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 清熱化痰、開胃消食、生津潤燥、明目醒酒

      Image courtesy of tcmculture.bucm.edu.cn

      圖片: tcmculture.bucm.edu.cn

      • 中醫認為, 荸薺性味甘、寒, 具有清熱化痰、開胃消食、生津潤燥、明目醒酒的功效, 臨床適用于陰虛肺燥、咳嗽多痰、煩渴便秘、酒醉昏睡等症的治療。 在呼吸道傳染病流行季節, 吃荸薺有利於流腦、麻疹、百日咳及急性咽喉炎的防治。 中醫臨床上常用馬蹄配成“雪羹湯”清熱去痰, 降血壓和治療大便幹硬。
      www.healthway.tips/content/464337373438314230313137.html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14年9月30日 · 荸薺具有清熱瀉火的良好功效;應用於肺熱咳嗽,痰濃難咳:荸薺汁1杯,川貝1.5克(研成粉),拌勻服,每天2~3次。 既可清熱生津,又可補充營養,最宜用於發燒病人。

    • 簡介
    • 別名
    • 來源
    • 生長環境
    • 荸薺的幾種做菜方法
    • 荸薺的幾種保健功能
    • 適宜人群
    • 烹飪指導
    • 每100克營養成分
    • 食療價值

    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對其植物形狀及栽培法有詳細描述 。中國長江以南各省栽培普遍 。安徽無為、廣西桂林、浙江餘杭 、江蘇高郵和福建福州為著名產地 。用球莖繁殖。萌發後,先形成短縮莖,其頂芽和側芽向上抽生的綠色葉狀莖細長如管而直立。葉片退化成膜片狀,著生於葉狀莖基部及球莖上部,光合作用靠綠色葉狀莖進行。自母株短縮莖向四周抽生匍匐莖,尖端膨大為新的球莖。穗狀花序,小花呈螺旋狀貼生。小堅果,果皮革質,不易發芽。 種薺於15℃萌芽 ,25℃ 開始分櫱,30℃植株旺盛生長,氣溫降至20℃以下時球莖形成。一般在早春選頂芽和側芽健全的種薺在室外苗床育苗,經常保持濕潤。約15~20天即可成苗,供大田栽植。株行距一般 30 厘米×60 厘米,畝栽約3000穴。分櫱和分株期間保持一定水層並追施氮肥。球莖形成前追...

    馬蹄 、蒲薺(浙江柳市、浙江台州、安徽蕪湖,薺的發音和國語相同)、果子(安徽無為)、烏芋、地栗、地梨、苾薺、通天草[浙江杭州]、慈姑(四川),蒲萁(安徽涇縣和湖北廣水) 錢蔥(廣東潮汕)、慈姑(湖南邵陽) 、磁米(湖南嶽陽)、磨薺(湖南汝城)、蒲丘(四川、重慶)

    莎草科荸薺屬植物荸薺Eleocharis dulcis (Burm. f.) Trin. ex Henschel [E. tuberosa Roem et Schudt.; E. plantagineaR. Brown.],以球莖及地上部分入藥。秋末割取地上部分,晒乾;球莖可新鮮採用。

    荸薺屬多年生草本水生植物,喜生於池沼中或栽培在水田裡。它的繁殖採用球莖亦稱果球進行無性繁殖。荸薺喜溫愛濕怕凍,適宜生長在耕層鬆軟,底土堅實的壤土中。在栽培上,要求有20—25厘米的耕作層,這樣既利於球莖的生長發育,又不致球莖深鑽 ,個體發育大小均勻整齊一致,也有利於掘收。耕層過粘,不利於球莖的膨大,腐殖質過多,球莖的含糖量降低,甜味差。它適宜在淺水中生長,在營養需求上,要求氮肥較少,磷肥較多。 在整個生長期中,要求有充足的光照。其全生育過程如下: (一)萌芽:氣溫達10~15℃時,80%以上球莖可萌芽,同時抽生髮芽莖,並向上抽生葉狀莖,當幼苗有5~6根葉狀莖時,便向下萌生新根。 (二)分櫱與分株:7月底~8月初移植的薺苗,3~5天返青後,發芽莖頂端的保質莖,向上抽生葉狀莖,經不斷分櫱,形成母...

