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马,古生物学上对现代 马 的称呼。. 是针对地质历史上出现的古马而言的。. 是东北亚地区生活在寒冷地带的一个种属,已经灭绝。. 大约在 始新世 ,森林中出现了食用嫩叶的始新马( 始祖马 ),至 上新世 因环境变迁演化为 三趾马 ,到了 更新世 ,由于 ...

    • 概览
    • 进化
    • 驯化
    • 亚种
    • 外形特征
    • 生活习性
    • 繁殖
    • 品种
    • 保护现状
    • 国内外马产业现状与趋势

    [mǎ]

    马(马型亚目)

    展开26个同名词条

    马,是奇蹄目马科马属草食性动物,现存家马与野马两个亚种。野马颈部鬣毛竖立而不下垂,额毛极短,尾部长毛,四肢无距毛,夏季上体浅棕、红棕、红赭色,冬季皮背面淡棕色;家马依品种分为重型、小型马及袖珍矮马;家马四肢长,骨骼坚实,肌腱和韧带发育良好,蹄质坚硬,毛色多样,以栗、青和黑色居多,汗腺发达,牙齿咀嚼力强。

    根据马原产地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外形特征和性能等方面的差异,可将马分为草原种、沙漠种、山地种和森林种。草原种分布在广阔的草原区;沙漠种生活在干燥沙漠地带;山地种,善走山路;森林种生活在气候较冷的森林地带。 马4岁性成熟,6月交配,翌年4-5月分娩。马平均寿命30-35年,最长可达60年。

    通过化石研究证实,马属动物的祖先—始新马最早出现于5500万年前的北美, 随后,自然界发生地形、气候及生态变化,出现了开阔的内陆平原,马属动物也逐渐适应了这些变化,并最终经历了始马、中马、原马、上新马和真马等进化阶段。 中国早在 6000 年前便将野马驯化为家畜,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马成为交通运输的主要工具之一。马的神经系统发达,听觉和嗅觉敏锐,感光力强,在夜间也能看到周围物体。发达的嗅觉、灵敏的听觉以及较好的感光力,使马形成牢固的记忆,故有“老马识途”之说。

    通过化石研究已经证实,马属动物的祖先—始新马出现于5500万年前的北美,其身体如同狐狸样大小,以多汁嫩叶为食,前足有四指,后足有三趾。

    随后,自然界发生地形、气候及生态变化,出现了开阔的内陆平原,马的进化也逐渐适应了这些变化。马的进化经历了始马、中马、原马、上新马和真马等主要发展阶段。其主要进化特点是:体躯增大;体高增高,体高由原来的40cm增高至120cm以上;趾由三趾或四趾进化为单趾(单蹄),以利于奔跑;牙齿由低冠的阜头结构向高冠、齿质坚硬、齿面宽而多皱结构变化,以利于采食干草;脑容量增大。

    始马:头颈均短,背部弯曲,体高约40cm,前足有四趾,后足仅三趾着地。前肢的尺骨、后肢的腓骨细长,但仍分开。臼齿短小,齿冠低而有阜状突起。生活于矮树林中,以鲜嫩多汁的树叶和软草为食。

    中马:体型稍大,体高约50cm,前后肢都只有三趾,中趾特别发达,用以支持大部分体重。仍生活在森林中,并能在硬地上快速奔跑。

    原马:是重要的中间过渡形态,生活环境转移至草原,以粗硬草为食。体型增大,牙齿更加坚硬,头骨容积增大,面部变长。每足仍有三趾,行走时仅中趾触地。

    上新马:距今约1200万年,体高已有100cm左右。四肢仍各只有三趾,仅有中趾显露,两侧第二、四趾呈细枝状残余。

    据近几年发表在《Science》上关于哈萨克斯坦北部博泰(Botai)文化的大量证据表明:马至少是于距今5000年前的铜器时代在欧亚草原区被驯化。最早驯化马的目的可能有3个:一是存留多余的捕猎马作为食物来源,二是使役和射骑,三是用于祭祀或观赏。

