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6月30日 · 相傳端午節起源是為了紀念中國愛國詩人屈原但同學更沒想到屈原除了是詩人外更是一位智者他早於二千多年前已創作一首一千五百餘字的詩歌天問》,當中問及多個有關天文地理的問題正因為屈原對真理的追求及執著傳承及影響到中國現在的航天發展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都以屈原詩歌天問而命名而將來所有行星的探測任務均會以此命名可見屈原探知的精神影響有多深遠。 我們更邀請了華語學生帶著糉回校,並在每班提供兩個糉,讓學生在午膳時間能夠品嚐這道充滿節日氛圍的美食。 同時,這項活動也讓非華語學生有機會認識糉這道傳統食品,並進一步了解中華文化的獨特之處,讓學生們更包容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進而成為具有國際視野和文化素養的優秀人才。

  2. 2017年5月29日 · 端午節的來臨同時象徵正式踏入夏季當大家吃著粽子的同時又對端午節背後的歷史認識有多深提及到端午節便會聯想到屈原食糭子及扒龍舟等習俗但端午節的由來未必單是紀念屈原甚至是更早之前經已存在而且還有多個端午由來的說法

    • 端午節在古代是個「凶日」?
    • 中國石鬥
    • 日本石合戰
    • 韓國石戰
    • 台灣石戰
    • 參考資料

    古人會選端午比武鬥武,首先要了解古人是怎樣看端午節,端午節現在是吃喝玩樂的喜慶節日,但在古代是個「凶日」。 「端午」一詞最早見於西晉《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在古語有初始之意,稱「端五」即「初五」。古人相信五月是毒月,五月五日是惡日,諸事不順。因為農曆五月,接近夏至,中午時太陽在最高位置,幾近天中,陽光最猛最熱。南方氣候潮濕多菌,蚊蟲滋生,疫病流行,古人因此亦謂五月「五毒俱出」,所以古人以吃糭子、賽龍舟、飲黃酒等習俗,以此避疫袪毒。 由於五月是毒月,因此古人以各種方法來強身去毒,做運動便是其中方法之一,也衍生了五月競武尚武的風氣,當中更發展出一種奇特的習俗——鬥石。 鬥石,即是人們在傳統節日分成雙方陣型對壘,互相投擲石頭、石塊,取意「以血驅邪避邪」之用...

    「石鬥」在中國沒有一個統一的名稱,各地稱呼不同,有的稱為「打沙」(永尾龍造,《支那風俗誌》)、「打岩」(清同治年《黔陽縣誌》、「擲石頭架」(劉志文主編,《廣東民俗大觀》)、「鬬石」(清陳盛韶,《問俗錄》)、「擲石戲」(康乾年間編《澄海縣誌》)、「打石戲」(郭義山、張龍泉主編,《閩西掌故》)等說法。 在同治年間(1871年)《番禺縣誌》中,記載了沙灣和茭塘地區以「石鬥」為新年習俗: 根據Robert Antony的田野調查,「石鬥」習俗大約在 1940 年代左右銷聲匿跡。不過在中國遼寧省阜新和黑山地區,至今在端午節時仍保存舉行石戰習俗。而四川的端午節則是改扔李子。

    日本鎌倉時代(1185-1333),端午用來袪邪的「菖蒲」在日語與「尚武」同音,讓驅邪毒之物被賦與「尚武」之意,加上幕府為武人政權,更提倡尚武氣節。民間在尚武精神影響下,除了騎馬射箭外,更流行打「石合戰」。「石合戰」又名為「飛磔」、「印陣打」等,即是人們分成兩邊陣營,以手或投石器投擲石頭互相攻擊的節慶活動。 在《日本三代實錄》中,記載了元慶五年(881年)在京都城中進行了一場以兒童為主的「石合戰」。而在鐮倉時代早期的《源平盛衰記》中,也有關於「石合戰」的描述。《扶桑見聞私記》記載鎌倉建久五年(1196年)日本端午節鬥石的情況、《江源武鑑》中記錄天文七年(1538年)五月五日蒲生郡和野州郡舉辦石合戰,孩童投石作戰,成年者甚至用刀作武器。 打「石合戰」本來是對天地陰陽之氣激烈變化的模擬展現,被視...