    荸薺,清脆、甘甜、多汁,自古是冬春盛行的時令果品,以個大紫黑髮亮無破損者為上品。 《食療本草》:「荸薺,下丹石,消風毒,除胸中實熱氣。可作粉食。明耳目,止渴,消疸黃。若先有冷氣,不可食,令人腹脹氣滿。小兒秋食,臍下當痛。」 《本草綱目》:「主消渴痹熱,溫中益氣,下丹石,消風毒。除胸中實熱氣。」 《羅氏會約醫鏡》:「荸薺益氣安中,開胃消食,除熱生津,止痢消渴,治黃疸,療下血,解毀銅。」 餛飩湯 材 料: 1. 絞肉4兩 *荸薺末2大匙 *蔥末2小匙 *蛋白1/2個 *蛋皮絲、芹菜末、油酥紅蔥頭各1大匙 *高湯7杯 *餛飩皮1/2斤 調味料:*鹽1/2小匙 *白鬍椒粉、麻油各1/8小匙 腌 料:*酒1小匙 作 法: 1、絞肉加入腌料、荸薺末、蔥末、蛋白調勻,即為餡。 2、每張餛飩皮包入餡 料,備...

    降壓作用:荸薺配合海蜇皮,能夠消熱去痰,降低血壓。另外,荸薺汁加鮮藕汁、梨汁、鮮蘆根汁、麥冬汁一起,稱為「五汁飲」,用於生津消熱、降低血壓。 治食道癌:荸薺10隻,帶皮蒸煮,每日服食。 治咽喉腫:荸薺絞汁冷服,每次125克。 預防流感:鮮荸薺250克,甘蔗1根,切段,入鍋煎煮,熟而食之,有清熱消炎,生津止渴之效,適於發熱後期之心煩口渴和低燒不退,還可預防流感。 通腸利便:荸薺500克,煮熟搗爛,加鹽、姜、豆粉,擠成丸子,油炸後撈起。生粉勾芡成鹵,澆在丸上,味鮮滑口,可消食開胃,利腸通便。 【冬季荸薺】 為莎草科植物荸薺的球莖。我國溫暖地區有栽培。以廣東、廣西、福建等省出產為主。冬季挖取,洗淨,風乾或鮮用。 [性味]味甘,性寒。 [功用主治]清熱生津、化痰明目、消積。用於溫病消渴、咽喉腫痛、口...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兒童和發燒病人最宜食用,咳嗽多痰、咽干喉痛、消化不良、大小便不利、癌症患者也可多食;對於高血壓、便秘、糖尿病尿多者、小便淋瀝澀通者、尿路感染患者均有一定功效,而且還可預防流腦及流感的傳播。 2. 不適宜小兒消化力弱、脾胃虛寒、有血淤者。

    1. 荸薺不可生吃,但因為荸薺生長在泥中,外皮和內部都有可能附著較多的細菌和寄生蟲,所以一定要洗淨煮透後方可食用。 2. 熟食多用於做配料,也可用於炒、燒或做餡心。如「荸薺炒蝦仁」、「荸薺炒雞丁」等。 3. 荸薺具有清熱瀉火的良好功效;應用於肺熱咳嗽,痰濃難咳:荸薺汁1杯,川貝1.5克(研成粉),拌勻服,每天2~3次。既可清熱生津,又可補充營養,最宜用於發燒病人。

    能量59千卡 蛋白質1.2克 脂肪0.2克 碳水化合物14.2克 膳食纖維1.1克 維生素A3微克 胡蘿卜素20微克 硫胺素0.02毫克 核黃素0.02毫克 煙酸0.7毫克 維生素C7毫克 維生素E0.65毫克 鈣4毫克 磷44毫克 鉀306毫克 鈉15.7毫克 鎂12毫克 鐵0.6毫克 鋅0.34毫克 硒0.7微克 銅0.07毫克 錳0.11毫克

