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3月8日 · 明報專訊身體的代謝廢物經腎臟過濾成尿液市面有保健產品聲稱能保護腎臟健康保持腎臟正常過濾功能明愛專上學院健康科學院高級講師註冊藥劑師陳潁琳表示護腎方法不外乎多飲水但留意不要一次飲太多水以免對腎臟造成負擔

  2. 2022年6月19日 · 明愛專上學院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陳慧燕於2006年已開始留意香港控煙政策當時好奇連沙灘都禁煙何以走得這樣前? 」套用於官方今日的決絕姿態這問題依然合適。 點解煙要禁、酒可賣? 陳慧燕修讀政治與文化研究出身其博士論文不只是公共衛生香港控煙的文化政治是她關注控煙政策的起點。 時值2006年,政府通過大幅擴大禁煙範圍,包括餐廳、酒吧、公園、扶手電梯乃至室內公共地方等,引起迴響,「連泳灘都要禁,比起世界其他地方,是好大力度控煙,何以要走到這樣前? 當時想一定有醫學以外的其他因素」。 2008年,政府撤銷所有與葡萄酒稅有關的清關及行政管制措施,圖令香港成為亞太區的葡萄酒業中心,陳慧燕質疑如此一邊禁煙、一邊販酒的理據何在。

    • 明愛專上學院1
    • 明愛專上學院2
    • 明愛專上學院3
    • 明愛專上學院4
  3. 2023年5月9日 · 明報專訊報載南區的明愛胡振中中學將於2024/25學年與東涌的明愛華德中書院合併成資助中學並遷往華德中書院現址校初期提供穿梭巴士,方便學生從南區到東涌上學。 明愛教育服務部表示,合併是因本地教育環境出現「結構性變化」,考慮各區資源運用而決定。 胡振中中學校長強調,合併與收生不足絕對無關。 職業先修課程曾是收生王牌. 明愛辦學經驗豐富,辦學能力絕對不會比其他辦學團體差,但部分學校招生未符理想。 能力不比人差,何以又收不到學生? 王師奶又何以竟說明愛有「原罪」? 「原罪」兩字有點聳人聽聞,且聽小婦人細說端詳:明愛現有9所中學,8所是資助,1所是直資。

  4. 2024年5月5日 · 明愛勞動友善社區計劃團隊與理大護理學院合作就前線清潔工勞動健康狀况進行研究發現不少清潔工以損耗身體維持工作有42%受訪清潔工經常及幾乎總是在疼痛不舒適的情况下工作清潔工人職工會組織幹事梁芷茵坦言對研究結果不感意外

    • 時局雖快 學術分析仍然有得做
    • 最曖昧的行動者:傳媒
    • 中立之外 要「真」還是要「贏」?
    • 不是配合大龍鳳 不是有得贏才做
    • 「我怎會樂觀」 只不過——

    「學術文章的 production cycle 可以很長,其特質與一般要追時效性的新聞寫作不同,它針對比較理論性的問題,而不是為了追上當刻正在發生的事情。譬如書中第一章寫傳統社運組織,就是想處理一個基本問題,在無大台、無central leadership的社會運動裏,不代表沒社運組織的蹤影。社運組織的位置,與群眾的互相溝通,誰是主導,都是理論性問題,跟2021年或再之後發生的事情無關。你可以認為這些基礎問題是脫離現實狀態,2019、2020年的香港,在學術寫作框架下只是一個案例,是可以用同一堆問題去問台灣太陽花,甚至世界各地不同的網絡社會運動,它不受時效性和後面發生的事情影響。」李立峯轉念一想,接着說:「但唯一有需要修改的地方,是學術文章寫到最後,你總要落結論,當觸及如何展望未來,你本身所...

