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0月9日 · 港聞. 深度報道. iBond回報率低 發行量少 iBond淪為選擇性派糖? 撰文:陳澔琳. 出版: 2020-10-09 08:00 更新:2020-10-09 16:04. 1. 金管局周一(10月5日)宣布,政府將第七度推出與通脹率掛鈎的零售債券(iBond)。 自2011年首次發行以來,政府揚言希望iBond所帶來的最低利息保證成為市民保本的工具,同時促進本地零售債券市場發展,但在現實中,政府卻把iBond當作小恩小惠的中產福利,回報比率和發行量之低,根本無助全民抗通脹,亦漠視香港舉債的巨大潛力。 在2011/12年《財政預算案》中,時任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首次提出,將向本地市民發行與通脹掛鈎的零售債券iBond;期後連續推出六批,六年間累計的發行總額為600億港元。

  2. 2021年5月12日 ·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出通脹掛鈎債券提供一個安全及回報穩定的選擇一直深受市場歡迎。 今次發行額提高,讓更多市民參與,進一步推動本地零售債券市場發展。 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總裁(貨幣管理)陳家齊表示,息率發行額需視乎過往發行經驗以及市場認購反應。 她續指,本年度ibond 發行以「保本保值」為目標,加上保底息率符合通脹預期,相信市場認購反應是積極正面。 4大配發機制. 若要認購本輪iBond,需留意以下安排。 1)有效申請總額不多於150億元,政府將全額滿足所有合資格申請。 2)申請總額少於200億元但多於150億元,政府酌情發債券以全額滿足所有合資格申請。 3)當有效申請數目多於200萬份,將以抽籤形式配發債券,每位中籤者得一手債券。

  3. 2021年6月21日 · 出版: 2021-06-21 18:13 更新:2021-06-23 14:31. 16. 新一批通脹掛鈎債券iBond(4246)今日﹙21日﹚宣布認購及配發結果,全部有效申請均獲配發,最多可獲三手。. 專家指出,由於散戶佔數多,料首日會有大量人士抛售,建議若首日低於103元以下暫時不要沽出,「可以等 ...

  4. 2018年1月14日 · 港聞. 社會新聞. 【財政預算案陳茂波研再推iBond 學者推算回報最高可達3厘. 撰文:甄挺良. 出版: 2018-01-14 10:00 更新:2018-01-14 10:00. 政府2011年起連續6年推出通脹掛鈎債券(iBond),每次推出有不少市民申請,但去年就因通脹舒緩而暫停發行。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下月底出爐,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13日)在港台節目上透露,正研究重推iBond。 有學者分析,除非人民幣大幅升值或本港內部消費強勁推高通脹,否則本港通脹預料維持在2%水平,但也可能達到3厘。 不過料只會受「投資新手」或追求穩定回報的投資者繼續追捧,對較有經驗的投資者未必有太大吸引,因市面上有其他回報率較吸引的投資工具可供選擇。 政府上一次推出iBond是2016年。

    • 「放水容易收水難」
    • 中國物價由需求驅動
    • 全球化下 經濟體之間互相影響
    • 中大李兆波:通關後物價或會上漲
    • 俊昇:今年通脹1.5%

    先從外圍市場開始分析,有十多年投資管理經驗、陸金所香港行政總裁蔡華接受《香港01》專訪時表示,影響通脹的主要有兩大因素,分別是「貨幣通脹」以及由大宗商品價格上升而引起的通脹,「恐怕美國今年的CPI可能達到3%,核心PCE可能接近2%。」 他指,貨幣通脹是市場預期會發生,在全球央行放水的大環境下,經濟復甦得較預期快,但問題是「放水容易收水難」,過早或過遲均會令經濟受損,同時市場最不想看到的大宗商品價格上升亦正發生,油價已至最近60美元左右的水平。 他笑言,雖然美聯儲考慮2023年開始加息,但疫情多變,市場預期亦永遠在變,「難保有天油價升到80美元水平,到時大家就不會這樣(2023年才開始加息)想。」可見,通脹水平,均受貨幣政策及原材料價格影響。

