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9月1日 · 1478. 碩勻. 國際與臺灣會計師CPA/CFP/信達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 IARFC國際認證財務顧問師協會講師. 今年,經常見到經營國際金融業務之財務顧問前來,替其客戶諮詢有關香港人士前來臺灣移民的問題。 近年香港因為社會局勢影響,港人移民臺灣和取得臺灣居留許可的人數有急速上升跡象。 根據內政部移民署統計,2019年來臺居留的港人數達5,858人,較前一年的4,148人增加41.12%;取得定居許可的港人數則有1,474人,較前一年的1,090人增加35%。 而至2020年6月為止,已有3,161名港人來臺,也創下近年來新高。 香港人來臺是依據「香港澳門居民進入臺灣地區及居留定居許可辦法」,符合該辦法第16條的任一項即可申請,並在臺灣居住一定期間後,即可申請定居,取得臺灣籍身分。

  2. 2021年5月1日 · 5月報稅月到來,凡是在臺灣境內經營之營利事業,均應申報且課徵營利事業所得稅。 此外,2021年應留意受疫情影響之降低擴大書審純益率、防疫隔離假給薪加倍費用扣除、政府發放補貼免稅、未分配盈餘實質投資省稅等重點。 一、營利事業所得稅的3種申報方式各有何優缺點. (一)擴大書面審核. 原則上,所有公司應採「查帳申報」,核實課稅;惟財政部為簡化稽徵作業,推行便民服務,特訂定擴大書審制度。 同時符合以下3要件即可適用: 全年營業收入淨額及非營業收入合計在3,000萬元(新臺幣,以下同)以下之營利事業. 帳載純益率低於財政部頒訂之擴大書審純益率. 申報期限截止前繳清稅款. 公式:課稅所得額=(營業收入淨額+非營業收入)×擴大書審純益率. 優點:

  3. 3 天前 · 業務員該如何透過接觸撬開客戶原先戒備的心門?該如何建立合作關係,為雙方帶來長久良好的互動?正確的接觸能增加好感,有參與感的合作關係則能建立長久的友好互動。富邦人壽富邁通訊處業務經理雅靜分享她的看法。

  4. 2023年9月1日 · 本次《Advisers財務顧問》每月特輯,採訪了3位在近幾年表現相當出色的從業人員,他們不約而同點出了一個方向:「回歸基本面」。 所謂的基本面,就是落實銷售流程中每一個環節中的細節、善用公司及單位所提供的廣泛資源,並將保單件數的目標控管好。 幾乎所有的業務員都是從緣故市場開始做起,但是每一個人在拜訪客戶時與客戶的應對進退、進行服務時的用心程度,甚至心理素質等,卻有著明顯的差異;大家都在同一個單位底下工作、接受主管們的輔導、進行多項培訓課程,但是吸收程度、對於各項資源上的接受度也有很大的不同。 這些基本面的養成,著實影響了自己最初所立下的件數(業績收入)目標。

  5. 2019年10月1日 · 0. 1325. 碩勻. 國際與臺灣會計師CPA/CFP/信達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 IARFC國際認證財務顧問師協會講師. 因應全球資金回臺,上一期專欄介紹了《海外資金匯回專法》及《海外資金回臺解釋令》兩者差異,本期將對專法部分再進行詳細介紹。 海外資金匯回專法已於二 一九年八月十五日正式上路,於二 二 年八月十四日前申請匯回稅率8%、二 二一年八月十四日前申請匯回稅率10%,專法內明文規定,資金匯回必須存入專戶,由受理銀行代扣稅款,銀行會與國稅局聯合審查申請方的資格、資金來源是否符合洗錢與資恐防制規定。 在資金運用上,5%可自由運用,25%可從事金融投資,剩餘的70%則可用於實質投資,但不能進行不動產投資。 一、金融投資25%.

  6. 2017年3月1日 · 0. 807. 碩勻. 國際與臺灣會計師CPA/CFP/信達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 IARFC國際認證財務顧問師協會講師. 近年來,各國為遏止跨國逃漏稅,紛紛訂定反避稅法案,反對國際稅基侵蝕與租稅規避,以保障稅收。 因此,在面對全球反避稅趨勢確立,立法院於二 一六年七月三讀通過所得稅修正案中的反避稅條款,未來企業成立受控外國公司(CFC)即使盈餘不分配也將擬制盈餘分配而課稅,還有境外公司的實質管理處所 (PEM)若在臺灣,視為境內公司來課稅;同年另與美國在美東時間十二月二十二日簽屬「美國外國帳戶稅收遵從法 (FATCA,美國肥咖條款)」;除此之外,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力推的共同申報準則(CRS,全球版肥咖),臺灣也表態積極爭取在二 一八年加入。

  7. 2021年12月1日 · 2021 年 12 月 1 日. 0. 9078. 碩勻. 信達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臺灣與英國國際會計師CPA CFP認證理財規劃顧問/IARFC國際認證財務顧問師協會講師,著有《節稅的布局》及《重複的力量》 「誰是接班人? 」是我經常在對企業主演講資產傳承的相關主題,通常在講課中,我都會說:「事業永續經營要有人接班,財產接班也是如此。 財富傳承向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在2008年突然病逝後,他的長子要求重新分產與分權,造成後代子女爭執不休;已故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當時有感而發,離世前曾在書中說:「不留財產免得子女爭產……。 」甚至也有傳聞,他早就把大部分的財產,捐給「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及其他慈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