    家马(E. f. caballus,2n=64)

    普氏野马(E. f. przewalskii,2n=66)

    体格匀称,四肢长,第三趾发达,具蹄,第二、四趾退化,仅余退化的掌骨和跖骨。四肢高度特化,肱骨和股骨很短,桡骨和胫骨很长,尺骨和腓骨均退缩。第三趾发育,掌骨非常长,而趾(指)骨则比较短,单蹄。颊齿高冠;上臼齿釉质层褶曲精细。

    重型品种体重达1200千克,体高200厘米;小型品种体重不到200千克,体高仅95厘米,所谓袖珍矮马仅高60厘米。头面平直而偏长,耳短。四肢长,骨骼坚实,肌腱和韧带发育良好,附有掌枕遗迹的附蝉 (俗称夜眼) ,蹄质坚硬,能在坚硬地面上迅速奔驰。毛色复杂,以骝、栗、青和黑色居多;被毛春、秋季各脱换一次。汗腺发达,有利于调节体温,不畏严寒酷暑,容易适应新环境。胸廓深广,心肺发达,适于奔跑和强烈劳动。食道狭窄,单胃,大肠特别是盲肠异常发达,有助于消化吸收粗饲料。无胆囊,胆管发达。牙齿咀嚼力强,切齿与臼齿之间的空隙称为受衔部,装勒时放衔体,以便驾御。根据牙齿的数量、形状及其磨损程度可判定年龄 ,听觉和嗅觉敏锐。

    野马喜欢群居,一般由一匹公马、几匹母马和它们的后代组成。每个种群都有明确的活动范围,并以每天5-10公里的速度迁移。野马以荒漠上的芨芨草、梭梭、芦苇、红柳等为食,冬天能刨开积雪觅食枯草。群体中的个体之间在进食之后常互相清理皮肤,轻轻地啃舐对方的耆甲、肩部、背侧、臀部等。有时也进行自身护理,比如打滚、自我刷拭和驱散蚊蝇等。野马借助声音、气味和抿耳、刨地、啃拭等行为进行交流。

    马、驴和斑马本是3个独立的物种,已出现生殖隔离。但有趣的是,马和、驴和斑马杂交都能产生后代。骡子是马和驴的杂交体,分为马骡(驴♂×马♀)和驴骡(马♂×驴♀)。通常认为雄骡没有生殖能力,但有对雌骡产驹的相关报道,并有报道称马骡的受孕率显著高于驴骡(约7倍)。通过比较马和驴的核型,推测一匹具有生殖能力的骡子在减数分裂时可能会形成六价体。普氏野马和家马经历过一次罗伯逊易位导致其核型的差异,其杂种子一代在减数分裂时会形成三价体,能够形成成熟的生殖细胞,并能繁殖后代,但其机理还未得到解析。

    生物学分类

    根据马匹原产地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马的外形特征和性能等方面的差异,可将马分为草原种、沙漠种、山地种和森林种。 草原种:分布在世界上广阔的草原区,由于长年昼夜栖息于草原上过群牧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得到了充分锻炼,吃苦耐劳,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体格结实粗壮,体躯长而深广,四肢短粗,被毛厚密,长毛发达,采食与消化能力强,性格强悍,如蒙古马、哈萨克马等。 沙漠种:生活在干燥沙漠地带的马,体格较为轻小,皮肤细致干燥,皮薄毛细,胸窄腹小,气质活泼,鬃鬣尾等长毛较少,代谢作用快,有较快的行动速度,多具有乘用马的体型,如阿拉伯马、阿哈-捷金马等。 山地种:体格结实,体型不大,四肢强健,行动灵活,性格机敏,善走山路,如百色马、宁强马、卡巴金马等。 森林种:生活在气候较冷的森林地带的马,一般体型不大,但比较粗重。躯干深宽,四肢粗短,胃肠发达,肌肉丰满,被毛厚密,长毛较多,如雅库特马、爱沙尼亚马等。