    至於油價上升,似乎對中國的影響較大,內地國家統計局4月份的數據,反映上游價格的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按年升6.8%,創下2017年10月以來新高。但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按年升0.9%,略低於預期的1%。以數據去看,中國或有機會因原材料價格上升,出現「輸入性通脹」。 不過蔡華認為,對中國而言,影響CPI的主要是糧食、農產品及豬肉價格等,物價的上升與否,完全是需求驅動,「上遊價格基本上是傳導不到下游。」

    他解釋,中國的製造業成本低,市面上一件兩、三百元的衣服,成本可能低至十多元,「上游到下游之間,沒有太多可以傳導(價格)的東西,定價根據需求決定,底層居民消費能力越來越強,才會推升價格。」相反,其他國家如英、美及歐洲等,由於接近沒有衣服等低端生產,若果中國、印度的生產成本上升,或會推升物價,「好似印度在疫情下,晶片價應不足,令成本上升,現時分析通脹等經濟議題,好難拋開某個經濟體。」 回到香港,與歐美一樣,本港接近沒有低端生產工業,又會否出現大規模的「輸入性通脹」呢?來港住了多年的蔡華,笑言對香港通脹影響最大的,是「熱錢」是否流入本港。本港經濟對「熱錢」敏感,資本市場與經濟基本「脫鈎」,「所以你見到一個好詭異的情況,2020年的時候本身經濟肯定是下跌,零售業商舖倒閉,但資本市場一直在創新高。」 ...

    中大商學院高級講師李兆波就認為,隨著疫情緩和,商業活動逐漸正常下,加上部分內地學生將會回港讀書,均有望推升住宅及酒店租金水平;一日正式通關,旅遊業復甦,物價或會上升,「旅遊返嚟之後會帶動消費,到時仲有冇咁多折扣?或者有機會加價添。」 不過一切都要視乎何時「通關」,因此他估計,今年通脹仍然低於2%,最快明年才有機會升至2%或以上。

    恒生銀行首席經濟師薛俊昇受訪時認為,疫情下香港經濟開始復甦,加上環球大宗商品價格上升均會推升通脹,不過值得留意的是,經濟復甦只是剛剛起步,前景仍有不確定性,「未必咁快加到價」,因此通脹升幅只會比去年好,但不會去到一個高水平,因此估計今年本港通脹水平可達 1.5%。 至於明年,他初步估計通脹有機會重回2%以上,達到過去五至十年平均通脹率達2%至3%的水平,「始終仲有一段長時間,要睇多陣先(作出預測)。」

  5. 2020年10月5日 · 金管局高級助理總裁劉應彬認為是批iBond屬加強版又指出低息及低通脹環境下iBond可為市民提供穩定回報又可為未來的通脹環境作準備形容是進可攻退可守」。 金管局指出,若認購不足100億元,會滿足所有認購,若超出100億元而不足150億元,會酌情增加發行額度已滿足市場需求,若認購額超過150億元,會以抽籤形式以分配,每位中籤1手。 金管局指出,若認購金額超過150億元,但認購數目低於150萬份,屆時會先分配予每位認購者1手,再將餘額分配予認購者第2手,如此類推直至所以餘額不足以滿足所有認購者,便會以抽籤處理。 劉應彬透露,今次iBond定息部份制定的最低息率,主要參考銀行存款息率。 (余俊亮攝) 過往不少認購者會長線持有.

  6. 2020年10月4日 · 政府年初宣布將重推通脹掛鈎債券(iBond),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日4日表示新iBond將設有比以往更高的最低息率保證達到兩厘料有不俗的吸引力他又認為iBond所設有的最低回報保證可確保投資不會因通縮而陷入零回報陳表示快將公布發行iBond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