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8月23日 · 中國經濟步入放緩 40年飛升期恐告終》、《「對未來沒什麼期待」:在經濟困境中掙扎的中國人》、《就業形勢嚴峻 中國青年夜不能寐》、《中國的經濟危機有多可怕》……這是國際媒體連日來針對中國經濟狀況的報道諸如此類的悲觀論調還有很多隨着中國青年失業率高企不下房地產龍頭企業接連暴雷一系列政策工具兼不起實際作用之後這樣的悲觀情緒開始加速蔓延美國總統拜登甚至將中國經濟視作一顆定時炸彈」。 面對這樣的境況,人們不禁要問:在改革開放40多年的狂飆突進之後,中國經濟真的「凜冬將至」了嗎? 在疫情三年之後的今天,全力拼經濟的關鍵究竟是什麼? 早在今年6月,《香港01》即在 《清華教授呼籲警惕打仗思維 「全力拼經濟」的關鍵是什麼?

  2. 2023年8月30日 · 華爾街日報亦報道稱過去40多年中國籍基礎建設帶動經濟模式成功帶來高增長如今因地方債台高築企業頻爆雷與消費不振經濟飛升期恐結束中國可能步入成長放緩的新紀元而非短期的經濟不振。 報道更稱,若這種經濟成長率,中國將難以達成「經濟規模到2035年結束時翻倍」的目標,不但難以從中等收入新興市場晉身為發達市場,中國恐永遠無法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 繁華的上海外灘(視覺中國) 當前中國經濟的困境. 不可否認,中國放開疫情管控後,不僅沒有出現持續強勁的經濟復蘇,反而遭遇了出口下滑、房地產下滑勢頭加劇、青年失業率飆升和消費支出乏力等多重挑戰。

  3. 2024年3月10日 · 然而現實卻是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新能源等新賽道遠遠超越西方發達國家中國汽車出口量已經超越日德成為全球第一……正如中國外交部所言中國經濟沒崩潰反而中國崩潰論屢屢崩潰。 但從數據上看,確實「出口連續數月下降」、「吸引外資創歷史新低」,「消費者信心指數委靡不振」,從社會層面來說,更存在宏觀數據和微觀感受之間的「溫差」。 「信心不足是目前中國經濟的一個主要問題」也是一個事實。 有人說:「微觀經濟感受才是真實的,無法用宏觀數據修飾、打扮出來」。 但是,難道說5.2%仍高於大部份經濟體的GDP增長是「粉飾」的數據嗎? 更何況需要注意的是,炒作「中國經濟陷入疲態」時,年均增長仍在全球大國中領先的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已經悄然發生。 哪個才是真實的中國? 何謂好? 何謂不好?

  4. 2024年4月17日 · 在每次全球性或區域性經濟危機的關鍵時刻中國並未像許多人所預期的那樣成為下一個倒下的多米諾骨牌」,而是一次又一次地扮演了全球經濟的穩定器角色。 其原因有四個方面: 首先,中國擁有全球最全面的工業體系。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中國自2010年開始成為世界領先的製造業大國,至今仍保持這一地位。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數據,2023年,中國佔全球製造業產值的35%和附加值的30%。 中國製造業的規模經濟和緊密聯繫的產業鏈,推動全球製造業持續降本增效。 價宜質高的貿易製成品也對維持全球溫和通脹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自2020年以來,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和西方的「脫鈎斷鏈」破壞了全球供應鏈。 當歐美通脹持續高企時,中國將其消費者價格指數保持在了合理區間。

  5. 2023年11月5日 · 財經快訊. 為擺脫超級經濟危機 中日萬億大水漫灌救市|伽羅華. 撰文:伽羅華. 出版: 2023-11-05 08:00 更新:2023-11-05 10:10. 28. 中日兩國近日在財政上大幅放水,挽救疲軟的實體經濟,不但涉資規模接近,而且兩者同樣是債務大國,總債務佔GDP比例也相若,但更巧合的是,兩國經濟步入困境都有著非常相似的軌跡,都與房地產債務危機有關,而且本國貨幣跌勢急遽。 唯一不同的是,內地社會對經濟前景更加悲觀。 當然,中日債務結構不同,所以兩國救市要達到的目標、執行方式及受惠對象都有很大分別,從中我們可以分析兩國刺激經濟的手段是否對症下藥。

  6. 2023年8月22日 · 華爾街日報報道過去40多年中國藉基礎建設帶動經濟模式成功帶來高增長如今因地方債台高築企業頻爆雷與消費不振經濟飛升期恐結束中國可能步入成長放緩的新紀元而非短期的經濟不振報道更稱若這種經濟成長率中國將難以達成經濟規模到2035年結束時翻倍的目標不但難以從中等收入新興市場晉身為發達市場中國恐永遠無法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 《華爾街日報》指出,世界銀行(World Bank)統計自1978年中國推動「改革開放」以來,這段時期中國的人均收入增加25倍,讓超過8億的人脫離貧困,佔全球總脫貧人數的70%以上。 報道稱,這套追趕西方經濟模式現在遇到瓶頸。 目前中國各地方政府的債務高築,許多地方的橋梁、機場閒置,數以百萬計的公寓淪爛尾樓,投資回報驟減。

  7. 2023年10月23日 · 疫情房地產周期貿易戰技術戰等多重因素疊加這兩年的中國經濟確實不太理想致使歐美媒體一邊倒的唱衰中國國內也有不少雜音。 但必需要強調的是,看經濟發展,不可以斷章取義,更不能只看單一時間段數據,或者是單一品類數據。 以並不太理想的進出口數據來舉例。 2019年前三季度,進出口總額22.91萬億元;2020年前三季度23.12萬億,2021年前三季度28.33萬億,2022年前三季度31.11萬億,2023年前三季度30.80萬億。 2020-2022年三年中國外貿實現了超高速增長,2023年稍微跌了一點,如此就要說中國經濟要崩潰嗎?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