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牡蠣,又稱蚵仔(臺羅: ô-á )、蚵、(粵拼: hou 4,潮拼:o 5 )、生蠔(廣東話,台灣)、海蠣子、蠣黃、白、青蚵、牡蛤、蠣蛤、硴等,泛指所有屬於牡蠣目 牡蠣總科的雙殼綱 軟體動物。

    • 习性
    • 品种
    • 分类
    • 食用
    • 其他用途
    • 参考书目
    • 外部链接

    牡蛎产于海水或咸淡水交界处,以食浮游生物为生。《神农本草经》说:“牡蛎有三,皆生于海”。生蚝通常生活在不断浸没的状态,并且非常扁平,壳呈圆形。它们与大多数双壳类动物不同,它们的壳完全由方解石组成,但内部具有由文石成分组成的肌肉疤痕。 牡蛎有幼生和卵生两种,两种类型都是雌雄同体。幼生种在每个个体内表现出交替的性别模式,而卵生种是同时的雌雄同体,根据情况产生雌性或雄性配子。牡蛎生殖腺饱满后,只要受外界的影响即会开始排卵、放精,像是暴风雨后的盐分变化、满潮露出的温度变化等(满月的满潮排卵放精最多)。在水中受精后发育成浮游的担轮幼虫,待时机成熟则固著在基质上发育成带壳的小牡蛎。牡蛎的外套膜随著个体的成长,持续分泌建筑其含有高量钙质的外壳,保护柔软的身体。

    食用牡蛎基本上都是由欧洲牡蛎(英语:Ostrea edulis)、美国牡蛎(英语:Eastern oyster)、奥林匹亚牡蛎、太平洋牡蛎和熊本牡蛎这五个品种演化而来。其中太平洋牡蛎占世界养殖牡蛎产量的93.7%,东方牡蛎占5.1%(2003年)。其他著名品种还有法国铜蚝、澳洲石蚝等。新西兰布拉夫以盛产优质肥美之蚝闻名。泰国苏叻他尼府境内的达披河Tapi出海口一带,聚集了三百多处养殖场,成为泰国生蚝的主要来源,占60%。 现时以中国广东湛江官渡出产“官渡蚝”因味美鲜口,肥大肉滑,细嫩软脆的独特品质最为食家首选。此外,南山牡蛎和“南山荔枝沙井蚝”并称为深圳农产品两大名牌,脂满膏肥,入口鲜嫩爽滑。 香港流浮山亦以产蚝闻名。 台湾市面上的牡蛎一般属于葡萄牙牡蛎(Crassostrea angula...

    2016年分类

    根据2016年的最新分类,本科现分为下列四个亚科: 1. 巨牡蛎亚科 Crassostreinae Scarlato & Starobogatov, 1979 1.1. 巨牡蛎属 Crassostrea 2. 牡蛎亚科 Ostreinae Rafinesque, 1815 2.1. 齿缘牡蛎属 Dendostrea Swainson, 1835 2.2. 牡蛎属 Ostrea 2.3. 掌牡蛎属 Planostrea 3. 囊牡蛎亚科 Saccostreinae Salvi & Mariottini, 2016 3.1. 囊牡蛎属 Saccostrea 4. Striostreinae Harry, 1985 4.1. Striostrea Harry, 1985 5. 亚科地位未定 5.1. Anomiostrea Habe & Kosuge, 1966 5.2. Nicaisolopha Vyalov, 1936

    WORMS

    现时WoRMS采用的仍然是2006年的分类,包括下列各个亚科与属: 1. 巨牡蛎亚科 Crassostreinae Scarlato & Starobogatov, 1979 1.1. Genus Angustostrea Vialov, 1936† 1.2. 巨牡蛎属 Crassostrea Sacco, 1897:异名有Dioeciostrea Orton, 1928 1.3. Genus Cubitostrea Sacco, 1897† 1.4. Genus Magallana Salvi & Mariottini, 2016 1.5. Genus Talonostrea X.-X. Li & Z.-Y. Qi, 1994 2. Subfamily Flemingostreinae Stenzel, 1971 † 2.1. Genus Flemingostrea Vredenburg, 1916† 2.2. Genus Liostrea Douvillé, 1904† 3. 牡蛎亚科 Ostreinae Rafinesque, 1815 3.1. 褶牡蛎属 Alectryo...

