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3月12日 · 王梓軒(Jonathan)多年前因「口快快」計錯數,被網民封為「神算軒」。 然而「神算」都識得為自己打算,直言藝人、作品價值「海鮮價」,睇演藝行業猶如睇股市,多年前已計劃為自己的事業「分散投資」。

  2. 2021年4月9日 · 投資自己成創業契機. 以往從事演藝工作,收入不高且不穩定,加上在幕前的演出,需要花費大部分收入裝扮自己,維持最佳狀態,令樂瞳曾經也是一名「月光族」。 她表示:「當時工作忙碌難一心多用,未有想過未來的規劃,以為錢花光了總有賺回來的機會。 樂瞳於2017年離開大台,回復自由身,時間不再「拮据」,開始發掘人生不同可能性,並建立起儲錢習慣,思考投資小生意的可能。 現年屆34歲的她,回想起20多歲時的她,未有好好建立投資理財習慣,少不免悔不當初,但還幸她有自我進修的想法,更因此成就一門生意:「我覺得自己最大投資,就是投資自己,幸好有報讀品酒課程的想法,進修後能夠學以致用,開創另一事業。 數年前樂瞳歐洲旅行時曾參觀不少酒莊,從中萌生品酒的興致。

  3. 2022年2月25日 · 從不會定止蝕價. 不少成功在股海賺錢的人,總會教導買股票一定要定止蝕價,但這位80後「女股神」卻明言自己從不會定止蝕價,並指「風險愈大,賺錢機會愈高」,不過大前提是以閒錢投資,即使股價暫時跌到谷底,亦總有回升的一天。 雅媛以這套方法投資,賺得一筆可觀的金額,更有能力以數萬元租住西九龍豪宅逾千呎海景單位。 對於香港學生未能如她般成功,雅媛認為香港青年太安於打一份穩定的工作,若不接受高風險投資,就不要想成為百萬富翁。 她慨歎,身邊有不少朋輩都是不願接觸世界,從沒思考如何錢搵錢,故鼓勵年青人應該要趁後生了解多些行業、認識不同的人,才可增加投資獲利的機會。 不過並非每一個人都適合這個投資方式,讀者們要因應個人的能力及風險承受力,作出適合個人的投資方法。 責任編輯:陳玉蓮. =====.

  4. 2021年3月26日 · 新冠肺炎疫情重創本港經濟,飲食業更加是重災區,不少餐廳相繼結業。 林夏薇在2015年進軍飲食行業,現時擁有10多間分店。 疫情下飲食生意難免受到影響,不過她反而選擇開設新分店,當中有甚麼原因? 【大頭蝦 卡數滾到還唔到? 林夏薇由烏龍感悟理財重要: 按此 】 由於家人有從商經驗,林夏薇從小在耳濡目染下,學習了不少經商之道。 她自小有冒險家精神,因此除了演藝事業外,亦想有屬於自己副業,首次創業就選擇由自己喜歡的飲食行業入手。 林夏薇不諱言,藝人身份在她初創業階段有優勢,不少人會因藝人名氣吸引而光顧,但要長久經營下去還是要靠質素取勝。 開業至今,餐廳亦儲落不少熟客,更有不少人事後才知道餐廳是由林夏薇開設,可見餐廳質素還是得到不少人認同。 藝人進軍飲食業的例子多不勝數,但要長期經營下去並非易事。

  5. 2024年5月24日 · Alpha值在投資指標中,是股票的回報率相對於股市指數的表現比較值,不過亦可應用於分析基金經理的投資表現相對股市表現的差距。 Hulbert指出,對於一名平均Alpha值為5%、年均回報率標準差為20%(略高於市場,但量級相同)的基金經理, 跑贏大市所需的年數為64年 。 他歡迎對以上假設提出異議,但認為很難使用其他合理的假設來得出遠低於64年的年數。 因為財務顧問在CFA培訓中會認識到,隨着投資經理的 Alpha值降低 、 回報標準差上升 ,他們跑贏大市所需的年數 也會增加 。 他續稱,在大多數情況下,即使是在長期績效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基金經理,也具有較低的Alpha值和較高的回報標準差。 要逾百年業績紀錄. 才能論定基金能否跑贏大市.

  6. 2024年2月28日 · 建立應急基金的主要用途是幫助人們避免陷入信用卡卡數等難以償還的高息債務。 只需少少錢作為緩衝,就可以加速還債,擺脫債務旋渦惡性循環,繼續向財務目標邁進。 身為財務規劃師,她提議兩種為應急基金增值的做法︰. 建議預留相當於三至六個月生活費的現金儲備,以應對意外的緊急情況包括醫療或汽車維修; 建議存入高收益儲蓄帳戶,盡量賺息。 理財目標(二):按時繳費. 如果你總是按時支付帳單,甚至提早幾日過數,代表你可以控制現金流。 這意味着你不會在下次出糧前變花光上一份人工。 Allocca指出,很多人包括高薪的打工皇帝也不知道自己每個月實際上花了多少錢,因為他們沒有追蹤自己的開支。 理財目標(三):每月邁向財務目標. Michela Allocca表示,不論該目標是供退休金、找卡數還是建立應急基金︰.

  7. 2021年3月4日 · 頻道於去年5月成立,內容由講解何謂股票、甚麼是股票市場等簡單概念,到分享個人理財心得、個人投資組合、分析美股等,配合市況而且亦多元化。 至於為何要開設頻道? Rain說:「希望可以給予年輕人更多希望。 Rain回想自己在投行工作的日子,也正是典型香港人,忙碌工作,沒有「生活」可言。 加上眼見近年社會的發展,明白年輕人會感到在香港工作無論多努力,人工仍然沒法追上樓價、對未來不敢有期望的無奈。 正因自己能夠擺脫無「生活」的生活,她希望自己做投行的背景、在投資及理財方面的知識及經驗可以與年輕人分享,令他們重拾對未來的期望。 我覺得年輕人愈早開始理財,對將來改變命運更有幫助。 我希望可以教導年輕人理財,可以對他們人生有較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