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6月21日 · 電影是阿康和許賢,一個青年人初次考公開試,和壯年人重探公開試痛苦回憶的歷險記。 對此,導演梁奕豪(贊師父)說團隊的共識是,既然已在網片講過多個面向,電影也一定無法全部涵蓋,不如集中去說一個故事;「就好似《男兒當入樽》電影版,都一定是濃縮」。 在拍攝期間,讓其他試當真成員一起做past paper(舊試題),感受一下久違的公開試壓力。 (試當真Youtube影片截圖) 想用電影去說故事. 當然,《公開試當真》仍有濃厚的「網片」特色。

  2. 2024年5月17日 · 因為西方對於很多東西是破格的」。 以《英雄叛國》為例,他飾演的主角是奸角,最終從城樓跌下身亡,女主角亦上吊亡;惟粵劇結尾多為大團圓結局,文武生和花旦多為忠角,「這些戲要(傳統粵劇)觀眾慢慢接受。 但是做出來就有很多年輕人留意到、注意到,『咦,咩粵劇可以將𠵱啲戲改編成粵劇,咦,好夠膽,仲好有創作力』,他們會對粵劇有另外一種的看法」。 拆解及治療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講座. 日期:2024年9月14日 (星期六) 時間:下午1:00至2:30. 立即參加! 讀過《大鼻子情聖》都知道大鼻子有賦詩的才華,羅自言《大鼻子情聖》是最難寫一次,因最考驗文筆。

  3. 2021年11月16日 · 在日本文化服裝學院主修女裝時裝設計的Rex Ko ,多年前設立個人品牌Luddite,主打男裝設計,今次與Kay一拍即合,共同構思出全新女裝系列,除了為Kaytiquette打響頭炮,更是Rex首個全女裝設計系列。 +5. Kaytiquette X Rex Ko Episode 001 來一場法式浪漫吧. • Made in Hong Kong. 衣服均由香港製造。 有本地廠商特意為Kaytiquette重新建立在香港的生產線,由於Episode 001需要比較新的做工技術,所以廠家亦重新安排機器人手,整個生產程序歷時半年。 設計師Rex表示,希望在能力範圍內,繼續尋找本地製衣業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即使成本較高,生產過程需時較長,也堅持在本地縫製。 • Fabric from Japan.

    • 蔣家旻 第一次 不是你1
    • 蔣家旻 第一次 不是你2
    • 蔣家旻 第一次 不是你3
    • 蔣家旻 第一次 不是你4
    • 蔣家旻 第一次 不是你5
    • 「郁鬆」思維 摒除先入之見
    • 帶耐性及好奇心入場
    • 麋鹿:晴雨(實驗劇場)
    • 楊秀卓結集學生作品 「說好香港故事」
    • 鼓勵學生藉藝術思考
    • 中學非訓練藝術人才時候
    • 大興土木不如先培育觀眾
    • 《帶個腦返學:藝術與生活的學習之旅》

    所以,3名主創在受訪時經常提到一個字眼:「郁鬆」。就像耕種前需要犁田,做麵包前需要搓鬆麵糰,思維也需要「郁鬆」。摒除對劇場的先入之見,鄧國騫認為劇場的本質就是一個空間存在兩班人:表演者和觀衆。根據這種想法,對話、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和思想碰撞反而最重要。「郁鬆」的過程先由主創團隊開始,發現自己的一些先入之見,互相衝擊不同看法,第二層是表演者,最後一層才是觀衆。 整個表演只有開首像傳統戲劇,讓表演者和觀衆有理由進入劇場。之後會不停解構傳統戲劇的結構,將視線由台上轉移到觀衆身上,讓觀衆意識到自己作為自主個體,進入劇場後,需要在劇場內尋找意義,而非等待被告知意義,要奪回劇場內的話語權。《晴雨》的互動概念令人想起去年上演的《100%香港》——按人口普查中性別、年齡等比例,找來100名香港素人,即興回應一...

    雖然3名主創深怕劇透,內容上守口如瓶,但明白觀衆未必習慣形式,仍建議了一些心態準備。周偉泉建議帶點耐性和好奇心,不要習慣於很快說出信息、重點的觀賞方式。鄧國騫則建議先放下對藝術的先入之見,單純欣賞藝術的美。而鍾肇熙就建議保持開放的心,可以有期望,但也要預備超出自己的期望。

    日期及時間︰10月7至8日晚上8:00、10月9日下午3:00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場 票價:$220 麋鹿:韻腳(展覽) 日期:10月6至12日 時間:上午10:00至晚上6:00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張靜蘭實驗畫廊 票價:免費 網址:bit.ly/3xsQKuR 文:嚴嘉栢 美術:謝偉豪 編輯:朱建勳

    成名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藝術家楊秀卓,早年以性與暴力為題,探討「苦難」這課題。後來成為中學視藝科教師,主力實踐藝術教育。始終與藝術結下不解緣的他推出新書《帶個腦返學:藝術與生活的學習之旅》,總結了自身藝術教育的經驗,與教育界同儕分享。楊秀卓還論盡香港未來文化藝術規劃。在他看來,文化硬件和藝術人才非當務之急,最迫切的是,藝術教育要培育出觀賞藝術的觀衆,香港才能建立起健康的藝術生態,發展文化藝術。 楊秀卓年輕時活躍於藝術創作,42歲時執起教鞭,執教中學視藝科,霎眼18年,直至10年前才卸下教職。但近10年來他仍到一些中學教導視藝科考生做作品集。人生不少光陰在中學教授視藝科,然而楊秀卓從沒有在讀書時修讀過藝術實作的科目,反而大學時修讀了藝術史和比較文學,這兩科在文化批判上的知識,對其教學影響甚大,甚...

