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4月4日 · 阳明完全是求善的取向在现代社会受西方思想影响,“求真的意识并不缺比如我们都知道科学的重要性科学的意义就在于求真科学最早传进中国时人们也常以朱熹意义上的格物致知来看待科学比如上海现在还有所中学的名字叫格致中学”。

  2. 简单点.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论历史地位, 朱 要高过阳明,这是因为本来明朝中后期被阳明弄活了的儒学又被清朝弄回去了。 所以从今天来看,我们看到的儒学大致还是理学那个样子,人们会认为理学是干,心学是枝。 但是从学术上来看,理学实际上是孔孟儒学的长歪的歪枝。 心学 反而才是重新扶正的干。 这就是为什么 阳明 热的内在原因。 我们在整理传统文化的时候,已经摒弃了腐朽的理学,但是仍然能感受到心学里面的能量。 这个能量,从先秦孔孟到阳明,是一致的。 编辑于 2019-02-07 20:44. 知乎,中文互联网高质量的问答社区和创作者聚集的原创内容平台,于 2011 年 1 月正式上线,以「让人们更好的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找到自己的解答」为品牌使命。

  3. 2022年8月1日 · 8 个回答. 默认排序. 一步天涯. 慈善募捐行业 从业人员. 5 人赞同了该回答. 朱熹 是理学,强调一个理字,即万事万物均有其理。 格物穷理,即可掌握天地规律。 天不变,道亦不变,理亦不变。 强调理的唯一性和保守秩序,要求人们 无条件服从 。 在初期有利于达成良好的秩序,发挥集体的力量,迅速恢复及发展生产力。 到后期形成固化,死板一块,泯灭个性,就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王阳明 是心学,强调一个心字。 从心即理、 知行合一 到致良知,都是围绕这个心字说学。 心外无理, 格物致知 也是格心之不正以归于正。 万事万物均从心上生发,讲究执而不发,发之皆中节,就是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强调个性和实事求是。 优点是释放了人的天性,有利于解放思想桎梏,促进事物及社会发展。

  4. 2018年4月26日 · 83 人赞同了该回答. 首先呢,现代是尊重科学理性的时代,所谓科学,就是一科一学,所以除非你老师选修并拿到了军事学硕士之类的学位,基本上这种跨学科的说法也就是他姑妄言之、你姑妄听之。 其次呢,我们中国并没有什么唯物、唯心、主观客观之类的概念,这都是科学理性的概念思维所带来的,我们中国传统上只有经验理性以及形象思维。 从这点来说, 朱 都是依靠经验、套用相似性原理以想象中的 思维实验 对现实中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加工,两者相差的是理念、是人生阅历、是对方法论的应用有所不同。 朱子是把儒学的价值外推为天理,这是为了对抗佛道的压力而将 儒学价值观 神圣化,用天道予以加持,是为了巩固儒学的地位而不受佛道的冲击。

  5. 2020年2月25日 · 千夜. 真谛学/顿悟见性指引/般若皈依无为法/修行系统教学/道法自然. 格物致知,朱类似小乘,苦集灭道,但没有名师,没有秘法就容易走进形式上的误区,如格物的原理类似打坐,也就是守一,无欲,但很多人不明其理就当成了打坐必须坐那里,一味枯坐,难以见性,所谓性就是真知真慧。 阳明类似于大乘,无善无恶心之体,但实际阳明修持境界太低,是浮于形式主义上的,举个例子,法喜禅乐是法身初现的境界,人修持到此境界会产生于欢喜与妙不可言的舒适快乐,但这些喜乐不是六欲之喜乐,所以用法喜来区别。 阳明是哪种呢,譬如明心见性的标准是见光见物,而阳明从未达到此境界,于是对朱的格物产生了怀疑,其实这不过是修行形式的见解不同而已。

  6. 2022年8月1日 · 6 个回答. 默认排序. 羽客读书. 分享原创读书心得,历史文化知识。 以文会友,相互促进! 7 人赞同了该回答. 黄绾 (1477-1551年)字宗贤,一作叔贤,号 久庵 ,又号久翁、石龙。 明 黄岩 (今属浙江)人。 档案分析: 一, 黄绾同学的从师经历 。 小学阶段 :根据《 明道编 》一书记载:黄绾,少从司马 陈石峰 习举子业, 初中阶段 :后师事谢铎。 高中阶段: 早年宗程、朱之学。 大学阶段: 后笃信 守仁 学说,自称为其“门弟子”。 研究生、博士阶段 :晚年又对学流弊进行了尖锐批评,自谓“久而验之,方知空虚之弊,误人非细”(《明道编》) 二,研究生、博士阶段的黄绾同学,为什么在晚年极力反对 阳明心学 ,他的主张是什么? 极力反对的原因是什么?

  7. 2018年5月15日 · 萃丰. 谢邀。 有两个学术界的观点(虽然未必是主流),以资参考: (1)阳明虽然最终转向心学,但从朱的理学当中的获益,比从早期心学(如陆九渊)那里获益更多。 因此,有海外新儒认为阳明的路线,其实一直都没有悖逆朱的路线,反而是和早期心学的路线有颇多隔阂。 在早期心学那里,“心”的主体功能性更强。 如与朱“理形而上,器形而下”对置,陆九渊创设了心形而上,器(物)形而下的二元结构。 如九渊说“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是说心是万物主宰。 而阳明那里,心的主体功能性实质上有所下降,心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形而上者,而是与万物突破了有无、彼此的界限,反而更接近更早期的程颢传统。 程颢那里是“仁者浑然与物同体”,而程颢和他的弟弟程颐同时为朱提供思想渊源。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