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月2日 · 富商李嘉誠每年都會在元旦拜祭亡妻莊月明,帶着兩個兒子以及兒媳婦、孫子孫女一同前往,而港媒也像往年一樣,守候在柴灣墓園,拍下李嘉誠一家的照片。 受到疫情影響,李嘉誠一家人都戴上了口罩,步行時保持社交距離,即使是家人,但他們都安全至上。 港媒報道,元旦早上8點左後...

  2. 2021年1月24日 · 【阿波羅新聞網 2021-01-24 訊】 默認. 人的一生,總要經歷不同的生命階段。 而50歲,恰好是一個「養生黃金期」。 俗話說得好,五十而知天命。 人們大多在50歲以後,身體各種潛伏的疾病,便逐漸爆發出來。 所以,50歲以後,也被稱為「危險年齡期」。 如果能夠平安度過,或許可以健康且長壽! 那麼,50歲以後,人們應該如何保養身體呢? 50歲以後,能吃這3種「苦」的人,晚年或許更健康! 1、飯菜之苦. 隨着年齡的增長,人的味蕾越來越不敏感。 很多人,在做菜的時候,有意的多加些油,多放些鹽,或是多放點肉,認為這樣才好吃,否則難以下咽。 殊不知,高油、高鹽、高脂肪的結果,必然為健康埋下隱患,血脂升高、血壓升高,肥胖增加等等。

  3. 2023年5月26日 · 1.心腦血管病. 心腦血管疾病是目前發病率、死亡風險最高的疾病,中年以後的人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人群,如果人的心腦血管健康變差,增加 冠心病 、 腦梗 塞、 腦出血 等突發風險。 如果程度輕、救治及時,可能還挽救生命,但如果病情急、重,就很可能威脅到人的生命,如果60歲以後,心腦血管還比較健康,這樣的人更容易長壽。 2.老年痴呆.

    • 人生並非環環相扣,敲門磚並不可靠。不讀好幼兒園就沒有好小學,沒有好小學就沒有好中學,沒有好中學就沒有好大學,沒有好大學就沒有好工作,沒有好工作就沒有好人生——傳說中的環環相扣的人生,其實並不存在,我的同學們基本上過着隨時可能起飛的人生。
    • 真正決勝千里的,是一些考試不考的能力。柯潔在「阿爾法狗」面前認輸之後,大家照例討論起教育應該培養的通往未來的能力是什麼。可以明確得出結論的是:凡是機器或者 人工智能 能夠代替的能力,就是不值得花時間去訓練的能力;凡是不能遷移到其他領域的能力,也是不重要的能力。
    • 沒有絕對意義的成功,人生成就並非來自優勝劣汰,幸福的來源參差百態。畢業20年之後再去看我們來時的路,你的心情會比較平和寧靜,因為你發現當年讓你妒火中燒的同學,其實並沒有影響你的人生;當年膜拜的學霸學神,後來的人生竟然也跟你我類似,並非遙不可追。
    • 親密積極的家庭關係,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投入。我的同學裏面,有一類過得特別不好,那就是原生家庭遭遇重大變故、父母夫妻關係惡劣的孩子。孩子成年之後會把這樣的相處模式帶到新的家庭中去,甚至選擇不結婚不成立家庭。
  4. 2021年5月24日 · 合成肉又叫 「重組肉」 ,簡單一點說,就是用碎肉或者別的肉,用食品添加劑(果膠,卡拉膠),加工而成的一整塊肉。 那麼這種「合成肉」到底能不能吃? 在正常邏輯下,「合成肉」是可以吃的,因為這些添加劑是符合國家標準的。 但是,一些不良商家用別的肉代替成本高的肉。 比如用鴨肉代替羊肉,牛肉;大家試想一下,花了大價錢買了一些低質的鴨肉,你心情舒暢嗎? 是不是很窩火,今天咱們就來扒一下超市裏常見的5種「合成肉」,相信很多人都買過,為了健康儘量少吃,或者是直接戒掉,我也是今天才知道! 1:培根肉. 什麼是培根肉? 其實就是一種煙熏的 豬肉 ,是由美國人發明的,跟我國的 臘肉 差不多! 好的培根肉是用新鮮 五花肉 ,經過醃製,再用果木熏烤製成的肉!

  5. 2020年5月22日 · 【阿波羅新聞網 2020-05-22 訊】 默認. 現在很多人推崇一日兩餐的飲食方式,比如「過午不食」「8小時飲食法」等,都提倡每天只吃兩頓飯。 也有一些人提出,每天只吃兩頓飯是跟着古人的飲食作息來養生保健;還有人提出疑問,兩頓飯都很豐盛,其他時候也沒覺得餓,這樣對健康有害嗎? 《生命時報》採訪營養專家,告訴你一天兩頓飯和一天三頓飯哪個更科學。 一日兩餐並非古人「養生智慧」 古代人到底吃幾頓飯? 根據歷 史記 載: 秦漢以前: 普通人都是一日兩餐。 戰國時期《墨子》一書中就提到,兵士每天吃兩頓,第一餐叫「朝食」,在九點前就餐;第二餐叫「飧 [sūn]食」,下午四點左右進餐。 其中,第一餐為主,第二餐補充。

  6. 2020年9月1日 · 70%生活方式不當. 據相關數據的對比可以看出,每年新增的癌症病人以 胃癌 、 肺癌 、 食管癌 等高發癌症居多,徐教授解釋,造成這些癌症的原因不是單一的,外部環境如大氣污染、重金屬污染、食品污染等,這都是誘發腫瘤的原因。 而70%的癌症,可能與生活方式不當有關係,運動太少、吃得過飽、 熬夜 不睡、精神壓力等都會增加癌症發生的風險。 忠告二:術後化療不見得都有用! 徐教授跟腫瘤抗戰了大半輩子,在一次次救治病人的過程中,他察覺到放療和化療雖是「消滅」癌症的手段,但「消滅」策略是雙刃劍,存在以下問題: 癌症轉移可發生於「早期」。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