若行至偏遠山上發生,找人救援會有難度。

  4. 2020年10月8日 · 多做 伸展運動能有助 紓緩痛症,易筋棒 可以活動手腕、手肘、肩胛、膊頭等關節,更加兼顧到頸部及腰椎的活動,可助 紓緩五十肩、肩周炎等。 電子行業前高層韋寶華退休後接觸易筋棒,深感其對身體的益處,因此努力推廣,這些年來已教曉了三、四百人。 【韋寶華點享受退休生活? : 按此 】 活動手腕及肩膊關節 助紓緩痛症. 韋寶華是2016年接觸易筋棒,創辦人是孫貴平,而韋寶華就在長晉會跟他的徒弟學習。 這是一套上肢伸展運動,可以活動手腕及肩膊關節,對於有五十肩、網球肘、肩周炎等人士,可以達到紓緩痛症的效果。 做易筋棒是需要左搖右擺,左腳去右腳、右腳去左腳,有點像太極可以運動五臟六腑。 易筋棒總共有十式,第九式反腕過背,韋寶華覺得初學會有點困難。 需要膊頭很放鬆才成,第一次一定做不到,大概1個月後就可以。

  5. 2021年2月28日 · 1. 坐姿不正. 如常常蹺起二郎腿使盤骨左右兩邊不對稱一高一低蹺得愈久就會導致腰肌張力不平衡脊柱側往一邊當脊椎關節錯位夾到神經綫就會引起痛症男士愛把錢包放後褲袋坐下時使腰肌張力失衡同樣增風險。 2. 久站. 如廚師、售貨員,站得愈久就愈容易側向一邊腳站,原理類近坐姿不正者,影響相連肌肉與骶髂關節的穩定,壓迫到神經時就會出現不適。 3. 常做重複性的單側動作. 如小巴司機每日長時間轉向同一邊收錢,使腰肌左右大小不一,肌張力不平衡致脊骨、骶髂關節紊亂。 4. 年紀大、氣血虛弱. 多見於40、50歲中年人士。

  6. 2019年3月27日 · 那麼,有補救或醫治的方法嗎? 醫生提供的強化肌肉貼士:運動和飲食,即是適量的帶氧運動和拉筋運動,而飲食就是補充蛋白質。 例如牛奶、雞蛋、瘦豬肉、黃豆類等食品,因為它們都含有增長肌肉的必需的氨基酸,但蛋白質食品應該三餐作平均的分配,謹記均衡飲食。 至於運動,最好是能強化心肺功能的,如健走、游泳、騎腳踏車,其他應包括拉筋、太極拳、舉啞鈴等。 【延伸閱讀: 照顧好你的肌肉 (收費文章)】 【延伸閱讀: 肥胖不等於肌肉充足 (收費文章)】 【延伸閱讀: 拯救肌少症 (收費文章)】 撰文 : 李韡玲. 欄名 : 危疾知多啲. 最新專欄文章 更多. 原來,人體的肌肉量在三十歲以後,就會每年逐步減少。 如果不加保養和鍛練,到了五十歲以後,肌肉量的減少速度就會加快,結果就會產生多種慢性疾病。

  7. 2020年5月16日 · 步行速度測試. 另一個極易的測試,是步行速度,步行六公尺試着能否在六秒內完成. 若兩項測試俱不達標,醫生便應進一步詳細檢查。 想知道肌肉流失主要原因,請按【 下一頁 】 撰文 : 莫樹錦. 上回說到老人家「月入三『慢』」--手慢、腳慢、眼慢,領會到民眾普遍認識骨骼疏鬆,但對肌肉流失問題卻可能缺乏認知。 Sarcopenia這醫學名詞並不常用,惟近年老人科專家才對這問題投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