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月22日 · 香港貧窮問題嚴峻是不爭的事實. 筆者不厭其詳的解釋貧窮線和香港貧窮人口的數目,想說明的是:以香港現有收入分佈的情况而言,如果政府繼續使用家庭住戶入息中位數的一半作為貧窮線,香港貧窮人口只會在總人口19%至22%間上上落落,窮人的數目不會大升、也不會大跌。 但5個港人中,有1個貧窮,這是官方訂立的貧窮線計算出來的數字,並不是坊間偽造出來罵政府。 所以,無論怎麼說,香港貧窮問題嚴峻是政府必須面對的事實,不容扭曲。 其實,現在訂立的貧窮線,能夠反映的貧窮現象十分有限;香港貧窮的根本問題,追源溯始,還是香港整體社會的收入分佈不平均,令不少市民無法過着合理的生活。 收入分佈如何不平均?

  2. 4 天前 · 除了樓梯,公館內的長期展覽「利通四海義濟天下——廣州商人風貌展」亦介紹了民初時期廣州商人的生活面貌。 參觀周恩來故居保持安靜 另一邊廂,在靜謐的越秀老區裏,看見一幢光鮮醒目的蛋黃色洋樓建築,由5棟3層高樓房連成一體,這就是20世紀初建成的文德樓。

  3. 2022年12月2日 · 如何在港人間取得共識,達到改善民生的目的? 筆者有以下建議。 澄清港人對香港資本主義制度的看法. 第一,是澄清港人對香港資本主義制度的看法。 過往,港人對香港資本主義制度的看法,不外乎政府少做事,並盡量避免干預市場運作;但到了今天,這種觀念已不合時宜,尤其當一些社會問題變得嚴峻,例如公共房屋供應短缺釀成民怨沸騰,政府實在不能不出手干預,改變過去房屋建設由市場主導的看法。 政府一旦採取積極改善民生的政策,難免引起部分商界人士和政黨批評,認為政府這樣做,將會把香港變成「福利社會」,甚至改變香港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 對於這種疑慮,筆者在這欄多次討論,各方論據不再重複。

  4. 2024年6月28日 · 香港市面往日熱鬧和繁榮的日子,何日才會重現? 亞洲著名「不夜城」黯然失色. 這個話題所以引起公眾關注,因市面不景氣,除顯示消費和零售疲弱之外,更反映香港各行各業都處於低谷。 市民對前景不看好,消費和購物自然持審慎態度。 尤令市民感到不安的是,回歸以來,香港經歷多次金融風暴,經濟起起伏伏,但每次風暴過後,香港都能夠站起來,仍是亞洲區著名的「不夜城」,是名副其實的「東方明珠」,三更半夜仍燈火通明,絕不比日本東京和泰國曼谷遜色。 為什麼這顆明珠在今次疫情過後,一年多以來仍是這樣黯然失色? 無疑訪港旅客已恢復得七七八八,惟過去市面熱鬧和繁榮的景象,卻好像消失了! 市民不禁問:香港過去璀璨和光輝的日子,可以重現嗎? 市民緬懷過去光輝的日子,有用嗎? 往日那種璀璨和繁榮,是怎麼一回事?

  5. 1 天前 · 把哲學實行在生活中,就是鼓勵「問問題」以及尋找答案。愛發問本來就是小朋友的強項,只是平日生活忙碌,令我們忘了多鼓勵孩子發問,取而代之的是,匆匆附上答案,然後把孩子沒完沒了的問題結束掉。

  6. 2024年7月3日 · ──所謂「無感時代」,乃指市民對官方和宣傳機器的說話、政策,已產生免疫力甚至絕緣,毫無感覺;與自己切身利害有關的,多一點關心,否則充耳不聞。 市民從新媒體獲取信息(包括民生和消閒的),已逐步取代官方渠道和傳統媒體。 不少朋友用戲謔的語氣對我說:「香港還有電視台嗎? 」即使是新媒體,也會出現兩極走向;對官話的內容,尤其如此。 更有甚者,市民的「無感」顯示對官方已不存幻想,對自己過去的努力也不再存幻想。 這種「心死」才值得注意。 ──「無感」的表面原因很簡單,因市民只能順其自然;此時此刻,平靜過日,不問世事更好。 所以,按照自己興趣和能力適度吃喝玩樂,或安心靜修,最為普遍。 但這也有另一種潛意識。 即使北上消費,既有內地優越和自己選擇的原因,也有對官方政策不悅的因素。

  7. 2024年5月20日 · 生活方式」(lifestyle或style of life)是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於上世紀20年代所創的名詞。 在其經典著作《R小姐的案例:一個生命故事的解讀》中,阿德勒認為,「生活方式」乃是指由童年時期就開始形成的一個人的特質(character)。 他寫道:「生活方式乃是個人直面生活以及回應對於個體存在之各種挑戰的獨有方式……(關乎)一個人怎樣體驗、思考、期望與行動,以及其人如何感知(世界)和如何利用感知的結果。 」(註) 如果生活方式界定每個個人的獨特存在,一個城市的生活方式同樣塑造與錨定這個城市集體的特徵和性格。 可以說,能夠不間斷地保持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每個偉大城市得以卓爾不群的重要基礎,也是其比較優勢得以發揚光大的強大動力源泉。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