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2月12日 · 你對Z世代的印象如何? 也許是叛逆、衝動、敢想敢做? 然而,作為初入職場便遇上經濟蕭條的一代,Z世代承擔著這個時代獨有的壓力。 Instagram年終報告調查2024年趨勢發現,三分之一的Z世代將「自主創業」作為積纍財富的最佳途徑,98%的人在職場生涯的開端就已經對工作倦怠。 該調查數據來自印度、巴西、韓國、英國和美國的5000名Z世代受訪者。 低薪高消費 Z世代不再相信「美國夢」 「美國夢」是曾經人們的理想生活狀態:你只需要穩定在一家公司埋頭苦幹,就能升職加薪買一棟豪華別墅。 但這個論調已經和Z世代所處的環境相去甚遠了,年輕人越來越不相信這個夢想,因為與房地產市場的戰鬥如今可以説是艱苦卓絕,而加薪往往需要跳槽來實現。 初入職場的新人拿著初級工資,沒有財富積纍,經濟上非常脆弱。

  2. 2020年4月28日 · Instagram創辦人用「5分鐘法則」戒甩拖延症 本港失業率及就業不足率創新高,打工仔要保住飯碗,就要在工作上好好表現,減少被裁員的機會。 不少打工仔都是「拖延症」患者,常將工作推遲到限期前一刻才完成,拖慢了工作進度。

  3. 2024年2月1日 · 近日,有一名大學生在IG留言版上留言,稱自己用Grant Loan(學生資助貸款)買牛證輸盡,現正被學校追繳學費,恐將面臨退學。 用Grant Loan買牛證 信網友萬五見底. 該名學生表示,自己家庭財政狀況一般,所以這兩年都是申請大專學生免入息審查貸款計劃,這個學期獲批兩萬多元。 他卻沒有選擇用來繳學費,而是想投資到股市,希望能多賺一些生活費。 他陸陸續續買了許多恒指牛證,誰料僅投入8000元就已經全部輸盡。 牛證已經被「打靶」(即強制收回),又見恒指回升至萬六以上,見網民討論萬五是「鑽石能量底」,就又All In剩餘的一萬多元買了15000點打靶的牛證,結果在早前把所有Grant Loan輸盡。 他在IG留言版上向網民求助,稱現在學校在向其追討學費︰.

  4. 2012年4月13日 · 本周最受注目的科技界大事,自然是社交網絡facebook宣布斥資10億美元收購拍照應用程式Instagram的開發商。 10億美元對一家成立僅1年多的公司來說,可謂天降橫財,創辦人袋袋平安之餘,也反映出現今的科技及互聯網業界,果真是社交為上,沒有社交概念的便沒有發財的空間。 根據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所言,收購Instagram並不是facebook經常作的商業行為,對facebook而言這是重要的里程碑,「因為這是我們首次收購一家產品有這麼多用戶的企業……我們不打算有更多類似的收購。 薑餅人作為iPhone用戶多年,早知道Instagram這個程式,但正如跟成千上萬的拍攝及相片相關程式一樣,很快就會被放在手機內,久不久才會開啟一下發張照片。

  5. 2023年12月14日 · 《哈佛商業評論》指,社交媒體上的「讚」,會使人釋放出感覺良好的荷爾蒙多巴胺,這會令用戶不斷查看,但同時也會損害他們的心理健康。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2019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天在社交媒體上花費超過3小時的青少年患焦慮和憂鬱的風險更高。 社交媒體=「時間陷阱」 Malinsky還覺得,瀏覽社交媒體耗盡了她的業餘時間:刷10分鐘IG,處理更重要活動的時間就少了10分鐘。 為了更有意義地利用空閒時間,去年她就已刪除Twitter賬號,並停用約會軟件。 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副教授Ashley Whillans認爲,「時間富裕」,即「有意義地擁有和利用時間的狀態」,可以改善幸福感。 而「時間陷阱」則會讓人感覺時間匱乏,社交媒體就是一種時間陷阱。 訊息過載可致錯誤理財決策.

  6. 2023年7月26日 · 建立應急儲蓄 做好資產分配. 雖然現時不急於進行退休儲蓄,但為應對生活中的意外,應該建立應急儲蓄,一般是支持自己六個月的生活費用。 這對於年輕人而言是一個挑戰,如果將收入的20%用於儲蓄,都需要大約30個月的時間來完成應急儲蓄。 因此,做好資產的分配也至關重要,除了要考慮將收入的一部分放入應急儲蓄之外,還要注意不要將資金鎖定在房產、退休賬戶和非流動資產中,這可能會成為一種束縛。 當明白自己如何賺錢、如何消費以及如何儲蓄時,自然就會知道自己對金錢的態度。 5. 權衡每個決定的後果 發掘自己的金錢偏好. 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權衡,例如你專注於學習而放棄工作經驗;你選擇了一家初創公司而不是一家大公司,並放棄了成熟環境的舒適感;你可能會亂花錢,然後發現自己缺錢,或者你可能根本不花錢,但覺得很無聊。

  7. 2023年3月30日 · 1.損失厭惡:總是喜歡確定收益,討厭確定的損失. 正如以上的例子,當所購買股票上漲時,大家都會偏向於選擇獲利退出,落袋為安;當所購買股票下跌時,大家偏向於選擇等待回升,因為此時賣出,意味著將浮動虧損轉為實際虧損,這是一般人不能接受的現實。 為了避免確定的損失,大家甚至變得願意承擔風險。 這也能解釋為何多數散戶手上總是有非常多不好的股票。 2.從眾效應:人云亦云,以為很多人覺得好的就是好. 散戶投資者最普遍也是最難剋服的心理偏向就是從眾心理,在沒有充分了解某項投資時,因身邊眾多朋友推薦或網絡上某個專家的發言就衝動購入,覺得自己不買就不是好的投資者一樣。 事實上,愈熱門的投資反而風險愈大。 3.禀賦效應:賦予自己所擁有資產更高的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