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吐露港(英語: Tolo Harbour )原稱大埔海,古稱大步海,是香港 新界的主要內港之一,位於沙田區以北,大埔區以東,海港呈西南-東北走向,出口處為大赤門,海水從此處流進香港東北面的大鵬灣。

  2. 吐露港(英語: Tolo Harbour )原稱大埔海,古稱大步海,是香港 新界的主要內港之一,位於沙田區以北,大埔區以東,海港呈西南-東北走向,出口處為大赤門,海水從此處流進香港東北面的大鵬灣。

  3. 吐露港(英语: Tolo Harbour )原称大埔海,古称大步海,是香港 新界的主要内港之一,位于沙田区以北,大埔区以东,海港呈西南-东北走向,出口处为大赤门,海水从此处流进香港东北面的大鹏湾。

    • 歷史
    • 工商業及貿易發展
    • 行政區劃沿革
    • 参考资料

    秦、南越國

    春秋戰國時期,香港地區屬於百越族的範圍,其為完全不同於中原部族之南方部族,種類多,善於捕獵、駕船,以鳥形風神作圖騰,不斷南遷,經常由香港出發揚帆遠航:1。期間中原多故,其失敗者遂南逃避禍,其中越國遺民多散居嶺南,稱臣越系,部分入遷香港地區,與區內百越接觸,最後同化於百越。 首次完成統一中國大業的秦始皇:2[註 1],發動五路大軍南征百越。前214年(秦始皇卅三年),秦朝征服百越,在嶺南地區設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遷移50萬人開發嶺南:2。當時香港地區屬於南海郡番禺縣,從此香港一直在行政管轄之內:2。

    漢、晉

    香港䞘今出土的漢代文物有一個墓穴、一些陶器和銅錢,多分布於海岸。位於九龍的李鄭屋漢墓沒有屍骨,只有一些陶器,以及「大吉番禺」、「番禺大治曆」兩句漢字刻文。漢代銅錢,則有南丫島深灣出土的東漢晚期五銖錢,以及屯門掃管笏出土的近百枚漢代五銖錢及新朝的貨泉。不過,香港的漢代考古發現除了李鄭屋漢墓外,「文化層較薄弱且及缺乏完整遺跡,反映這些地點生活的人數不多,以及不具延續性、長時期定居的聚落遺存」。 東晉末年,盧循領導的浙東起義軍曾經攻陷廣州城。義熙元年(405年)起義失敗後,餘部多退至今香港大嶼山一帶,,為有文字可考最早的香港地區移民活動,也成為現今盧亭魚人傳說,。在屯門的青山禪院内雕塑,相傳是南朝宋元嘉五年(428年)的一位佛教僧侶杯渡禪師的人像。

    隋朝至唐朝

    唐肅宗至德元年 (756年)前,香港隸番禺縣及寶安縣:7,其後改屬東莞縣至明隆慶六年(1572年)止:7。 唐代,廣州與外國海上貿易發達,對象包括波斯、阿剌伯、印度、中南半島及南洋群島等。由於屯門(不僅是現今香港屯門區,還包括現今東莞、深圳、香港大嶼山)是海船進出廣州的必經之地,因此被用作軍港及避風港之用。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朝廷設立屯門軍鎮。。屯門軍鎮隸安南都護府另一方面,唐朝時期鹽池管理亦相當發達,而燒瓷業也開始略具規模。

    採珠業

    五代十國時,南漢後主劉鋹於南漢大寶六年(963年)在大步海(今吐露港)設「媚川都」,招募採珠士兵數千人,專門從事潛水採珠。「媚川」取自晉人陸機《文賦》「水懷珠而川媚」;「都」為軍翼之意,為駐軍之一種。採珠工作艱辛危險,宋朝初年曾一度被廢,後來才恢復。宋朝時期是大步採珠業的巔峰,一度與合浦(今廣西北海合浦)齊名。 元朝時期,朝廷對採珠業相當重視。元仁宗延佑六年(1319年),當局設廣州採珠提舉司管理大步海一帶的採珠,曾因擾民而於翌年廢置,但又於元惠宗至元三年(1337年)復設。[來源請求]