    韓國關於「鬥石」文獻記錄出現得十分早,在《隋書・高麗傳》中記載: 另外在成書於1451年的《高麗史》中記載: 從以上可見,石戰一方面作為韓國古代統治階層的表演娛樂,亦是端午節民間習俗之一。及至朝鮮初年,「石戰戲」 易名為 「擲石戲」,仍然是極受國王及王室成員歡迎的宮廷表演項目之一。後來日本殖民時期,朝鮮半島的石戰習俗因遭到統治者禁止而消失。

    根據學者楊佳霖研究所得,有關台灣在端午節的石戰習俗記載,不見於清代台灣方志當中,反而主要見於日治時期日本人的報道中。 綜合當時報道資料,石戰習俗的稱呼有「投石」、「鬥石」、「擲石」、「石戲」,以及「石合戰」等名稱,舉行的時間主要集中於端午節這一天,或是與端午節重疊的時段。但除了端午節之外,少數地區則在元宵節、清明節等日舉行,如鹿港地區。地點則有臺中(豐原、沙鹿、清水、神岡)、彰化(鹿港)、雲林(斗六、北港)、嘉義(市、朴子),以及屏東(東港、佳冬)等地,其中又以嘉義、屏東佳冬兩地為盛。 楊佳霖指出石戰的舉行是與模擬陰陽相爭相交,以驅疫除災,促進萬物生長有著密切關係的。另外,石戰有調劑庶民生活的社會功能,讓庶民得以在受壓抑、講求禮節的日常行為中獲得解放,宣洩平日所鬱積的壓力,享受節慶所帶來的歡...

    Robert Antony,《粵人好鬬——从珠江三角洲地區「擲石為戲」風俗習慣談起》 范永聰、區顯鋒,《韓國古代石戰探析》 劉曉峰,《東亞「克仗鬥石」考》 楊佳霖,《從祛疾避疫到狂歡暴動的「蒙昧惡俗」:論臺灣端午節的石戰習俗》

  3. 2017年5月30日 · 香港01記者在旺角街頭訪問多名年輕人了解他們對端午節的認知被問到端午節是紀念何人許多人的答案是屈原」,但再問及屈原屬哪個朝代後人為何要紀念他就不是人人都能夠回答。 屈原屢次犯顏進諫 卻被流放江南. 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早年被楚懷王器重。 雖然位高權重,但屈原仍屢次犯顏進諫,極力反對楚懷王親秦反齊的外交政策。 至此逐漸被楚懷王疏遠及冷落,後來更遭人陷害,被流放到江南地區。 至楚國被秦國攻陷,屈原不忍親睹其景,故投汨羅江自盡。 而一般認為,受後人敬仰的,不是屈原自盡的決定,而是他身前屢次犯顏諫止,守住文人氣節,有愛國情懷。

  4. 2021年6月12日 · 出版: 2021-06-12 19:00 更新:2022-06-01 14:56. 1.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今年的端午節快到了除了有假放之外你對端午節的認識又有幾多?. 相傳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日子亦有指早於屈原投江自盡時已經有端午節的出現。. 對於端午節的由來 ...

  5. 2017年5月27日 ·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三大節慶之一自然要好好的來與孩子們分享節慶故事但涉及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對於小朋友來說有點艱澀所以我們挑選了4本端午節繪本用不同有趣的角度講述屈原的故事和一些端午節的傳統習俗讓小朋友看得開心之餘又容易理解歷史故事和節慶文化1.《不是方的 不是圓的》 老鼠一家,住在小娟家廚房的旁邊,每一天,廚房裏都有香噴噴的味道飄進家裏。 有一天,從小娟家的廚房飄過來的香味又濃又特別,令三隻小老鼠饞得直流口水。 之後老鼠爸媽給孩子們帶回了一個綠綠的、不是方的、也不是圓的東西。 他們十分好奇這是什麼東西,又在想今天是什麼好日子。 這書從老鼠的視角出發,以味覺和視覺為切入點,帶領孩子們探索端午節的奧秘和樂趣,以孩子們容易接受的方式來訴說傳統節日的特色和韻味。 作者: 鄭春華.

  6. 2019年6月7日 · 藝文中國. 【趣史唐代民間不一樣的端午節扒龍舟賭博鬥毆. 撰文:外部來稿 (國際) 出版: 2019-06-07 17:52 更新:2019-06-07 17:54. 7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此時便會聯想到屈原食糭子及扒龍舟等習俗但你知道嗎端午節並非屈原跳江後即成為特定節慶而是到了唐代皇帝規定官員在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放假同時也由唐代開始端午才逐漸變為一個歡慶的節日。 每到端午時節,長輩們就會帶著孩子「立蛋」。 (新華社) 據悉,「端午」之名最早以「五月五」流傳,甚至差點從中國歷史上消失。 早在唐代之前,由於「端午」正逢春夏交替之時,氣溫升高易發疫病,蟲害也多,因此在漢代之際,不僅將避邪祈福定在「農曆五月五日」,更將此提升成為官方祀典。

  1. 相關搜尋

    端午節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