    历史

    唐代的牡蛎已是海中珍馐,肉称“蛎房”、“蚝房”。韩愈有《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诗“蚝相黏为山,百十各自生。” 宋代苏颂说“南海闽中龙多,皆附石而生,磈磊相连如房,呼为蛎房,初生只如拳石,四面渐长至一二文者,崭岩如山,俗呼蚝山。”刘子翚《食蛎房》诗:“江瑶贵一柱,嗟岂栋梁质。” 南宋陆游有《绍兴中予初仕为宁德主簿与同官饮酒食蛎房甚》诗:“同寮飞酒海,小吏擘蚝山。” 北宋绍圣年间,大文豪苏东坡被贬雷琼,在湛江地区停留,曾尝过湛江生蚝的美味,而留下难忘印象,记载于史册。故有“兴会不可无诗酒,盛筵当须有肥蚝”之千古佳句流传于世至今。 元代柳贯有“鹢首去乘潮浪白,蛎房催出酒波红”诗咏。明朝时牡蛎有“西施乳”之称。 李时珍《本草纲目·介二·海月》载:“《王氏宛委录》云:‘奉化县四月南风起,江珧一上,可得数百。如蚌稍大,肉腥韧不堪。惟四肉柱长寸许,白如珂雪,以鸡汁瀹食肥美。过火则味尽也。’” 郁达夫说:“福州海味,在春三二月间,最流行而最肥美的要算来自长乐的蚌肉,与海滨一带的蛎房。”

    食法

    1. 生食,佐以柠檬汁、辣汁或鸡尾酒酱汁等,在法国、美国、澳洲以及越南常见。 2. 熟食,以食盐、焗烤、煮汤、酥炸等,常见于台湾、日本、韩国、中国大陆等地。 3. 晾晒制品,常见于中国广州及周边地区。

    药用

    在汉方中使用牡蛎壳为药材,磨为粉末。 功效主要有: 1. 平肝潜阳、镇静安神:类似石决明功效 2. 软坚散结:对于痰核瘀结的团块有消散作用 3. 收敛固涩:如用于汗出不止时敛汗 用法上分为生牡蛎(壳)与熟牡蛎(壳)两种。收敛固涩,用熟牡蛎;其他则生用。 软坚散结多与玄参、贝母搭配,镇静安神多与龙骨搭配,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牡蛎壳成分以碳酸钙为主,其他成份有磷、镁、铝矽酸盐、铁氧化物等。熟牡蛎中之碳酸钙多转为氧化钙,亦可用作制酸剂。 牡蛎富含铁、锌、镁和维生素B12,而且其中大部分脂肪是欧米茄-3脂肪酸的形式,它提供了一系列的健康益处,例如改善大脑和心脏健康。

    建筑用途

    磨光后可铺窗户,烧成灰可砌墙(澳门旧城墙遗址亦以此建成),唐刘恂《岭表异录》说:“卢亭者,卢循背据广州,既败,余党奔入海岛野居,惟食蚝蛎,垒壳为墙壁。”宋朝方勺《泊宅编》卷二:“蔡襄守泉州,因故基修石桥……十八年桥乃成,即多取蛎房,散置石基,益胶固焉。”又澳门一村落,名烧灰炉,亦由此而来。香港海下湾的石灰瑶曾经大量出产壳灰来建房子;在整个西贡半岛也有多条村以“灰窑下”作村名,可见以蚝壳制灰在当年是多么兴盛。也有直接利用蚝壳建造的蚝壳屋。 深圳地铁11号线的福永站也用蚝壳对墙壁进行装饰。 在珠海斗门区斗门镇南门村的赵氏家祠菉绮堂亦有一面以蚝壳砌成的墙。

    改善海岸水质

    蚝以吃浮游生物维生,并会吸附细菌,使海水变得清洁;一只蚝每天就能够净化四百公升的海水。牡蛎会吸收污染海水中的铜离子,呈现绿色的外表。人类吃了受污染的蚝,有机会患病,甚至死亡。

