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症狀. 脊髓型頸椎病早期癥狀有哪些1.錐體束征 為脊髓型頸椎病的主要特點其產生機制是由於致壓物對錐體束 (皮質脊髓束)的直接壓迫或局部血供減少所致。 臨床上多先從下肢無力、雙腿發緊 (如縛綁腿)及抬步沉重感等開始,漸而出現足踏棉花、抬步打漂、跛行、易跪倒 (或跌倒)、足尖不能離地、步態拙笨及束胸感等癥狀。 檢查時可發現反射亢進、踝陣攣、髕陣攣及肌肉萎縮等典型的錐體束癥狀。 腹壁反射及提睪反射大多減退或消失,手部持物易墜落 (表示錐體束深部已受累)。 最後呈現為痙攣性癱瘓。 錐體束在髓內的排列順序,從內及外依序為頸、上肢、胸、腰、下肢及骶部的神經纖維,視其受累的部位不同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中央型 (上肢型):是錐體束深部先被累及,因該神經纖維束靠近中央管處,故又稱為中央型。

    • 簡介
    • 檢查
    • 分型
    • 臨床表現
    • 診斷依據
    • 鑒別診斷
    • 治療方法
    • 康復治療
    • 預後

    脊髓型頸椎病是由於頸椎椎體退化及相鄰軟組織(如椎間盤突出、椎體後緣骨刺、後縱韌帶骨化、黃韌帶肥厚或鈣化、椎管狹窄等)的退變造成了對脊髓的直接壓迫,加上劇烈的運動或長期的不良姿勢等動態因素的影響,導致脊髓受壓或脊髓缺血,繼而出現脊髓的功能障礙,臨床表現如四肢麻木無力、活動不靈、走路時有踩棉花的感覺等。 脊髓型頸椎病多發生於40歲以上的患者,平均年齡50-55歲。由於脊髓型頸椎病起病隱匿,不同個體間差異較大,脊髓受損表現多種多樣,其發展速度、趨勢和轉歸也各有差異, 因此患者如有上述症状出現,應當立即去醫院就診,以免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1.X線平片及動力性側位片

    主要表現為: (1)椎管矢狀徑大多小於正常:按比值計算椎體與椎管矢狀徑比值大多在1∶0.75以下;絕對值也多小於14mm約半數病例在12mm以下。 (2)梯形變:病程較短的病例,大多系因突出或脫出的髓核及椎節不穩所致。因此,在動力性側位片上患節椎體間關節可顯示明顯的梯形變其出現時間較MRI技術檢查陽性所見的時間為早同樣在已有骨刺形成的病例,其鄰節在出現骨刺之前亦先從梯形變(椎節不穩)開始。 (3)骨刺形成:約80%左右的病例於患節椎體後緣有較明顯的骨刺形成,其矢狀徑可為1~6mm或更長,一般以3~5mm者居多。 (4)其他改變:某些病例可伴有後縱韌帶鈣化、先天性椎體融合(以頸3~4為多)及前縱韌帶鈣化等異常所見此種異常與本型症状的發生與發展亦有密切關係。

    2.MRI技術

    MRI圖像如一幅脊髓及其周圍組織的縱向剖面解剖圖可使局部的病變一目了然,所以每個病例均應爭取選用,這不僅對頸椎病的診斷分型至關重要,且為手術的決定手術部位的判定及術式的選擇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3.其他

    包括CT檢查、脊髓造影等對本型的診斷均有作用可酌情選擇。

    脊髓型

    脊髓單側受壓 當脊髓單側受壓時,可以出現典型或非典型的Brown_Sequard症候群。表現為病變水平以下同側肢體肌張力增加、肌力減弱、腱反射亢進、淺反射減弱,並出現病理反射;重者可以引出髕痙攣或踝痙攣。另外還有觸覺及深感覺的障礙。對側以感覺障礙為主,即有溫度覺及痛覺障礙。而障礙的分布與病變水平不相符合。由於對側的運動束及本體感覺束尚屬正常,所以,該側的運動機能正常。 脊髓雙側受壓 早期的症状以感覺障礙為主或以運動障礙為主;晚期表現為不同程度的上運動神經元或神經束損害的不全痙攣性癱瘓,如活動不利,步行不穩,臥床不起,呼吸困難,四肢肌張力增加,肌力減弱,腱反射亢進,淺反射減弱或消失,病理反射陽性。病人有胸、腰部束帶感,感覺改變平面與病變水平往往不相符合。有時左右兩側感覺障礙的平面與程度不相符合。有的感覺障礙平面呈多節段性分布。嚴重的病例可有括約肌功能障礙。

