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8月24日 · 炎熱的三伏天已過,「立秋亦接近完結此時爭秋奪暑在8月22日開始的節氣為處暑」。根據漢典》,「可解作為止息,「處暑即指暑氣將止歷書記載:「斗指戊為處暑暑將退伏而潛處故名也。」今㳄夏季真的要結束了。 秋老虎,仍午間

    • 蓮子薏米湯蓮子15克、薏米15克、冰糖適量 (可按個人口味調整)。1.將蓮子和薏米分別洗淨,泡水約30分鐘後備用。2.已浸泡好的蓮子和薏米加入適量清水,放入鍋中。
    • 淮山綠豆茨實湯綠豆50至60克、淮山20克、茨實20克、冰糖適量(可按個人口味調整)。1.將綠豆放入碗中,加入水浸泡約兩小時,讓綠豆膨脹。
    • 沙參麥冬瘦肉湯麥冬15克、沙參15克、陳皮2塊、瘦肉100克。1.將所有材料洗淨,瘦肉汆水備用。2.將材料放入鍋中,倒入大約300cc清水蓋過材料煲約兩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2. 2022年8月23日 · 何醫師表示,「有躲藏終止的意思處暑表示暑氣將退氣溫將慢慢下降雨量減少中午氣溫仍然很高早晚較涼季節交替陽氣逐漸減少為彌補盛夏帶來的損耗身體會有懶洋洋的疲乏感俗稱秋乏」。

  3. 2016年8月22日 · 處暑的意思就是暑氣到這時候逐漸停止但現在還是有點熱但乾不久後天氣真的涼快起來立秋後要有適當的養生食療到了處暑應吃甚麼? 【延伸閱讀】 立秋抗病食療 多食薯仔和甘蔗. 註冊中醫師許懿清表示,古人提倡處暑(8月23日)後宜增酸少辛,酸味入肝,酸甘化陰、柔肝解鬱、生津解渴。 從現代中醫學說,熬夜、壓力大、心情緊張、煩躁、容易肝火盛的人,適當吃酸味的食物可以護肝和制衡肝火肝熱。 酸味亦收歛肺氣,以對應秋天天氣時節要保護肺臟之中醫理論。 她推介以下兩個增酸食療: 食療1:番檸茜湯. 材料: 中型番茄4個、檸檬半個、芫茜一両、軟豆腐一磚、雞肉半斤,水1,000毫升. 製法: 1. 所有材料洗淨,番茄去皮、芫茜去根切碎。 2. 雞肉切細件加水煮滾,轉慢火煮60分鐘,取出雞肉,留下的清雞湯備用。

  4. 2024年5月20日 · 1.所有材料洗淨。 2.加水以武火煲至水沸。 3.轉文火煲約1小時。 功效:綠豆清熱解毒;生薏米利水滲濕,清熱排膿;熟薏米健脾化濕;赤小豆利水消腫;幾者合用可疏風清熱,利水消腫。 註冊中醫馬琦傑指出,濕氣困在體內,經過一段時間積聚,慢慢會演化成濕熱,令孩子胃口欠佳,阻礙吸收食物營養。 他推介以下2款袪濕湯水,改善小朋友的不適症狀。 小滿湯水|健脾袪濕湯. 材料: 乾淮山 5錢. 生熟薏米 5錢. 車前草 2錢.

  5. 2024年5月3日 · 林醫師指出踏入立夏節氣陽氣增加同時新陳代謝氣血運行開始加速體溫亦會稍稍提升此時人體較易出現心火盛多汗口渴心煩甚至些微暑氣等症狀。 假如症狀出現時間短,身體可自行恢復則不必理會,但如果症狀持續,建議應該盡早求醫處理。 除此之外,此時部分人皮膚會變得較油潤、出現毛孔張大,適宜以清爽油份低的護膚品,避免導致暗瘡或過敏。 而生活宜忌方面,林醫師則提出以下4大宜忌,幫助大家緩和立夏帶來的不適: 宜: 多飲水、少飲酒避免濕熱. 忌: 食辛辣、煎炸熱氣以及肥膩食物. 宜: 重養心氣、減少捱夜. 忌: 中午時間烈日當空做運動. 立夏節氣8款養生食材.

  6. 2022年5月5日 · 氣候過度期,特徵為濕重於熱或濕熱夾雜,飲食上應盡量清淡,可吃鴨肉、鯽魚、蝦、瘦肉、食用蕈類例如香菇、蘑菇、平菇、銀耳等。 或以中藥材煲湯,可選有健脾去濕作用藥材,例如淮山、芡實、扁豆、小米,能幫助身體排濕;利濕之物如薏米、赤小豆、玉米須、茯苓等也適用。 至於胃寒人士,可加入生薑、陳皮,溫中理氣和胃,能清熱同時不過分寒涼致損脾陽。 多運動. 夏季太陽早升,約早上6點已天亮,人也應順時而起。 透過平和運動呼吸吐納,排出體內蓄積一宿的濁氣,以助陽氣提升。 同時可增加運動強度,因中醫有雲:「動則生陽」,活動時能更好升發陽氣,強健臟腑功能。 若外出運動鍛鍊,適合在早晨和傍晚進行。 精神調養. 天氣酷熱時,容易心神不寧。 因此,立夏時多重視精神調養,加強對心臟的保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