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月25日 · 雖然環球股市在2022年經歷大幅調整,但港人在強積金投資上依然保持紀律,並展現出對中港股市的信心,皆因全年資金淨流入最多的MPF基金類別,仍然是中港股票基金,遠遠拋離第二位的保守基金。 根據積金評級的數據,去年中港股票基金共吸資215.65億元,排第二的才是貨幣市場基金(包括保守基金)共吸資128.38億元,排第三的是俗稱「懶人基金」的預設投資策略當中的核心累積基金。 那麼,以個別基金而言,最吸金的又是哪一隻? 2022年MPF資金流. 點擊圖片放大. 最吸金10大榜 宏利佔6隻. 宏利是大贏家,去年10隻資金淨流入最多的MPF基金,6隻來自「宏利環球精選(強積金)計劃」,最多是其保證基金,共錄得46.26億元淨買入。

  2. 2024年5月15日 · 根據澳洲ARC人口老化研究卓越中心(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in Population Ageing Research)於2022年發表的 一項研究 ,一個成年人的金融知識和素養 在53至54歲時登峰造極 ,理財狀態最成熟、最精明,在信用卡使用、利息和費用方面犯下的財務錯誤最少。 50出頭正值壯年,已累積足夠的知識和經驗,同時分析認知能力未開始衰退,可以作出明智的理財決策。 領導上述研究的澳洲經濟學家Rafal Chomik表示隨着年齡增長,大家似乎更能夠依賴過去的經驗、經驗法則(Rule of thumb)和直覺來判斷哪些理財產品和策略更可取。 但年輕人難度必定要撞板損失慘重才會「學精」? 財務顧問經常教育人生階段各異的客戶,如何提防金錢陷阱。

  3. 2019年2月15日 · 發布時間: 2019/02/15 09:00. 分享: 貴為強積金港股基金長勝將軍的永明,表現一直跑贏同行,其永明彩虹港股基金過往由另一資管公司首域主理,但3年前卻轉為「多元經理」模式。 永明資管首席投資策略師雷志海受訪時表示,首域仍佔投資組合內最大份額,但轉用該模式主要出於兩大考量,分別是減低基金容量(Capacity)到頂風險及縮短跑輸市場時間。 首域揀股穩 牛市尾段易跑輸. 雷志海形容,永明與首域關係良好,團隊亦屬首域盈信亞洲管理合夥人劉國傑的支持者,可是從商業營運角度來講,該行強積金計劃(資產管理規模)在過去十多年增長很快,不斷有資金流入,但任何一個基金均有容量,若金額流入太大有機會影響(投資)運作及表現。 故該行關注旗下基金快速增長後,會否有一天觸碰到基礎基金的容量樽頸。

  4. 2022年2月25日 · 被稱為「美女股神」的王雅媛4年前於中大金融學系讀書,當年她參加了由7間大學合辦的中港大學生模擬投資比賽,將100萬本金投資股票,變成了2,000萬元,她因而贏得冠軍兼成為「學界股神」。 這位「女股神」可以如此出息,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王雅媛大學畢業後,隨即加入證券公司工作,再升為聯席董事,負責向大客提供投資意見和落盤。 她當年帶著數十萬元生活費,從上海來港讀書,因此有比一般香港學生不一樣的勇氣,更願意嘗試。 她表示,因為當年見股市旺,於是投身股海,一開始她只是抽新股,有賺就放。 經過密集式抽新股,她的收入已多過其他做兼職的同學。 【80後夫婦月入逾11萬擁2物業 : 按此 】 從不會定止蝕價.

  5. 2023年5月17日 · 不生氣之後變身有錢人一書近日受到討論作者森瀨繁智是一位頂尖的創業顧問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十幾年前,他的生活陷入困境,甚至不得不向別人下跪借錢。 但是,因為一個意外的契機,他開始了「不生氣的生活」,從此,他的人生開始逐漸好轉,人際關係也變得更加良好。 據報現在他過著完全不需要為金錢煩惱的生活。 森瀬繁智目前擔任許多創業者的顧問,更出版了此書。 即看下文詳述「不生氣」和「變有錢」之間的重大玄機。 易怒的人更幸運. 其實容易感到憤怒的人都是對生活充滿活力的人,這些人在戀愛、工作及人際關係等各方面順心如意的可能性極高,常會遇到讓人生好轉的機會。

  6. 2021年11月21日 · 海德思哲(Heidrick & Struggles)日前發表的《2021邁向職業巔峰之路》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新任命的CEO數目創歷史新高,遠超疫情爆發前。 此外,今年上半年全球新任女性CEO人數佔比增加一倍,達到13%。 報告訪問了24個國家和地區中最大規模上市公司的1,095名現任CEO,包括中國、香港、新加坡、澳洲和新西蘭等。 報告顯示,在世界衞生組織(WHO)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定為「全球大流行」之後,傳統CEO角色突然轉變,而香港企業已準備好接受更多元化的CEO候選人。 新任CEO數目新高 遠超疫前.

  7. 2020年7月29日 · Netflix原創紀錄片系列《街邊有食神》,繼去年推出亞洲篇,近日又有新一輯的拉丁美洲篇上架,一次過滿足觀眾眼睛想旅行及掃街開餐等願望。 常言道要了解一個地方的文化,先從當地的街頭小吃開始。 憑執導第一部長紀錄片《壽司之神》(Jiro Dreams of Sushi)而成名的David Gelb,早已與Netflix合作拍攝飲食紀錄片系列《主廚的餐桌》(Chef's Table),備受好評,難怪與攝製團隊再下一城的《街邊有食神》(Street Food)系列,煙火氣更猛,而且更接地氣。 鏡頭對準各地庶民街頭美食之外,香港譯名最能點出節目重點及精髓:街邊食神,於兩輯共15集出現的每一個檔主,其經歷和故事才是主角,也是此紀錄片魅力所在。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