    牡蛎的生长地形图说,资料由台湾新竹市育贤国中的 香山湿地动植物图文解说提供。
    牡蛎and介绍,由台湾彰化县伸仁国小提供。bkp_cached
    牡蛎 Mu Li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药标本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繁体中文)(英文)
    中央研究院云端博物馆-台湾贝类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牡蛎与水质净化
  2. 39种语言. 不转换. 工具. 牡蠣 ,又稱 ( 粵拼 : hou4 , 潮拼 :o 5 )、 生蠔 (廣東話,台灣)、 蚵仔 ( 臺羅 : ô-á )、 蚵 、 海蛎子 、 蠣黃 、 白 、 青蚵 、 牡蛤 、 蠣蛤 、 硴 等,泛指所有屬於 牡蠣目 牡蠣總科 的 雙殼綱 軟體動物 。 在中医药方中的「牡蛎」,指的是牡蛎壳。 習性 [ 编辑] 牡蠣產於海水或鹹淡水交界處 [1] ,以 浮游生物 為生。 《神农本草经》说:“牡蛎有三,皆于海”。 生蚝通常生活在不断浸没的状态,并且非常扁平,壳呈圆形。 它们与大多数双壳类动物不同,它们的壳完全由 方解石 组成,但内部具有由 文石 成分组成的肌肉疤痕。 牡蠣有幼生和 卵生 两种,两种类型都是 雌雄同体 。

  3. 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 香港牡蠣 [1] (學名: Magallana hongkongensis ),或作 香港巨牡蠣 [2] 或 香港 ,是 的一個 物種 ,屬 太平洋牡蠣屬 。. 分佈於華南 深圳灣 兩岸,橫跨 中華人民共和國 廣東省 深圳市 南山区 、 寶安區 沙井 一帶至 香港特別行政區 ...

  4. 台灣. 潮汕、廣東、香港. 東南亞. 其他稱呼. 相片集.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蚵仔煎 ( 臺語羅馬字 :ô-á-tsian), 潮州话 稱之為 烙 ( 潮州話拼音方案 :o5 luah4),是一道以新鲜 牡蛎 肉、澱粉以及蛋煎炸而成的 小吃 [1] [2] ,通常搭配酸辣味的醬料一同食用,聞名於中國大陸南方沿海、 臺灣 、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地。 由來. 蚵仔煎據信源自福建,有一傳說是16世記末, 陳振龍 從馬尼拉偷偷將西班牙人的蕃薯帶回福建,之後1594年福建發了旱災 [3] ,於是當地人就以容易長的蕃薯和當地盛產的牡蠣做成蚵仔煎,作為主食。 至十七世中,蚵仔煎已廣泛流行於中國南方沿海,並被帶到東南亞。 各地差別. 福建沿海.

  5. 食品安全. 参考资料. 外部連結. 油 是一种利用 牡蛎 蒸、煮后的汁液进行浓缩或直接用牡蠣肉 酶解 、辅以其他配料制成的 调味品 ,呈棕褐色、粘稠状,鲜味浓郁。 油被普遍认为是由李锦记创始人 李锦裳 意外发明 [1] ,最早于 中国 广东 一带流行。 製法. 传统的油制作工艺为用 生蠔 去壳之后冲洗干净加水熬煮,再进行长时间的慢火熬煮浓缩而成。 生蠔熬煮水解过程中,肉中的 蛋白质 发生变化,降解形成具有鲜味的 氨基酸 、 多肽 等小分子,其种类越丰富,油鲜味也会相应更高。 通常2,000斤的生蠔到最后只能熬制出150-180斤的油,成本高昂。 工厂化的生产方式是生蠔加水熬煮成汁,然后取一定比例的汁加入其他辅料制成油 [2] 。

  6. 序言. 製法. 用法. 食品安全.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蠔油 是一種利用 牡蠣 蒸、煮後的汁液進行濃縮或直接用牡蠣肉 酶解 、輔以其他配料製成的 調味品 ,呈棕褐色、粘稠狀,鮮味濃郁。 蠔油被普遍認為是由李錦記創始人 李錦裳 意外發明 [1] ,最早於 中國 廣東 一帶流行。 製法 [ 編輯] 傳統的蠔油製作工藝為用 生蠔 去殼之後沖洗乾淨加水熬煮,再進行長時間的慢火熬煮濃縮而成。 生蠔熬煮水解過程中,肉中的 蛋白質 發生變化,降解形成具有鮮味的 氨基酸 、 多肽 等小分子,其種類越豐富,蠔油鮮味也會相應更高。 通常2,000斤的生蠔到最後只能熬製出150-180斤的蠔油,成本高昂。 工廠化的生產方式是生蠔加水熬煮成汁,然後取一定比例的汁加入其他輔料製成蠔油 [2]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