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5月7日 · 香港可見鵯屬雀鳥. ‧紅耳鵯: 有高聳的黑色冠羽,臉上有紅白色斑,容易辨認,未成年鳥臉上沒有紅斑。 紅耳鵯為廣泛分佈、香港常見的留鳥。 ‧栗背短腳鵯: 黑色頭頂,頭部略具冠羽;上體呈褐色,喉部和下體純白。 廣泛分佈於香港的樹林。 ‧綠翅短腳鵯: 有蓬鬆的短冠羽,頭部褐色,上體橄欖色,下體淡褐色。 綠翅短腳鵯是較為少見的留鳥,過往紀錄地點有大埔滘、梧桐寨等。 ‧白頭鵯(又稱白頭翁): 頭部黑色,頭後白色且耳羽有白色斑,全身大致呈橄欖綠。 白頭鵯為常見留鳥,廣泛分佈於香港。 ( B仔自然教室facebook /香港生物多樣性資訊站) 紅耳鵯(香港生物多樣性資訊站片段) 綠翅短腳鵯(香港生物多樣性資訊站片段) 白頭鵯捕食畫面(香港生物多樣性資訊站片段)

  2. 2020年6月25日 · 从米㚇聲。 」「糉」早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記》已有記載,有種食物叫「角黍」,又叫「糉」。 「粽」字估計最早出現於魏晉南北朝,最遲在唐宋之間。 北宋《玉篇》、《廣韻》都有收錄「粽」, 為「糉」的俗體字。 後來的《集韻》及《類篇》,亦把「粽」當作「糉」的異體字。 由此可見,「粽」字在宋朝已經很流行。 「糭」 「糉」和「粽」都是形聲字,右邊的「㚇」、「宗」都是聲旁,至於有四點的「糭」,洪若震指出是錯的,他說,此字在古籍中極少出現;「糭」右邊加了四點的部件根本不成字。 為何「糉」會多了四點? 洪若震估計,第一是飾筆的原因,即寫字時多手加上去的裝飾筆畫;第二是糉與米有關,「乂」加了四點打斜看就如「米」字,民間較能接受。 在語源學上,洪若震個人認為,「稯」極可能是「糉」的祖先。

  3. 2021年3月28日 · 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與香港觀鳥會教大家憑聲辨鳥,近日推出「野鳥歌唱家」海報,涵蓋本港出沒的噪鵑、暗綠繡眼鳥(相思)、鵲鴝(豬屎喳)、八哥、樹麻雀等12種鳥,每隻鳥圖旁邊都有二維碼,「掃一掃」即可聽鳥聲認識12種雀鳥。 《明報》電子平台組綜合漁護署、香港觀鳥會、康文署網站的資料,讓大家一文辨清12種雀鳥特性及鳥鳴聲。 點擊觀看更多圖片. +5. 1. 噪鵑的鳴唱聲為重複的「ko-el、ko-el」,持續響亮且漸漸提高音調。 夏季在市區的大型公園及樹木生長的開闊地方都可以聽到噪鵑的叫聲。 【音檔: 噪鵑叫聲 】 2. 暗綠繡眼鳥(相思) 暗綠繡眼鳥(又名相思)身上呈鮮綠色,喉和尾下呈黃色,具明顯白色眼圈,叫聲是輕柔而有點顫抖的「吱」聲。 【音檔: 暗綠繡眼鳥叫聲 】 3.

  4. 2024年5月14日 · 林緻茵. 下一篇 上一篇. 林緻茵:一小時生活圈成形 香港有什麼要適應. 【明報文章】最近一次聚餐中,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大家猜猜,上深圳洗牙兼美白牙齒,要幾多錢? 席間每個人都估計價錢超過100元,然而最終揭曉的答案卻令眾人震驚不已——39元人民幣。 大家問質素如何,有人反映質素很好,服務由兩名專業人員提供,診所環境衛生,位置亦十分便利。 洗牙只是北上行程的一部分,洗牙前後可留在深圳吃喝玩樂,有時間還可以過一晚。 雖然筆者沒有到深圳洗牙的經驗,但從近年新聞所見,以及親耳所聞,都似乎證明一小時生活圈「成功」了。 從最初特區政府鼓勵青年北上就業、支持老年人北上安老和接受醫療服務開始,到如今港人每星期都會上深圳,計劃遊港兩天的旅客也會選擇在深圳過夜再來港可見,兩地人口流動的模式已經轉變。

  5. 2021年11月7日 · 頸部呈「S」,但不及大白鷺明顯。 繁殖期的中白鷺,嘴可以呈黃色帶黑,亦可能呈全黑色。 大白鷺 ︰體型最大,身長近1米,黃喙,黑腳趾。

  6. 2022年2月8日 · 1. 石崇 ——體型呈側扁,體色多變,由啡色至紅色不等,魚身及近嘴部具大量肉質觸鬚。 頭上有時呈白斑,體側及魚鰭散佈黑色斑點。 鰭棘具有毒腺,尾鰭呈圓形。 2. 細鱗 ——幼魚和成魚在外觀上差異較大,成魚體型呈延長及側扁,魚身以藍灰色至銀灰色為主,腹部白色,全身散佈黃色斑點,尾鰭近截平。 3. 火點 ——體型呈長橢圓形,魚身以銀白色為主,背部啡色,體側有時會有黃褐色縱帶,近後半側線具橢圓形黑斑,腹部粉紅色至銀白色。 腹鰭及臀鰭呈黃白色,尾鰭稍為內凹。 4. 烏頭 ——體型呈圓筒,眼圓,具發達的脂眼瞼(厚厚的透明覆蓋物)。 背部橄欖綠色,腹部銀白色,體側具六至七條暗色縱帶,尾鰭為叉。 5.

  7. news.mingpao.com › ins › 港聞news.mingpao.com

    2024年5月5日 · news.mingpao.com

  1. 相關搜尋

    丁寧形 普通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