    李立峯強調,將新聞工作者、記者歸類為行動者之一,是學術判斷多於政治取向,而且他自己是新聞傳播學院出身,本身特別關注傳媒與社運的關係。「書中所指的行動者,不代表他們『參與社運』。如果『參與社運』指他們支持社運,所以參與的話,絕大部分現場的記者都不算,專業人士亦不算。但他們在不同moment都有各自介入社運的位置,不能說與這場運動無關。」李立峯提到,運動期間常見一大討論,就是走在前線採訪的記者算不算是「手足」的爭議,「新聞工作者固然不會覺得自己是參與,但不能否定,他們就是介入了這場社運。不計你是哪間傳媒,做了什麼,但傳媒一旦存在本身已是介入,起碼其他行動者以至警方都會因此有所反應,有無傳媒在場,大家的反應是會不同的。」 若然講傳統傳媒道德,記者雖然介入社運,但真正目的都是報道。「無論傳統傳媒、網...

    「香港亦是一樣,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報章不重視客觀,要到80年代才開始有這套新聞理念。一來,是有新聞學院教授從海外回流,帶來自由主義新聞觀,另外就是當時香港進入政權移交過渡期。在中英爭拗之間,香港作為第三者,客觀中立突然在80年代有其特殊意義,即是你既不親中又不親英。」 李立峯認為,早在回歸之後,尤其2010年左右,香港的客觀中立政治基礎已不存在,趨勢很明顯。「在80年代,於中英兩個主權之間中立,是make sense的,到回歸早期,你都可以說在建制和民主派之間中立。但過去十幾年,權力愈來愈一面倒,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所謂中立又是什麼和什麼之間中立呢?」他感嘆反問﹕「連最傳統的新聞工作者都開始質疑,掙扎亦愈來愈多,為什麼我還要客觀中立?」 客觀中立已名存實亡,而過去一段時間,焦點開始移動。「後...

    誠然,新聞界與學術界都是建基於某些政治基礎,才可以叩問真相。但面對《國安法》的步步進逼下,不少人都帶有悲觀的憤恨,回頭質疑新聞工作者和學者,尤其剛剛替唐英傑案做過專家證人的李立峯,即使不是假消息、散播歪理,而是真學術、認真做,都可能只是配合政治鬧劇,演一場大龍鳳,為社會帶來一個假象:香港的客觀氛圍仍然具備政治基礎條件,可以繼續做新聞工作,做理性學術研究的充裕空間。 「有半杯水,總有人見到少了一半,有人見到還有一半。」李立峯感慨說:「當然現在擺明不是半滿,可能只剩兩成、一成。還剩下多少空間,就有幾多空間,但很難完全說那個空間是零。我意識到香港人會有這種想法,但社會是否去到連講任何一句真話的討論空間都沒有?去年《國安法》推行那一刻,其實已經有好多掙扎,當你表現到完全無事,不用驚,秉持信念照做,講...

    「其他人覺得我樂觀,是因為看到我仍然會做很多事,覺得我好像相信還有得做。」但李立峯形容,自己心裏極度悲觀,只不過當仍然留在香港,仍然坐在某個位置,「我就要有某些working assumption。不是說事實一定如此,譬如你是辯方律師,你的working assumption就是要假設官司有得打,你不抱持這個想法你根本什麼都不用做。」 「如果你的判斷已經死到一個程度,你還在做什麼呢?你應該離開,離開崗位,甚至離開香港。」他轉念又說:「但你抱持working assumption去做的時候,是否等於心底裏真的同意這個working assumption,可以是兩回事。所以,我心底裏對很多事情的判斷都比大家更負面悲觀。譬如今日香港很多人覺得要捱5年、捱10年、20年,我覺得是可能要捱200年,當...

  5. 2024年5月14日 · 教統會曾經好有power為香港教育定出方向例如第三號報告書建議成立直資學校第五號報告書建議五所師範學院合併為香港教育學院」,又建議成立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第七號報告書建議成立優質教育基金」。 這都是教育進展的大方向當時教育龍頭的教育署長有責任一一實踐

  6. 2020年7月21日 · 訊】「全力以赴」與「盡力而為」這兩組四字詞看似相近,但其實箇中意義不同,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處事態度,今天我想和讀者分享一個故事。故事是這樣的:一天,獵人帶着獵狗去打獵。獵人一槍擊中一隻兔子的後腿,受傷的兔子拚命地奔跑。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