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6月19日 · 《三字經》其中兩句﹕「養不教,父過。」六個字已經點出儒家思想下,父親應該擔任怎樣的家庭角色,漸漸產生嚴父慈母的定位。然而,現今男士的家庭角色,成為嚴父已經不是唯一的選項。以下節錄了香港醫學會會長、腎病科專科何仲平醫生、皮膚科專科侯鈞翔醫生、兒童免疫及傳染病科專科 ...

  2. 2023年7月21日 · 周末親子遊|陳凱琳與長毛象合照 踏入遠古森林探索旅程. 2023-07-21 如心廣場, 親子遊, 陳凱琳. 7月20日,華懋集團旗下荃灣如心廣場聯同將於年底開幕的如心園舉行「如心廣場 × 如心園――如.森旅」暑期大型推廣活動揭幕禮,靚媽陳凱琳除了擔任主禮嘉賓 ...

  3. 2023年12月15日 · 品格強項:自制力、謹慎、謙遜、寬恕. 6.靈性及超越. 品格強項:感恩、欣賞美麗、希望、幽默感、靈性. Hiro表示,每個人、甚或乎是SEN(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小朋友,天生都有這24個品格,只是比重不一,「『正向心理學』有通用量表,家長可以替小朋友檢視 ...

    • 多媒體展出逾90項藏品
    • 香港站增不同路線風景
    • 走進皇家禮拜堂 近看天花地板
    • 虛擬凡爾賽宮之旅
    • 風力管風琴 「破爛」音色再生 玩創新音樂 打破框框
    • 依場地度身訂做音樂
    • 海事博物館沉浸式「觀鯨」
    • 烘焙結合長號音樂創作
    • 資助批核系統框死音樂可能

    倘若未能親身到訪凡爾賽宮,亦可在虛擬展覽先縱覽凡爾賽宮的格局和歷史。個別廳會透過360度電子屏幕呈現室內華麗格局、裝潢;透過多媒體畫廊,展示逾90項凡爾賽宮收藏;利用VR技術細賞宮內精選建築,不單可避開人龍,甚至透過虛擬可觀賞到更佳角度。凡爾賽宮的林園舉世聞名,觀眾可「踩着」單車遊覽一番,反而現實不存在踩單車遊宮這選項。最後展覽以一段凡爾賽宮一日遊的沉浸式影片作結,從破曉、日落待到午夜。 虛擬凡爾賽宮此前曾落戶上海和新加坡,凡爾賽宮館長Laurent Salomé早前接受專訪時指出,「虛擬凡爾賽宮讓參觀者明白和感受更多凡爾賽宮是怎樣一回事,即使他們未有計劃到訪,都可先親身體驗」。在他眼中,凡爾賽宮不單是法國的文化標誌,更是世界遺產,讓世界所有人都能享受。

    香港站「虛擬凡爾賽宮之旅」並非照搬上海和新加坡的安排,「例如騎單車部分,你會看到不同的路線和風景,我覺得看起來甚至好過上一次」。 Salomé認為營辦今趟虛擬之旅讓他們有機會更了解亞洲旅客的想法,「特別在遠東,因為我們之間的文化迥異,所以知道他們(遠東遊客)在凡爾賽宮想什麼、發現到什麼和感受到什麼是很重要」。他認為就像法國旅客到訪故宮,其實他們未必了解背後的歷史,了解受衆的想法就能給予適合的資訊。 譬如,他觀察到亞洲旅客對於繪畫較感興趣,法國本地旅客反而鍾情建築。「其實我們面對很大問題,不知怎樣讓今人接觸一幅17世紀的繪畫,有時亞洲旅客會從那幅繪畫中有更多感覺。」他舉例指路易十四和瑪麗王后的肖像,可能蘊藏着某種迷思,象徵着法國君主制的最後探戈,爾後開展了法國交織民主、革命和暴力的新浪潮。 他...

    除了用3D模型重塑凡爾賽宮宮殿和館中藝術品,如前述,參觀者可騎着單車遊覽凡爾賽宮地景,一嘗在凡爾賽宮騎單車的滋味。參觀者只要戴上VR眼鏡,甚至可一嘗在凡爾賽宮實體旅遊未竟之事:譬如走進凡爾賽宮每一間房間,「甚至細看那些家具的王室標誌」,或者「走進每一個藝廊的角落,細覽每一個細節」。「因為凡爾賽宮是集齊住宿、管理於一身的宮殿,所以每一間房間都有特定的功能和意義。在虛擬下,我們可以看清楚更多細節。」譬如走進凡爾賽宮的皇家禮拜堂,可以仔細看到其天花、地板,「當你現實在凡爾賽宮的時候,這裏真的太多人,現實不知怎的,總是會干擾你」。此外亦設有一個AR相機,只要掃描相關AR,就能接觸展覽資訊,知道更多凡爾賽宮不同部分。 博物館總是面對如何歷久常新的問題,凡爾賽宮擁有數百年歷史,想必也是Salomé的棘手...