    脊髓與神經根混合型

    除脊髓束受累的症状和體征以外,尚有頸神經根的症状,如肩、頸痛,上肢麻木或跳痛,肌肉萎縮,肱二頭肌或肱三頭肌反射減弱,手指感覺減退。

    交感神經脊髓混合型

    有脊髓束症状,同時有交感神經受刺激的症状。

    一般來說,臨床表現為早期雙側或單側下肢麻木、疼痛、僵硬發抖、無力、顫抖,行走困難,繼而雙側上肢發麻,握力減弱,容易失落物品。上述症状加重時,可有便秘、排尿困難與尿瀦留或尿失禁症状,或臥床不起,也可並發頭昏、眼花、吞咽困難,面部出汗異常等交感神經症状。

    脊髓型頸椎病有部分病人的症状容易和神經根型頸椎病、神經科或內科疾病相混淆。臨床上應結合主訴、症状、體征及頸椎X線片等進行分析,以作出早期診斷: ①40歲以上,有外傷史,結合上述症状及體征,可考慮為本病。 ②病變節段不如神經根型明確,亦可多節段性,多為慢性發病,多數病人的症状逐漸加重,部分病人病情發展較快。 ③病情發展到錐體側束病變時,下肢發軟、力弱或行走費力等;病變累及脊髓丘腦束時,患者多有胸背部以下感覺差或有麻木感;頸髓灰質前、后角發生病變時,局限於上肢有力減弱和肌肉萎縮,後者以上肢遠側手部小肌肉較明顯;橫貫型病變的病例可出現軀幹部傳導性痛覺損害區,需作胸背部詳細檢查。 ④腰穿行腦脊液動力檢查。可見有不同程度的梗阻表現。 ⑤肌張力可能增高,腱反射(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髕腱、跟腱反射)可亢進...

    (1)脊髓腫瘤

    病人有頸、肩、臂、手指的疼痛或麻木,同側上肢為下運動神經元的損傷,下肢為上運動神經元的損傷。症状逐漸發展到對側下肢,最後到達對側上肢。壓迫平面以下感覺減退及運動障礙的情況開始為Brown_Sequard症候群,最後發展為脊髓橫貫性損害現象。其特點是:①X線平片顯示椎間孔增大、椎體或椎弓破壞。②脊髓碘油造影,梗阻部位造影呈倒杯狀,脊椎穿刺Queckenstedt試驗陰性。③在完全梗阻病例,腦脊液呈黃色,易凝固,蛋白含量增高。

    (2)後縱韌帶骨化症

    因為後縱韌帶的骨化使椎管狹窄,影響脊髓血液循環。嚴重者可以壓迫脊髓引起癱瘓。脊髓造影和CT及核磁共振對其診斷有很大的幫助。

    (3)枕骨大孔區腫瘤

    其症状是枕後痛,同側上肢痙攣性麻痹,並發展到下肢、同側下肢和對側上肢。手和前臂肌肉有萎縮現象。有時可出現感覺改變。其特點是:①脊髓造影,梗阻的位置較高,碘油難以到達顱腔。②可出現顱凹腦神經的症状。③晚期可引起腦壓升高,有眼底水腫、腦膜刺激征。

    1.非手術療法

    為本型的基本療法,尤其是在早期的中央型(上肢型)及前中央血管型(四肢型)患者約近半數病例可獲得較明顯的療效。但在進行中應密切觀察病情切忌任何粗暴的操作及手法一旦病情加劇應及早施術,以防引起脊髓變性。