    造鹽業

    早於漢朝時,香港一帶已有一定規模的製鹽業。西漢時期的南越國,香港一帶亦已有鹽官的設置,南越國滅亡後鹽官一職依然保留。而於漢朝期間,官府會給予當地居民一種叫牢盆的工具供鹽戶煮鹽。到了三國東吳時期,香港一帶的番禺縣改屬東官郡,郡內的鹽場統稱為東官場。吳末帝甘露二年(266年),東官郡置「司鹽校尉」[註 2]管理郡內鹽場,並派鹽官駐守當時郡治。東晉起改稱「司鹽都尉。這種體制一直延續到唐朝。東晉咸和六年(331年)香港一帶改隸東官郡寶安縣時,於舊司鹽都尉壘的基礎上加築郡城,原司鹽都尉何志轉職為第一任東官郡太守。 宋朝時香港地區的鹽業已相當具規模,例如『官富場』。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大廟灣鄰近的刻石碑文為香港現存最古老有紀年的石刻。 另一方西,以傜民為主的大奚山(今大嶼山)也曾是香港地區重要的鹽產地。北宋宋神宗元豐年間,官方曾設海南柵鹽場。到了宋高宗紹興年間,曾招降盤據大嶼山的鹽梟,選其少壯者為水軍,寬其漁鹽之禁,稱之為腌造鹽。然而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年),朝廷明令打擊大奚山私鹽,引起當地居民強烈不滿。至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年),廣東提舉鹽茶徐安國派人前往大嶼山緝捕私鹽販...

    製造業

    唐朝開始,香港一帶開始發展出製造石灰行業。石灰當時可用作保護木船免受蛀蝕、為容器防漏、中和酸性土壤、建屋、造鹽等用途。在香港多個海灘,均曾發現圓拱型灰窰。此外,香港一帶於唐朝起也發展出燒瓷業,現時境內已被發現60多個平陷式圓窰爐遺址,其中赤鱲角深灣村的13座爐附近,更發現兩萬多片青瓷。 元朝時期,赤鱲角一帶可能有冶鐵工業。於赤鱲角蝦螺灣,曾被發現元朝時期的鑄爐遺跡十三座。

    從地圖而言,香港納入了秦朝和南越國的版圖,但至今未有任何考古遺跡或直接文獻記載。前214年(秦始皇卅三年),秦攻百越,置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香港劃入屬南海郡番禺縣境內。由前204年開始,香港一帶由南越國所管轄,名義上仍屬番禺縣,當時已置有鹽官。直至前112年西漢滅南越。 東吳甘露元年(265年),香港一帶改隸南海郡博羅縣,至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再改隸東官郡寶安縣。咸和六年,南海郡一分为二,分出东官郡,郡治在目前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古城,管辖八县。 隋朝開皇十年(590年)撤郡設州,香港改屬循州廣州府寶安縣。唐至德二年(757年),香港地區改屬東莞縣。

    书籍

    1. 劉蜀永,《簡明香港史》,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ISBN 9620414454 2. 劉潤和,《新界簡史》,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ISBN 9620415930 3. 元邦建,《香港史略》,中流出版社有限公司,ISBN 9623000073 4. 蕭國健,《香港古代史》,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ISBN 9622318606

  4. 吐露港公路通車初期為三綫雙程分隔公路,於2003年完成擴闊馬料水至元洲仔之間一段為四綫雙程,以應付每日高達10萬架次的車流量。 而元洲仔至粉嶺公路的一段亦於2014年年末完成擴建工程,現時吐露港公路已接近全面擴闊為4綫雙程分隔公路,當中大埔部份的架空道路段更成為香港最新落成的4綫雙程高架車路,是香港3條多達8綫的架空道路之一(另外兩條分別位於 東區走廊 及 青葵公路 )。 出口 [ 編輯] 途經之公共交通服務 [ 編輯] 擴闊工程 [ 編輯] 1999年擴闊工程 [ 編輯] 擴闊由舊 華民政務司 官邸附近道路交匯處到 馬料水 道路交匯處之間一段約5.4公里長的吐露港公路,由原來的三綫雙程行車線改為四綫雙程行車線,及加建 路肩 。 擴闊吐露港公路的單車徑,及建造行人路。

  5. 當時沙田海位於城門河的河口,連接吐露港。 歷史 [ 編輯 ] 1898年《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中之沙田海及吐露港( Tolo Harbour ) 1964年的沙田海

  6. 吐露港日月是香港中文大學前教授黃國彬於1983年出版的詩集,發行商為學津書店。 內容圍繞他1980年代在香港中文大學擔任英文系教授的往事。 其中一篇詩作《 聽陳蕾士的琴箏 》,與 徐志摩 《再別康橋》、 聞一多 《也許》以《新詩三首》為題,獲 香港考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