    日期:即日至7月9日(周二休息) 地點:沙田文林路1號香港文化博物館1樓專題展覽館3至5 網址:bit.ly/40tLUtb 文:嚴嘉栢 美術:謝偉豪 編輯:王翠麗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明報專訊】香港有沒有鯨魚?自然生態問題可用ChatGPT極速解答,但透過音樂劇場可先體驗一場觀鯨記;管風琴通常莊嚴地置於教堂內,放在戶外會否也可讓風吹響?種種音樂創意由藝術機構「廿一檔」帶到香港——不一定要坐定定、在演奏廳演出才算音樂。開心與否難用KPI計算,文化藝術亦很難用數據衡量。香港未來又有沒有這種視野來塑造創意土壤,讓音樂發展突破固有框架? 走進演奏會,開幕、中場休息、謝幕——現在還可以拍照留念,但是音樂又豈止這般?當代音樂不滿足於古典音樂的固有形式、呈現方法、音樂美感等,繼續叩問「音樂有什麼可能」?五花八門的當代音樂自20世紀起應運而生,受傳統音樂訓練的陳楚珊和鄺展維亦問着同樣問題,2019年創立「廿一檔」,探索音樂疆界。

    陳楚珊在當代音樂樂團「香港創樂團」擔任經理多年;而鄺展維負笈英國後回流香港,跟香港不同樂團合作創作當代音樂,如香港小交響樂團和香港創樂團,但都限於演奏會。他不諱言在香港玩當代音樂的樂團不多,國際上亦算是小衆。雖然未在香港樂迷之間普及,但他不擔心觀衆對當代音樂不受落,反而藝術家有責任選擇「餵」什麼給觀衆。 「不單做演奏會,而是一些新音樂有什麼可能呢?」數年前鄺展維跟香港創樂團挾着同樣問題,開展「聽得見的城市」計劃——在一年間走訪大館、坪洲、香港大學、東蓮覺苑等不同地點,不同的音樂人因應場地,度身訂做場域特定的音樂,「少少沉浸式想法,觀眾可以在空間游走,去接觸這個表演」。來到今年「廿一檔」的系列節目「#點只音樂」,節目之一《觀鯨記》將延續場域特定的做法,而其他節目或許也透視着音樂有什麼可能。

    《觀鯨記》由瑞士團隊Kollektiv International Totem炮製,2019年在瑞士首演,讓劇場觀衆體驗如幻似真的觀鯨遊船之旅。香港版將在下月於香港海事博物館碧海演講廳上演,望出窗外的蔚藍海景,觀鯨的真實感倍增。團隊由跨領域成員組成,鄺展維眼見他們不分領域,在不同範疇合作,一反跨領域合作就各有各做專長的慣例,「對我來說是一個衝擊,原來可以這樣,音樂創作不受所謂的範疇框住」。 暑假期間,則會在坪洲展出瑞士/荷蘭藝術家Kaspar König的風力管風琴。陳楚珊笑言König是「發明家」,屢屢發明音樂裝置,此前就有水力管風琴,今次則用3D打印和再生風琴管,製成大型風力管風琴,任風吹拂、吹響。她認為香港表演藝術界有別於商界,尚未有意識觸及可持續發展,而風力管風琴將可持續設計結合藝術...

    疫情期間不少音樂人轉行,加拿大長號手Felix Del Tredici便跑去做麵包;之後更結合烘焙經驗和長號音樂創作出《肺怎忘餐》及其音樂裝置,伙拍香港藝術家梁家綸演繹。陳楚珊思考Del Tredici的經歷:「其實無論怎樣(的環境)都可以是你的創作素材,藝術家本身就是有這個可能、有這個能力去做(創作)。」 鄺展維還會親身落場,與藝術家何子洋合作演繹《再生頻道》聲音裝置。他們雖未如坂本龍一般找來一台經歷過地震海嘯的鋼琴,但也蒐羅了大量棄置樂器,透過合成器改裝成揚聲器,並按樂器本身「破爛」的音色來創作樂曲。相較過往為樂團作曲,只要按着樂譜演奏,似乎可輕易重複體驗,但鄺展維在今次作品的出發點,正正希望找來獨特的音樂體驗,無論觀衆和藝術家也難以重複。

    想起為當代音樂計劃申請資助的過程,鄺展維不禁感嘆:「我做創作人的經驗是,如果你有一點脫離固有模式,其實很難跟別人解釋,為什麼你需要長一點的時間去做研究和發展。」尤其是官方資助機構,變相很多樂團慣性從演奏會去思考音樂——固定的呈現方式、時間線、觀衆群,框死了音樂很多可能。音樂創作本是自由,竟受資助系統所限——事前就要預估到觀衆人數、全盤計劃,但文化藝術真的在寫計劃書一刻就能清楚知道? 陳楚珊提到,反而有一些接納港人申請的歐盟文藝資助,只要求大概的計劃框架,並且給予藝術家時間去研究計劃;而之前的「聽得見的城市」計劃,則由私人基金何鴻毅家族基金資助,從構思到面世經歷了兩年,「兩年對香港創作人是一段很長的時間,但是從那次經驗,我們發現用兩年時間其實很需要,但是香港沒有這個空間給創作人」。以藝發局資助...

  4. 2022年6月17日 · 以「人種誌戲劇」形式創作的《長夜守燈》,蒐集照顧和醫護的真實故事,結合虛構情節表演,讓觀眾對生死教育有更多認識和關注。. 作品《長夜守燈》主題非常突出,就是要探討「臨終照顧」這個身分。. 編劇鄭廸琪本身是一名職業治療師,在醫院常見 ...

  5. 2021年4月20日 · 2021母親節 | 母親節獻禮:5個討阿媽歡心的窩心舉動 長輩圖切忌已讀不回. 2021-04-20 2021母親節, 母親節圖輯, 母親節獻禮, 討媽媽歡心, 長輩圖. 數數手指,差不多到母親節,又是一年一度出盡千方百計,討媽媽歡心的日子,今年的你又會有什麼心意想同媽媽表達呢 ...

  6. 2022年11月9日 · 在波蘭王位繼承戰爭(17331738年)期間他與普魯士王儲(後繼位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17401786年在位)在救援軍中一道作戰其後兩人多次互通書信及外交禮物體現了他們的友誼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