    中醫療法

    痿證是脊髓型頸椎病的主症,為突出或脫出的髓核或者骨贅壓迫脊髓所致,亦可與神經根型頸椎病混合出現。 1、濕熱浸淫 (1)邪熱伏於筋骨 (方藥)當歸拈痛湯化裁 當歸9克 生黃柏9克 知母9克 茵陳9克 薏苡仁24克 木瓜12克 蒼朮6克 羌活9克 防己9克 赤芍9克 牡丹皮9克 銀花藤15克 薑黃9克 杜仲12克 懷牛膝12克。若口乾舌燥,疼痛劇烈,夜晚尤甚,可酌加生地15克 玄參9克 麥冬15克 黃連6克 秦艽9克 (功效和適應證)治頸椎病四肢萎軟無力,甚則功能喪失;或頸、肩、背及上肢腫痛,肢體沉重,口乾但不想飲水。 (2)濕熱蘊結 (方藥)加味二妙散+露明頸通顆粒 黃柏9克 蒼朮9克 萆薢12克 防己12克 木瓜12克 薏苡仁24克 當歸9克 懷牛膝12克 晚蠶沙12克 木通9克。若下肢無力腫脹者,可加茯苓12克、澤瀉9克;若心煩口乾、舌紅少津,可去蒼朮,加生地12克、麥冬12克、龜甲9-12克。 (功效和適應證)治脊髓型頸椎病四肢萎軟無力,甚則功能喪失,肢體沉重、麻木及發熱等。 2、脾胃虛弱 (方藥)健脾養胃湯 党參10克 黃芪12克 懷山藥9克 歸身9克 白朮9克 茯苓12克...

    2.手術療法

    (1)手術病例選擇: ①急性進行性頸脊髓受壓症状明顯、經臨床檢查或其他特種檢查(MRI、CT檢查等)證實者,應儘快手術。 ②病程較長症状持續加重而又診斷明確者。 ③脊髓受壓症状雖為中度或輕度但經非手術療法治療1~2個療程以上無改善而又影響工作者 (2)手術入路及術式:視病情、患者全身狀態術者技術情況及手術操作習慣不同等選擇最為有效的手術入路及術式 ①手術入路:對以錐體束受壓症状為主者,原則上採取前方入路而對以感覺障礙為主伴有頸椎椎管狹窄者,則以頸後路手術為主。對兩種症状均較明顯者視術者習慣先選擇前路或後路1~3個月後再根據恢復情況決定需否另一入路減壓術 ②手術術式:對因髓核突出或脫出所致者,先行髓核摘除術,之後酌情選擇界面內固定術植骨融合術或人工椎間盤植入術對因骨刺壓迫脊髓所致者。可酌情選擇相應的術式切除骨贅。施術椎節的範圍視臨床症状及MRI檢查結果而定原則上應局限於受壓的椎節。後路手術目前以半椎板切除椎管成形術為理想,操作時應注意減壓範圍要充分盡量減少對椎節穩定性的破壞。

    脊髓型頸椎病康復治療適應症:病程短,症状較輕,或病情較重,椎管前後徑在11毫米以上,頸椎後移,骨關節錯位,棘突偏歪,生理弧度後凸,頸椎失穩,或年齡較大,病情久而症状重,病人 健康 狀況差,估計手術治療效果不理想者。 (-)手法康復治療 :手法按摩推拿治療對頸椎病有良好的效果。其治療作用有:①疏通脈絡,促進患部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②增大頸椎間隙及椎間孔,糾正患椎移位,解除神經根的壓迫及刺激;③松解神經根及軟組織粘連,緩解症状⑤對癱瘓患者,可減輕肌肉僵縮,防止關節僵直及畸形,調節機體內外平衡,有利於功能康復。如行頸部痛點按摩,運用分筋、彈撥、推壓、理筋、鎮定等手法,充分松解斜方肌、肩胛提肌、胸鎖乳突肌、頸椎棘突兩側軟組織;點按風池、大椎、肩井、項強、頸中、膻中、後頂、前頂、百會、上星、手三里、合...

