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3月3日 · 很多減肥人士可能都經歷過所謂的平台期減不下又或成功後體重火速反彈究其原因可能是遺傳及年輕時的不良習慣將體內脂肪定位推高令身體將高脂肪量當成正常水平因而在平原期減不下去即使減完亦容易反彈至原來的體重。 另一方面,過度急進減肥一般難以持續,當恢復正常飲食體重會迅速回升,而且更容易引發暴飲暴食。 因此必須循序漸進地將體重控制變成生活習慣的一部份,配合藥物及手術亦有助加快成效,現時常見的減肥藥物包括可以抑制食欲的芬特明,有排油功效的奧利司他,及較新型的減肥針劑GLP-1類似物,有助減少食慾及增加飽肚感,而且副作用亦較輕微。 不論藥物或手術只屬輔助,最終還需徹底改變生活模式,令減肥效果得以維持。 陳志雲:歷盡減肥偏方.

  2. 2020年12月11日 · 一直被激活 VS 激活一次就好 這三種機制應該一直被激活,還是偶爾激活一次就好? 好問題,我認為偶爾激活它們一次比較好。你並不想它們一直處於工作狀態。根據動物實驗,我和我的同事發現,當你採取某些干預措施後,你需要讓身體有休息恢復的時間,這樣的實驗效果最好。

    • 「醫生荒」原因一:高壓環境
    • 「醫生荒」原因二:求醫門檻低
    • 「醫生荒」原因三:人手分配問題

    從個人層面上看,醫療行業從來都不是易事。我想每位新入行的醫生都有心理準備去面對高壓的工作環境,但到真正當前線醫生時,面對不設上限的工作量,努力捱過今天,明天還有更多工作等著要處理;這星期努力過了,下星期、下個月、下年要更努力,更不用說不斷加班、連做30多小時的on call制度。這種無了期的磨鍊是最磨蝕意志的。以冬季流感高峰期為例,有超過十天急症室求診人次約7,000次,內科住院病床佔用率超過100%,伊利沙伯醫院內科病床使用率更高達130%!(註:這是數字遊戲) 【按此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從病人角度看,只要持有效香港身分證,約9成的醫療費用都由政府承擔。領取綜緩人士更可向社署申請醫療收費減免。有了政府大幅資助,求診門檻極低,造成市⺠優先選用公院醫療服務,公私營醫療的天秤亦往公立醫院側傾倒。 根據醫務委員會網站資料,香港現有約1.5萬位註冊醫生。當中45%為公立醫院醫生,負責香港約九成的醫療服務;其餘55%為私營機構醫生,負責香港餘下一成的醫療服務。老實說,筆者不敢相信兩者差距會如此極端,但引申出來的公私營醫療失衡問題,大家有目共睹。

    當然,人手不足是不爭的事實,以醫生佔人口比例,每一千名香港市⺠有1.99名醫生(2020年年中人口估計為7,509,200)。相比德國比例為4.2名、意大利4名、奧地利5.1名,香港的數字絕對稱不上好。 Q:醫管局怎樣分配這緊絀的人手呢? A:急症室、兒科、內科及老人科一直是公立醫院的壓力重點。引述佘達明先生的觀點,以上科目的前線醫生數量在過去10年沒有增⻑。就算有增加的1,000名醫生,醫管局也沒有調配人手至壓力點。在人口急劇老化、醫療需求日漸增加的情況下,前線醫生的工作量與壓力日益嚴重。 Q:政府或醫管局有嘗試改善制度嗎? A:有的。公私營協作計劃是其中一個方案,可惜以失敗收場。計劃希望將穩定的⻑期患者安排至私營市場,但沒有具體方針、目標與適當監管,最終醫管局只分流到不足0.1%病人至私...

  3. 2021年1月24日 · 問題一:你認為驅動年初至今港股市場表現的核心因素是哪些?. 主要有幾大原因,排位由最重要開始。. (1) 轉折點在去年11月4日拜登勝出 美國總統大選 ,民主黨新一輪1.9萬億美元財政政策落地可期,推動美國進入新一輪補庫存周期。. 全球經濟復蘇 ...

  4. 2020年9月29日 · 一名媽媽早前於社交平台Facebook「 我的視頻時代 」中發文指出於兩年來其兒子一直要別人大聲說話他才可反應過來以為是反應較慢。 後來發現兒子聽力有問題,便前往求醫;醫生指出是耳垢堵塞所致,從該段影片中可看見醫護人員利用針筒把藥劑射進男童的耳道內,不久後有被軟化的耳垢從耳道內流出,其中包括目測約2厘米的「巨型耳屎」。 事後該名媽媽亦坦言發生此事不是孩子的錯,反而是源於父母的忽略,直言「真的錯怪你了」。 耳垢會否影響聽力? 究竟耳垢真的會影響聽力嗎? 根據 衛生署 所指出,少量至中量的耳垢並不會影響聽力問題。 除非耳垢完全堵塞了耳道,才有機會引起耳朵不適或傳導性的弱聽,其中一個常見情況如下: 洗頭或游泳後,水浸入了外耳道,令耳垢於吸收水分後而澎漲,造成完全阻塞耳道。

  5. 2021年8月9日 · 香港財經時報 2021/08/09 12:41. 圖片: 香港中通社. 新冠疫情2021|自COVID-19爆發以來,全球經濟受壓,《經濟學人》自創常態指數評估疫後影響,最新數據指香港居榜首,甚至生活狀況超過疫前! 【經濟學人常態指數】自2019年全球爆發2019 冠狀病毒 (COVID 19)以來,各地的經濟受到嚴重打擊。 《經濟學人》 (The Economist)為評估疫症爆發後,不同國家及地區的人民生活的恢復水平,自創出「常態化指數」,透過數據評估那一個地方最接近恢復正常。 經濟學人常態指數計算標準.

  6. 2020年10月16日 · 人是恒溫動物,我們的體溫一直穩定在某一區間;腋下體溫標準度數37 ,但生活中測量卻常少零點幾度……最近的研究發現:我們體溫不到37 ,為甚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