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9月7日 · 在幫張永錫老師完成他的第一本著作《早上最重要的3件事》後,我曾經寫下這篇文章:「 為什麼要做一本不輕鬆的時間管理書?. 早上最重要的3件事後記 」,那是兩年前的事情了。. 從那時候開始,我們就開啟了第二本書的計畫,但這個計畫,似乎也應證了這 ...

  2. 2020年5月21日 · 一張解決問題的時間管理流程圖,《時間管理的30道難題》新書有不同?. 作者: Esor Huang 5月 21, 2020. 這本書如果從我計畫開始寫的時間點來看,到現在已經有三年的時間了。. 從 2017 年年初,我受邀開設「 電腦玩物 Esor 的時間管理哲學 」這門課開始,我便 ...

  3. 2017年5月1日 · 1. 目標很全面,但沒有下手處: 例如我前陣子正在撰寫自己的新書《 比別人快一步的 Google 工作術:從職場到人生的100個聰明改造提案 》。 如果我在列待辦清單時這樣列:「寫一本用Google改進工作流程效率的書」,這樣的目標看起來好像沒問題,卻不是一個好的行動。 因為「改進工作效率」全面,什麼事情都是改進工作效率,到底我要如何寫才能幫大家改進工作效率呢? 所以這樣的行動不是好行動,反而讓我「 不知道怎麼行動 」。 2. 任務很籠統,具體成果不可見: 當我要開始寫書了,我會在待辦清單上列出寫書計畫,但如果我的計畫這樣列:「開始寫《比別人快一步的Google工作術》的「時間Hack」章節」,好像也沒問題,但仍然不是個好行動。 因為「開始寫」很籠統,要寫多久? 要寫多少?

    • 會議失焦,時間超時。會議討論過程中,某一段的討論變成大家各自發揮「感覺想法」,或是忽然岔出到「其他的主題」,討論時間愈拉愈長,內容就愈來愈發散,卻不知道如何拉回來。
    • 報告不精準、溝通沒交集。每個人輪流報告,有的人不知不覺愈講愈長,最後會議的時間不斷增加,但又不好意思打斷別人,可是講了老半天,會議的結論卻還是沒有出現,只好花更多時間繼續開會。
    • 會議中才開始思考。會議中聽別人報告,我才開始第一次認識這個專案、任務,才開始一邊動腦提問,於是又比預期的會議時間需要更久的時間。大家到會議上才開始聽報告,問問題,但這反而是耽誤了彼此時間。
    • 討論時沒問題,執行後問題一堆。討論一件新專案時,大家習慣不發表意見,用制式流程去做最保險,但是往往做到後面才發現很多問題,這時候要改也不是,不改也不是,最後時間來不及,品質做不好,績效也就降低。
  4. 2020年5月25日 · 一,先利用微軟的虛擬桌面. 首先,如果只是兩個視窗要切換工具,那麼 Windows 上的[ Alt ]+[ Tab ],就能快速在兩個視窗來回切換,或是 用 Windows 內建的分割視窗畫面 ,都能解決問題。 當我需要同時打開三個以上的視窗,可能是三個不同軟體,或是三個需要隨時切換編輯的畫面時,我會先利用「虛擬桌面」。 Windows 10 內建的虛擬桌面,可以利用[ Win ]+[ Tab ],呼叫出來管理。 新增多個桌面,把視窗放入不同桌面後,可以利用[ Win ]+[ Ctrl ]+[左右方向鍵]來快速切換。 記住上述兩個步驟,基本上切換起來就很順暢。 更詳細的操作步驟可參考:「 虛擬桌面快捷鍵攻略: Windows 10 必學第一工作技巧 」。

  5. 2019年6月11日 · 上班族如何養成閱讀習慣?. 我會這樣挑書、讀書與做學習筆記. 作者: Esor Huang 6月 11, 2019. 「想要養成閱讀習慣,應該如何去做?. 」這是我常常接收到的讀者詢問。. 可能比詢問 如何養成早起習慣 、 如何養成運動習慣 ,甚至如何提升工作效率的朋友 ...

  6. 2014年7月31日 · 這五個數位工作方法,幫助我和我的缺點和平共處. 所謂的工具、方法本身,都是為了解決我們現實生活、工作的問題而存在,但要解決生活與工作的問題,也要認識到自己個人的問題,而我的嘗試是利用什麼樣的工具、應用什麼樣的方法,也能回頭對自己個人產生一些改變。 關於過去的自己:幫自己留下追蹤記錄很有用. 很多事情,不是依靠意志力就能做到,或者說要培養意志力同樣是有方法、有技巧的。 用腦袋去說服自己:「我沒有那麼糟、我還可以。 」這個難度有點高,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需要一些明確的證據,證明自己真的還有可取之處。 我之前在「 如何有效?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