    畜牧学分类

    根据马的高低、大小、利用性质、马的体型及有益经济特征进行分类。按照体型可分为乘用型、挽用型和兼用型3类。 乘用型:如纯血马、阿拉伯马等。 挽用型:如阿尔登马、比利时重挽马、贝尔修伦马等。 兼用型:如三河马等。外貌介于乘用型、挽用型之间,又独具特点。实际应用中,畜牧学分类法对于改良品种的分类是适用的。未经过专门化选育的地方品种,其体型属兼用型,但它们和育成品种的兼用型不完全相同。

    冷热血统分类

    冷热血统并不是指马血液的温度,而是指马品种的选育程度和马的气质类型,划分为冷血统、热血统和温血统品种,最早为欧洲对马品种划分的依据,现被世界各地广泛采用。 冷血统:一般是对起源于欧洲的挽用马的统称,是史前时期森林马的后代。该类马体格高大,性情温和但反应较迟钝,气质类型为中悍或下悍,主要用于农用或运输。如阿尔登马、苏维埃重挽马等。 热血统:主要是指高度培育、较悍威、血统纯正的轻型马品种。如阿拉伯马、阿哈-捷金马、纯血马等。 温血统:体型高大,性情温顺;既不如热血统品种那样纯正和精致,也不如冷血统品种那样躯体粗壮和迟钝。温血统马品种有纯种和半血品种之分,半血品种或称杂交育成品种,主要是热血统马种同其他品种杂交改良育成。有些温血马种是由纯血马、阿拉伯马杂交冷血统马而育成。温血马是最受欢迎的马术用马。如汉诺威马、荷斯坦马、荷兰温血马等。

    普氏野马

    1977年,普氏野马保护基金会成立,在其帮助下,第一批16匹普氏野马在1992年被放归蒙古草原。在国内,中国政府从1986年开始规划“野马还乡”工作,11匹普氏野马从遥远的欧洲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到2000年,在新疆吉木萨尔的普氏野马繁殖研究中心,野马的数量已达百匹以上,野放的时机已经成熟。 2001年,第一批流浪在异乡的27匹野马的后代终于踏上了走进准噶尔荒原的第一步,它们在卡拉麦里的恰库尔图镇小心地向外扩展着本应熟悉的领地。至此,野马故乡结束了无野马的历史。现在,生活在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的普氏野马,等到3岁以后,就会被放归到大自然。

    马种资源

    马种资源状况2011年末,全世界马的存栏数约为5847万匹,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共150个国家。各国马种资源共570个、区域性跨境马种资源63个。世界马种培育(选育)的趋势是非役用化。如过去曾经为军队服务的一些品种,如纯血马、奥尔洛夫马等,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培育,已培育成世界著名的赛马品种,过去一些挽用马品种已培育转型为仪仗马、马术马。有些如设特兰矮马、美国花马已成为观赏马。为了满足世界马术运动用马的需要,经过近百年的选育,用纯血马等热血马与传统的挽用马杂交培育了很多优秀的温血马。马用途的改变,满足了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健身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2011年末,我国马的存栏数约为677万匹,位居世界第2位。有地方品种29个,培育品种13个,已经形成育种群的引入品种有10个以上,形成了丰富多彩、分布广阔的马种资源,但其中2/3以上已经处于数量下降、濒危或濒临灭绝状态。我国马种资源正处于保种和向非役用转型的关键时期。

    登记管理

    品种登记制度完备是世界马业发达国家的显著特点。登记是一切工作成功的基础,也是育种、研究、组织赛事的必需条件。如纯血马,世界现有约60万匹纯血马,其血统都可追溯到300年前是哪匹奠基公马的后裔。阿拉伯马、阿哈-捷金马(汗血马)等有更长的系谱记载。登记的内容包括父母信息、配种记录、出生日期、毛色、性别、马名和外貌特征等,马主或登记机构可按规定的表格进行登记并输入计算机系统。马匹登记由品种协会或有资质的登记委员会完成,鉴定登记后品种确认才有依据,参加赛事、马匹拍卖、遗传资源保存均以登记证书(或护照)为基础。没有登记的马匹不会被本品种认定,也就没有参加赛事取得奖金的机会,也没有参加本品种拍卖的资格。大部分品种登记及其系谱记载,都已实现网络共享(有些是有偿共享),马匹交易、拍卖、血统分析研究可直接从网络上获取资料。

