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9月14日 · 叙福樓位於天水圍頌富商場的最後一間酒樓,因業主拒絕續約,今日(14日)正式結業。叙福樓兩代掌舵人黃耀鏗、黃傑龍父子接受經濟日報訪問表示,雖有失望但食客的溫情令二人窩心感動,結業不抱怨恨和傷心,能在充滿

  2. 2020年10月8日 · 這是一套上肢伸展運動,可以活動手腕及肩膊關節,對於有五十肩、網球肘、肩周炎等人士,可以達到紓緩痛症的效果。 做易筋棒是需要左搖右擺,左腳去右腳、右腳去左腳,有點像太極可以運動五臟六腑。 其實一直以來,韋寶華都很注重健康,未退休前,每天也會做完運動才上班。 退休後時間更充裕,所以除了每天會打易筋棒外,還會做不同運動。 他學太極也有20年,楊家的8、24、40及42式,陳家的36及52式,他都懂,每天都會輪流耍,還有太極師傅教、他稱為中國式瑜伽的導引養生功,也都是他每天早上用來鍛練身體的運動,周六還會加插耍太極劍及太極扇。 我最近做身體檢查,照過腸鏡都無事;而平時也很少病痛,傷風感冒都少。 點擊圖片放大. +3. 參與義務工作 服務長者. 韋寶華從工作退下來後,一直想成立退休人士平台。

  3. 2023年9月17日 · 富達於2021年11月推出一項混合型資產的退休投資方案——「退休易基金」,旨在幫助退休人士抵禦長期香港通脹,以應對退休需要。 此基金集中投資於全球政府及企業債券、現金及現金等值品等較低波動的資產。 截至2023年7月底數據,此基金年初至今累升5.4%;自推出以來,卻累跌15.05%。 退休投資方案助抵禦通脹. 年初至今累升逾半成. 歸根究底,到底我們要存多少錢才足夠退休? Charlotte說可以用「4%法則」簡單計算,亦能夠以自己的年薪12倍為目標,實際金額因人而異,未能提供一個大概的數字作參考。 她又指出,香港人的平均壽命普遍較高,假設65歲退休、活到85歲還有20年時間,倘若退休時把強積金全都提取、停止投資,便會失去當中的潛在升幅和回報。

  4. 2019年6月5日 · 長者應如何選擇? 倫凱恩又指,這3個產品都為長者帶來退休後的收入,長者可以留意產品針對的對象。 「保單逆按」及「安老按揭」計劃均是貸款,長者需要以資產作抵押,分別是保單(身故賠償)或物業。 如果長者離世後毋須將這些資產留給家人或下一代,就可以用資產借貸,讓自己於有生之年有多些可動用資金。 至於「公共年金」,入場門檻最低為5萬港元,但申請人必須為65歲以上。 倫凱恩表示,「公共年金」目的是對沖長壽風險,如果長者憂自己長壽而積蓄不夠用,就可以考慮「公共年金」。 10Life保險比較平台精算師倫凱恩。 撰文 : 陳啟昌 HKET記者. 欄名 : 退休理財. 按揭證券公司最新推出「保單逆按」計劃,加上「安老按揭」計劃及「香港年金」計劃,成為按揭證券公司的「退休三寶」。

  5. 2021年5月13日 · 1. 請問我們應否先將現有70萬還比銀行減低負債,再慢慢儲返一筆錢再置業? 2. 如果我唔將錢放銀行,有甚麼低風險的投資是適合本人呢類完全唔識投資的人? 因為就算放在銀行高息戶口大約都是年利率1.2%至1.4%左右,會不會有更好的投資方式以獲取更佳的回報? 龔成: 1. 以現時的收入及現金情況,暫時唔建議太急買第2層樓。 你可以視這個為方向,但就唔好太急去行這一步,因為比較進取。 等日後有足夠的資金先進行。 至於銀行的70萬元,其實唔需要太急還錢,因為現時利息低。 相對還錢,不如將錢投資,只要能爭取到比按揭更高的回報,策略就成功。 2. 以你哋的年齡,其實可投資平穩增長股,不過如果你哋目標收息,可以投資收息股,風險會低啲(當然,投資,就點都會有風險)。

  6. 2023年10月18日 · 資深投資者林一鳴 今日就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50歲提早退休」的故事,透露當時「感受到『退休可能會快D死』的壓力」,因此重新規劃人生,再度活躍於社會。 林一鳴是資深投資者,活躍於股市、樓市以及各項生意,亦有多本有關投資的著作。 退休唔使做的生活 或與預期有出入. 林一鳴今日在社交平台分享,說他原以為退休後生活會多姿多采,但「退休後每天都『唔使做』的生活,未必與你預期中一樣的」,在退休約一年之後,他就有感可能會「快D死」,因此改為人生規劃,包括在運動方面,到遊艇會訓練帆船及賽艇;嘗試自己創業做Startup,建立教育平台;亦建立有關海外物業買賣的業務。 他指出,一切事情都是為了保持自己忙碌,推遲腦退化的日子。 為何他會選擇「重出江湖」? 他分享退休前後的4大轉變。

  7. 2023年7月29日 · 許多老一輩的人都認為,人生應該分為三個重要的階段:接受教育、找到工作並結婚生子、退休並享受休息時間。 但人生比想象中更有彈性,並沒有人規定一定要按照既定的線路運行,就算退休之後60歲、70歲,也可以開啟新的職業、認識新的人。 退休誤解二:老年人無法學習新事物. 在孩童時期,大家總是充滿好奇心,但隨著年齡增長,大家逐漸不再問問題,這並不是好現象。 大腦是一塊需要鍛煉的肌肉,不斷思考和學習新事物可以幫助我們感受到與世界的聯繫,也有利於大腦健康和記憶力保持,老年人更應該接觸新事物。 這些新事物不一定是極度創新或潮流,可以是一些自己愛好的事情,例如,園藝、寫作、手工、慈善機構等等。 退休誤解三:20 多歲和 30 多歲是最好的年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