    《帶個腦返學:藝術與生活的學習之旅》結集了楊秀卓由2009至2020年間在《明報》星期日生活的專欄〈藝術初體驗〉講述學生作品的文章。問到出版此書的因由,楊秀卓首先表示:「我很想透過這本書,跟教師分享我18年間那些教與學經歷。」一般教師從媒介入手,楊秀卓認為雖能讓學生認識到藝術技巧,卻較少鼓勵到他們思考。因而,他教學時十分強調學生的主體——「學生作為一個人,他成長時面對的一些問題;學生作為一個生命,經歷過什麼事,可不可以也透過藝術講出來?」在他眼中,藝術關乎個人的生命經歷,可以透過藝術思考生活和社會。例如其中一件學生作品,用紙杯排出「NO」字,然後焚燒,以示向父親威權「say no」。甚或,楊秀卓問:「學生可有利用作品回應社會?」他續補充:「教育是要令人認知到自己和世界的關連。」但他亦強調教授...

    之後,楊秀卓闡述其藝術教育理念——藝術教育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目標。他認為,小學的藝術教育應以遊戲性質為重,讓學生玩樂,嘗試以不同媒介尋找藝術的樂趣;中學時就要提升一個層次——問藝術與個人生命的關連。他強調藝術教育的重點:「教育才是目標,藝術只是途徑。」中學生應該透過藝術去認識社會和世界,因為中學正是青少年摸索、受教育的一個階段。很多人總是混淆藝術教育與培訓藝術人才,楊秀卓重申中學不是職業訓練所,離開中學後才是訓練藝術人才的時候。「經過12年教育,學生肯定了自己對藝術的熱愛,然後他才選擇藝術這條路作為職業。那時大學就有這個責任,訓練專業藝術家。」 去年,「十四五」規劃賦予香港新角色——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特首李家超亦在本報舉辦的高峰論壇提到,本港將積極培育藝術人才,以擔起國家交給香港的任務。楊...

    至於談論到培育藝術人才,楊秀卓憶起早前主持港台節目《藝術家的腦袋》,他在近兩年半曾接觸過百名藝術家,無論視覺藝術、戲劇、音樂方面,都感覺到新一代青年人才輩出。換句話說,香港不是沒有充足人才,惟人才苦無機會和空間去表達。楊秀卓想起30年前在法國所見,當時一些廢置工廈已經被改建成creative hub,讓藝術人才一起創作,自不然誘發創意。楊秀卓反問政府和商家:「願不願意賺少點錢,改裝商廈或工廈給予香港藝術人才創作?」亦有些人提到香港應該追趕日本、韓國的文化藝術發展,楊秀卓以他看過的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和《少年法庭》為例反駁,韓國劇集可以當面抨擊當地司法制度,香港藝術創作卻很難夠膽批判。楊秀卓如此總結:「創作的大前提是擁有自由的空氣和空間。」 另有些人期望香港學習倫敦、紐約,加入文化之都的行列...

    網址:bit.ly/3RSoOc0 第3場新書發布會 題目:「藝術與時代——什麼時代生產什麼藝術,總是有跡可尋」 日期:10月8日 時間:下午2:30至4:30 地點:社區文化發展中心(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205至208) 網址:bit.ly/3dFcXPz 文:嚴嘉栢 美術:張欲琪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4. 2022年5月20日 · M+去年開幕,其巨型幕牆一直焦點之一,畢竟它的出現改變了晚上從港島望向對岸九龍的風景。. 藝術家鮑藹倫形容,M+的幕牆會公共空間中少有不是賣廣告、不是「使錢」的幕牆,可以在上面播放藝術作品,幕牆屬於創作者的。. 而M+向來視幕 ...

  5. 2024年3月4日 · 高世章解釋:「因為(原本)音樂總監一個會講廣東話的人,如果他現在去做(廣東話版),他做到跟演員去講這個字怎樣讀、這個字怎樣唱。 」因為語言處理手法轉變,最後變回高世章自己與另名音樂組成員負責。

  6. 2024年6月24日 · 我用的這塊豬扒很大,足足有3斤(約1800克)重。我用這麼大的豬扒,原因作為雙職媽媽,我經常思考如何能省時地煮餸。既然我要大費周章去焗叉燒,倒不如一次過焗好幾的食用分量,那就隨時都能吃得到。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