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以來,香港經濟多次錄得負增長,新冠疫情衝擊下呈現出如下幾個重要特點: 1. GDP近4年中有3年出現收縮. 在中美貿易摩擦、全球經濟放緩和香港本地社會事件的三重利空疊加下,香港經濟在2019年陷入全球金融海嘯後首次負增長。 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迅速傳播蔓延讓香港經濟雪上加霜,居民消費和社會投資顯著下降,上半年GDP 實質收縮約9%,創有紀錄以來最大半年跌幅;全年GDP 萎縮6.5%,整體經濟陷入深度衰退。 2021年,得益於疫情影響減弱,貿易活動增強和前期基數較低,香港經濟止跌回升,GDP 錄得6.3% 的反彈,但經濟總量仍不及2019年。

  2. 1、美國通脹持續走高. 自2021 年以來,美國通脹持續走高。 今年3 月,美國CPI 同比上升8.5% ,創下1981 年12 月以來最高水平,通脹率目前已連續6 個月超過6%,遠高於美聯儲設定2% 平均目標。 剔除食品和能源項,3 月核心CPI同比上. 圖1:美國通脹情況(同比,%) . 圖2:美國通脹分項貢獻(%) . 數據來源:Wind,中國銀行香港金融研究院. 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判斷,不反映所在機構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升6 . 5 % ,也是近4 0年以來增幅,汽車、家電、家具等耐用品價格上升較快,共同推動C P I 不斷走高。 以美聯儲更關注P C E數據來看,也呈現類似態勢。 今年3 月,美國P C E 物價指數同比增加6 . 6 %,核心.

  3. 一、三重打擊導致香港承受有紀錄以來最嚴峻的經濟下行之痛. 2020年以來,新冠疫情爆發並持續出現了四波疫情,切斷香港與世界各地的人員往來,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3.6%的訪港旅遊業陷於停滯為控制疫情,香港持續多月實施嚴格社交距離措施,對零售餐飲食肆娛樂場所個人服務和運輸等行業帶來巨大打擊,實體經濟雪上加霜

  4. NBC 最近 民意調查也顯示,62% 美國人表示自己收入無法跟上不斷上漲生活成本, 美國民眾生活受到明顯影響。 多重因素共同促使美國通脹走高。 貨幣財政雙寬鬆是推動美國本輪通脹持 續走高根本原因。 2020 年Q1 至2021 年Q4,美國 M2 同比增速均值高達 18%,其中激進財政政策貢獻佔一半以上,導致國內需求大幅擴張,拉升 通脹。 其次,疫情爆發以來,全球性生產暫時中斷和供應鏈錯位導致國際商 品產能受限,相關產品物價上漲。 同時,疫情衝擊下,美國勞動力供需缺口走 闊,產出與疫情前相比下降不少。 而近期俄烏衝突則進一步推動能源和食品 價格上漲,使得美國通脹雪上加霜。 最後,美聯儲之前對通脹壓力誤判亦對 當下高通脹有所貢獻。

  5. 進入2019年的香港經濟,由於受到內外需求不足的雙重夾擊而嚴重下滑, 並出現了如下五個重要特點: 一是整體經濟十年後再陷衰退。 今年以來,香港經濟表現欠佳,且逐季下滑, 上半年GDP 升幅從去年同期的4.1%,急降至只有0.5%;第三季更按年大跌 2.9%,對比上半年的輕微增長明顯惡化,使得首三季GDP出現0.7%的負增長。 鑑於經季節性調整的實質GDP在第二、三季度按季分別收縮0.5%和3.2%,本 港經濟已步入技術性衰退。 預計第四季度經濟表現只會更弱,全年GDP將收縮 1.0-1.5%,這是自2009年全球金融海嘯以來的首次衰退,也是香港有GDP統 計以來的第五次經濟衰退。 二是本地修例風波乃引發經濟衰退的主因。 與歷次經濟衰退不同的是,今 次衰退是“內患”所致。

  6. 一、中國製造業升級緊迫性. 製造業是中國立國之本,強國之基。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製造業增加值最大的國家,2020 年製造業增加值為26.6萬億元人民幣,佔全球製造業增加值28% ,規模約是排名第二美國兩倍(圖1)。 然而,近年來中國製造業增加值佔GDP 比重呈現趨勢性下滑,已由2004 年32%逐步下降至2020 年26%。 雖然製造業佔比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服務業佔比持續提升(圖2),但是在面對“十四五”時期新國際環境以及多重挑戰下,為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需要防止製造業在中國經濟中比重過快、過早地下降,並積極實施製造業轉型升級。

  7. 1. 經濟呈現不均衡復甦. 2023香港於年年初實現與外界全通關,海內外訪港旅客迅速上升,帶動本地酒店、餐飲、零售等行業復甦。 雖然高利率環境下歐美經濟走弱對香港經濟形成不利影響,但得益於前. 圖1:香港經濟增速與失業率(%) 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香港金融研究院. 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判斷,不反映所在機構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期基數較低和疫情影響大幅減弱,2023 年香港經濟維持擴張態勢,首三季度GDP合計同比增長2.8% 。 我們預計香港經濟在2023 年有望實現超3%增速。 不過,就總量而言,可能較疫情前2018 年經濟總量仍低2.5% 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