    产业模式

    马业分为传统马业与现代马业。传统马业的主要特点是马匹以役用为主,包括农用、交通、军事和产品生产等;现代马业的主要特点是马匹以非役用为主,包括赛马、马术和体育娱乐等。世界发达国家的马产业已处于现代马业阶段,呈现出体育娱乐性、经济性、社会性和国际化的特点。现代马业分为马术业、赛马业、休闲骑乘业和产品养马业等四大板块。马术业是重点围绕马术运动提供观赏、健身服务的马业发展类型,典型代表国家主要有德国、荷兰等。赛马业主要是指以开展博彩形式的商业赛马为重点的马业发展类型,以日本为典型代表。休闲骑乘业主要是以为户外休闲健身、娱乐骑乘等需求提供服务为重点的马业发展类型,以美国为典型代表。产品养马业是传统马业的主要盈利模式,现代马业在不同程度上也包含产品养马业的成份。其主要方式是出售马匹、马奶、马的副产品等,以力畜或者物质产品形式获得利润。产品养马业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为代表。除以力畜役用为主的功能在不断衰减外,其他发展形式均呈平稳增长态势,但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近年来波动也较为明显。

    中国马业发展态势

    中国正处于由传统马业向现代马业的转型时期,马的利用与需求均向非役用方向转变,布局从农牧区向城市或城郊转移,管理上由政府管理向民间或协会管理转变,中国正日益成为世界马业关注的焦点和市场中心。今后我国马业将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体育休闲健身需要为目标,继续弘扬中国传统马文化和民族马文化,保持中国马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 脱列哥那(?—1246年),元太宗窝阔台之后,乃马氏。原为蔑儿乞部首领带儿兀孙妻,成吉思汗征服蔑儿乞部,赐予窝阔台(太宗)为妻。1241年窝阔台汗死后,在察合台等诸王扶持下,称制摄政五年,罢逐耶律楚材、镇海等旧臣,宠信西域商人奥都剌合蛮和女俘法提玛。1246年立其子贵由为大汗。是 ...

  3. 马湘兰,明末秦淮八艳之一。名马守,小字玄儿,又字月娇,号湘兰。明代万历年间秦淮名妓。性豪侠,能诗,善画兰竹。有诗二卷,王穉登为之序。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称,“至今词客过旧院者,皆为诗吊之”。本文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汪中旅居江宁(今南京)时,经旧院吊悼之作 ...

  4. 流龙马(流竜马),动画《盖塔机器人》(港译:三一万能侠)系列中的三位驾驶员之一,另外两位驾驶员分别是神隼人、巴武藏(武藏战死后由车弁庆替代),为盖塔1号机的驾驶员,亦是初代盖塔队的队长。由于动画剧情设定关系,流龙马的性格在70年代后的动画中也出现了极大反差,甚至被机战 ...

  5. 本作主要人物之一。. 国中至高中时期,以全国水平的超快速度作为武器、以“天才前锋”扬名的极速者。. 与但在比赛中受伤膝盖韧带断裂,若二次断裂便再也不能踢球,因此放弃。. [7] “这就是 千切豹马!. 与主角洁世一一开始都属于五号楼排名最后的队伍 ...

  6. 空闲游(Kuga Yuma),日本漫画《境界触发者》中的主人公之一。来自门另一边的世界的“近界民”,拥有黑Trigger。现为境界防卫机构“BORDER”的玉狛支部所属队员,B级三云队(玉狛第二)的王牌攻击手。参与过近界民的战争,实战经验丰富,使用黑Trigger时拥有与复数BORDER队员战斗也能获胜的实力。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