    莎草科水生草本植物荸芥的球莖。又稱烏芋、地栗、馬蹄、馬薯、紅慈菇。我國各溫暖地區均有分布,多為栽培。秋末、科初採收,除去地上部分,洗淨鮮用,或風乾備用。 [性能]味甘,性微寒。能清熱生津,涼血解毒,化痰消積,明目退翳。 [參考]含澱粉、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維生素C和荸薺素等成分。 荸薺素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及綠膿桿菌有抑制作用。 [用途]用於溫熱病,熱傷津液,煩熱口渴,或大便秘結;血熱便血,痔瘡或痢疾便血,婦女崩漏;陰虛肺燥,痰熱咳嗽,或咽喉不利;痞塊積聚,或食積不消;目赤障翳。 [用法]生食,絞汁,煎湯,浸酒,或研末服。 [附方] 1,荸薺酒:荸薺60g,搗爛絞取汁液,加入米酒1杯煎熱。空腹服。 源於《神秘方》。荸薺能涼血而止血;米酒可助藥力,其性溫,可使全方藥性趨於平和。用於...

  3. 2016年11月10日 · 《五臟養生飲食秘方》則指出,荸薺中有一種抗菌成份,對降低血壓預防癌症有幫助。另外,荸薺有清熱解毒、利尿通便、消食除脹等功效,也能用於便祕、黃疸等疾病的食療。 荸薺性寒,應煮熟、削皮食用

  4. 荸薺功效. 荸薺具有清熱生津利尿消腫化痰止咳明目去翳解酒毒等功效作用。 由於荸薺屬於食物,食用時需注意適量,避免過量攝入引起消化不良等問題。 清熱生津. 荸薺性寒涼,具有一定的清熱效果,能緩解體內積熱引起的口乾舌燥。 可將荸薺煮水或製成糖水食用。 利尿消腫. 由於荸薺有利水的功效,所以能夠促進身體新陳代謝,從而達到利尿消腫的目的。 對於存在水腫、尿少等症狀的人群,可以適當進食荸薺進行改善。

  5. 荸薺口感甜脆,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脂肪、粗纖維、胡蘿蔔素、維生素B、維生素C、鐵、鈣和碳水化合物。 可以用來烹調,並可制澱粉。 廣東 小吃 馬蹄糕 ,就是用荸薺所制的、稱為「馬蹄粉」的澱粉所制。

  6. 荸薺的保健功效. 荸薺有地下雪梨的稱號,每100克荸薺裡,水分可以達到68克,它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粗纖維、碳水化合物、脂肪、鈣、鐵、磷、維生素等多種營養物質,能治療咽喉腫痛、上火、咳嗽、便血等症。 1、促進兒童牙齒骨骼發育. 每100克荸薺裡有68 mg磷,這在根莖類蔬菜中含量是比較高的,磷維持我們生理功能的需要、可以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對兒童牙齒骨骼發育大有益處,同時還可以調節酸鹼平衡,促進蛋白質、脂肪和糖的代謝。 2、清肺化痰. 荸薺性寒,富含黏液質,具有清肺熱的功效,能生津潤肺,所以可以清化痰熱,能夠治療咳吐黃肺粘濃痰、肺熱咳嗽等症。 3、生津止渴. 吃過荸薺的人,都知道荸薺汁多肉嫩,荸薺性寒,加上香甜的汁飲,是生津止渴的良藥,古代生津止渴著名的五汁飲裡就含有荸薺。 4、抗菌.

  7. 【功能主治】球莖:清熱止渴,利濕化痰,降血壓。 用於熱病傷津煩渴,咽喉腫痛,口腔炎,濕熱黃疸,高血壓病,小便不利,麻疹,肺熱咳嗽,硅肺,痔瘡出血。 地上全草:清熱利尿。 用於呃逆,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球莖2~4個;或適量搗汁服。 地上全草0.5~1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藥大辭典》:荸薺. 【出處】《日用本草》 【拼音名】Bí Jì. 【別名】芍、鳧茈(《爾雅》),菇、水芋、烏芋(《廣雅》),烏茨(陶弘景),鳧茨(孟詵),臍(《本草衍義》),黑山稜(《博濟方》),地栗(《通志》),鐵臍(《救荒本草》),馬蹄(《本草求原》),紅慈菇(《民間常用草藥彙編》),馬薯(《泉州本草》)。 【來源】為莎草科植物 荸薺 的 球莖 。 10~12月挖取,洗淨,風乾或鮮用。

  1. 相關搜尋

    荸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