    因椎間盤突出或脫出所致者預後較佳痊癒後如能注意防護則少有複發者;脊髓型頸椎病中央型者對各種療法反應收效較快預後亦多較滿意;椎管矢狀徑明顯狹小伴有較大骨刺或後縱韌帶鈣化者預後較差;病程超過1年且病情嚴重者,尤其是脊髓已有變性者,預後最差;高齡患者,特別是伴有全身嚴重疾患或主要器官(肝、心、腎等)功能不佳者,預後亦差。對後兩者選擇手術療法時應持慎重態度操作時更需特別小心。

  3. 由於脊髓型頸椎病往往同時合併神經根的損害也就是出現神經根型頸椎病 的部分症狀因此病人可出現上肢的疼痛及麻木症狀可發生在一個或多個手指手的橈側(拇指側)或尺側(小指側)的幾個手指也有在肩部上臂和前臂 也可有沿神經走行方向放射

  4. 脊髓型頸椎病的典型症狀包括協調性差精細運動技能下降虛弱麻木和偶爾癱瘓。 疼痛通常是一種症狀,但重要的是要記住,CSM 不一定有疼痛,這通常會導致診斷速度較慢。 在老年患者中,經常會出現步態和手部功能的退化。 重要的是要記住雖然脊髓型頸椎病是一種影響頸部的疾病但它可以產生上運動神經元和下運動神經元的症狀

  5. 2023年3月13日 · 頸椎病可表現為視力下降間歇性視力模糊單隻眼或雙眼脹痛怕光流淚視野縮小甚至出現視野縮小和視力銳減個別患者還可發生失明但多數伴有頸椎病的其他症狀如頸肩疼痛頸部活動受限等建議出現上述眼部症狀而未查出眼部問題時最好做頸部X光片排除頸椎問題頸椎病症狀2高血壓. 有些高血壓是由頸椎病引發,也就是頸性高血壓。 當中下段頸椎錯位時,刺激了頸動脈竇,使血壓突然升高 (如起床時、低頭時),有時卻又降到低於正常血壓值。 頸性高血壓患者無血管、心、腦和腎等器質性病變,使用降壓藥物治療無效,並且常常伴有頸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現象。 延伸閱讀 【中西醫治癌】癌症病人只服中藥,不用標靶藥? | 蘇子謙醫生. 頸椎病症狀3︰心絞痛或心律不正.

  6. 2020年1月1日 · 脊髓型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指頸椎間盤椎骨韌帶及椎間關節由於退行性病變出現一系列病理性增生改變壓迫頸部脊髓引起相應症狀或體徵脊髓型頸椎病是一種退行性疾病隨著年齡增長頸椎韌帶增生鈣化和骨性結構增生可同時合併椎間盤突出或鈣化壓迫頸部脊髓產生一系列症狀造成脊髓型頸椎病。 通常表現為行走乏力、不穩、肢體肌張力增高,後期可發生大小便失禁,甚至癱瘓。 脊髓型頸椎病需要手術治療。 手術有頸前路和後路兩種方式。 一般三節段以上病變或合併頸椎管狹窄行後路手術,術後需要配合康復鍛鍊。 脊髓型頸椎病預後差,發生症狀時往往脊髓已經受損,需儘早治療。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一旦出現肢體麻木、乏力或行走“踩棉花感”,則需及時就醫。

  7. 脊髓型脊髓型以慢性進行性四肢癱瘓為特徵上下肢無力甚至出現肌肉萎縮常見於外來衝擊性或撞擊性傷害, 如車禍受傷, 運動受傷等. 神經根型其中以神經根受壓最常見一般主要症狀表現為上肢麻木背肩部疼痛勞累或受寒後易誘發疼痛患者會感到上肢沈重酸軟無力握力減退或持物易墜落現象常見於頸椎間盤退化或因為椎骨長期移位令椎間盤軟骨受壓。 交感型:交感型則以視力不清、胸悶、頭暈等類似心臟病症狀,有可能是頸椎椎間盤突出,壓迫交感神經而引致。 一旦患者被確診患了頸椎病,應在 腦神經外科專科醫生 指導下,接受治療。 保守治療: 制動:即讓脖子減少活動,減少頸椎負荷,這種方法在急性期間是非常有效的; 臥床休息:但時間不宜過長,以免發生肌肉萎縮、組織粘連、關節粘連等變化,阻礙頸椎病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