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17日 · 【明報專訊】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當年曾為病人鄧桂思換肝,瑪麗醫院時任外科醫生冼瑞靈亦有份在手術操刀。 冼瑞靈表示,鄧桂思接受首次活肝移植手術後,其中一條靜脈血管堵塞,導致要再次換肝,情 不常見。

  2. 2024年4月15日 · 【明報專訊】一位華裔男子在2016年接受了與腸道有關的一個較大手術後,病情加重,其妻指當時參與手術後管理的麻醉師不夠專業,對病人疏於看護,令病人術後康復不佳甚至導致其壽命縮短,因此向醫學會投訴,但相關醫生都不被追究,反而過程中至2020年,病人不幸病重死去。 死者的遺孀向安省高等法院申請司法覆核,最後還是被高院駁回。 申訴期間 病人離世. 遺孀曾經懷疑,麻醉醫生的報告在手術後14個月才呈交,有可能涉及偽造及被刪改得「面目全非」。 但醫學會的「上訴委員會」則指出,他們是根據手術的醫療紀錄來進行判斷,這些紀錄是有關患者情況最可靠的資訊來源。 此外﹐麻醉紀錄上傳出現14個月的拖延,在醫院的操作規程中並不罕見。 法官亦同意此論點。

  3. 2024年2月17日 · 明報專訊涉於2022年新冠疫情期間濫發免針紙被通緝的註冊醫生陳凱旭被指於2021年在醫健網站healthyD一篇文章使用家庭科醫生名銜誤導公眾相信他是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醫委會接獲投訴後指控他一項專業失當昨在陳凱旭及其代表律師缺席下召開紀律聆訊披露陳自2020年起已不在港。 醫委會裁定他專業失當成立,判處除名4個月。 涉事陳凱旭2020年已離港. 電郵回覆醫委:建議撤投訴省時間. 判辭引述陳凱旭去年4月回覆醫委會的電郵提及,「建議取消關於我的所有投訴個案,以節省你寶貴的時間,因我已非香港醫生……感激過去多次邀請我到訪 (聆訊)並花時間聆聽我創意的解釋」。 醫委會認為他毫無悔意,遂作有關懲處。

  4. 2023年12月2日 · 【明報專訊】 國際醫療保險公司「保 (Bupa)」近日於網站公開「不認可服務提供者名單」,稱少數醫療保健服務提供者未達該公司水平 (standards), 故不受理由其提供治療費用索償申請,本港4名醫生及一間皮膚美容專科中心在名單內被點名。 保環球指服務未達公司水平. 不受理診金索償. 醫學會會長鄭志文昨向本報稱,保昨晚主動發電郵澄清上述名單是「保環球 (Bupa Global)」公布,「保香港 (Bupa Hong Kong)」沒有不認可任何醫療保健服務提供者,也沒公布任何名單,上述名單不適用沒持有國際私人醫療保險保單的「保香港」會員。 鄭認為,持有保香港保單的病人不受影響,到名單內診所及機構接受治療仍可獲理賠。 本報正向保查詢事件。

  5. 2023年12月2日 · 【明報專訊】 國際醫療保險公司「保 (Bupa)」近日於網站公開「不認可服務提供者名單」,稱少數醫療保健服務提供者未達該公司水平 (standards), 故不受理由其提供治療費用索償申請,本港4名醫生及一間皮膚美容專科中心在名單內被點名。 保環球指服務未達公司水平. 不受理診金索償. 醫學會會長鄭志文昨向本報稱,保昨晚主動發電郵澄清上述名單是「保環球 (Bupa Global)」公布,「保香港 (Bupa Hong Kong)」沒有不認可任何醫療保健服務提供者,也沒公布任何名單,上述名單不適用沒持有國際私人醫療保險保單的「保香港」會員。 鄭認為,持有保香港保單的病人不受影響,到名單內診所及機構接受治療仍可獲理賠。 本報正向保查詢事件。

  6. 2024年4月16日 · 研訊5人陪審團審理事主鄧桂思長女到庭旁聽醫管局和涉事醫生林治崑及陳小劍被列為有利害關係者。 庭上透露事件時序 (見表),鄧患乙型肝炎和「甲型免疫球蛋白腎病」,分別於2016年8月至2017年2月間到聯院專科門診覆診,會見兩名涉事醫生。 其後鄧於瑪麗醫院做活肝和屍肝移植手術,2017年8月不治。 鄧桂思長女胡尚佑作供質疑,聯院無主動告知一度開漏抗病毒藥,至家屬查問才公開事件 (見另稿)。 涉事醫生林治崑供稱,2016年8月首次門診已從病歷知悉鄧是乙肝帶菌者,故處方減低蛋白尿的藥物。 2017年1月,林再次診治鄧,發現病况無改善,更有輕度至中度腎衰竭。 林建議鄧接受半年類固醇治療,並分析利弊,好處是改善腎功能,壞處是可能引致乙肝復發。 忘覆診對話 信已解釋風險.

  7. 明醫網 > 健康醫事. 由聲沙、爛聲到失聲,可以令人有口難言,更可以令人失去「搵食」工具。 要保養聲線,由日常護理開始,正確用聲、護聲方法,你掌握幾多? 一旦患上聲線毛病,現時治療選擇甚多,由最先進的手術治療,到最溫和的針灸治療都有。 但專家們一致提醒:飲多啖水、聰明用聲,才是錫聲之道。 撰文:謝慧心 攝影:徐子豪. 部分圖片:Getty images. 聲洪如鐘,多麼有氣勢! 即使無需那麼威風,可以響亮、清晰地說話,讓別人聽見自己的意思,也是一種生活的質素。 然而,不是人人都可以聲線明亮;即使擁有一把「靚聲」,不好好保養,同樣會有輕則聲沙、說話漏氣,重則失聲的問題。 中文大學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教授唐志輝指,我們所謂的「聲沙」,可以是在不同層次發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