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6月9日 · 精神疾病中,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是其中一種精神分裂症,「患者受到刺激時會出現被迫害與關聯性妄想。 」曾醫生舉例,曾有位病人在看完牙醫後發病,認為牙醫安裝了監控器在他身上,並控制了他的活動,於是便用鋼煲蓋着自己的頭,避免被控制,「這位病人醫好後便沒事,也對自己的想法感到奇怪。 」曾醫生表示,概括地說,患者會確信一些平常人認為不合理的事,亦無法從他的背景或宗教解釋其行為,「有些信神的患者會說是神的旨意,有些信鬼的患者會說他曾經歷鬼上身,這些可能是妄想,但也可能不是,所以要小心判斷。 「患上精神分裂症的機率是每100個人就有1個人會罹病。

  2. 2023年6月12日 · 「公共精神健康的教育的重要,在於能讓每個人認識精神疾病及自己的精神狀況,變相是當發現自己或身邊的人出現問題時能盡快求醫。

  3. 2024年6月5日 ·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院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黃蔚澄教授指出,精神疾病可以治療亦會痊癒,重點在於及早識別和介入。究竟我們日常生活可做到的範圍內,如何支援面對受精神健康問題困擾的青少年呢?

    • 神秘的大腦
    • 藥的迷思
    • 「我都可以嗎?」

    坊間總認為精神病患者是心理或性格有問題,但其實背後真正病因,出在大腦。行醫30年,王明爍醫生每日的對手就是複雜的大腦,平日坐在診症室,他總喜歡拿出一個醫學大腦模型和圖示,與病患及家屬分享大腦結構和疾病原理。 「大腦是很神奇的器官,你睇,布滿無數神經細胞,中間由不同化學物質負責傳遞信息。人的情緒、思想,以致手腳協調、器官的運作,都是由大腦控制。」王明爍說:「可能你現在不為意,其實我們每一下的呼吸、心跳,都全賴大腦。」 大腦如果血管堵塞,可導致中風,大腦萎縮可導致失智症,而假若大腦中微妙的化學物質失去平衡,就可引致不同種類的精神疾病。其中,精神分裂症就是一種慢性的嚴重腦部疾病,因為大腦內負責訊息傳遞的化學物質多巴胺活動不正常,令患者出現幻聽幻覺等症狀,它的成因尚未完全確定。而因為缺乏病適感,精神...

    醫患關係是一種長期的陪伴,王明爍說,對於精神疾病這類長期病,尤其如此。 「和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一樣,精神疾病也可以透過長期的藥物治療,去調節腦部的化學物質,從而令病患慢慢康復。」王明爍說,一些病患擔憂精神類藥物會帶來肥胖、手腳僵硬等副作用,醫生就要盡量配合他們,選擇副作用較小的藥物。 王明爍記得,自己最初走入精神科的時候,是80年代後期,當時香港公立醫院普遍採用第一代精神科藥物,可選擇口服或打針的形式。對於精神分裂症,第一代藥物的原理是純粹抑制腦部中多巴胺的活動,但由於多巴胺被全面抑制,患者會出現嗜睡困倦、手腳僵硬、肥胖等問題,醫生需另外處方輔助藥物,幫助患者減輕這些症狀。 到了90年代,第二代精神科藥物的口服藥進入公立醫院。王明爍說,第二代藥物大大減輕嗜睡、手腳僵硬的副作用,對病人來...

    不過,王明爍明白,自己的診室和藥物並不是患者的人生終點,一步步協助患者重新投入家庭和職場生活,讓社會接納不同社群,才是最重要的。 走出診症室,王明爍常常參與講座,分享精神病知識,講座上聽眾總是踴躍提問。「許多人的家屬或朋友患病之後,其實都唔知點算,很無助,對精神病的知識很渴求。」王明爍說,他希望透過公眾教育,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專業、準確的信息,無論是面對面的活動,還是網絡資訊。 數月前,王明爍醫生與多個團體,舉辦記者會,希望破除公眾對精神分裂症的常見誤解。 教育和資訊只是第一步。王明爍也與社康護士、個案經理等醫院中的不同專業人士緊密合作,開展計劃協助患者重投社會,包括與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大機構合作,為精神病康復者提供合適的工作機會。 有患者聽說自己有機會重新投入職場,去大企業工作,開心之餘又戰...

  4. 2023年10月20日 · 這些夢例,用潛意識感知未來之事的理論,可能反而更有說服力。. 事實上,面對一個夢境,如何清晰分辨出純粹的心理夢還是預知夢,個很大的難題。. 連橫跨科學和玄學兩個界別的心理學大師榮格,也未能總結出有系統的方法,需要我們更加深入 ...

  5. 2018年5月24日 · 目下的情況,為線上教育創造了史無前例的空間,不僅是正規及非正規教育可以運用線上學習彌補部分課堂活動的消失;在職人士亦可以趁這個機會線上進修,獲取新的知識或技能,為日後事業發展加添本錢。

  6. 2017年10月24日 · 為什麼有些人老得很快,有些人則可青春永駐?. 為什麼有些人老當益壯、精神矍鑠,有些人卻未老先衰,一身病痛、筋疲力竭、腦筋混沌?. 你可從書裏的圖表看出這兩者的不同:. 圖1上方的白色長條,代表凱拉的健康壽命(healthspan)。. 在這段期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