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民间一直流转着一句古话:“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配合这句话的还有“二月二,龙抬头”。. 春节正月,民间有很多禁忌习俗,但只有理发这一项最为大家所重视。. 很多人认为“正月不剃头”源于清朝的剃发令,其实这完全是张冠李戴。. 今天就让 ...

    • 概览
    • 历史背景
    • 各地剪辫
    • 轶事典故
    • 艺术作品

    清末时期的全国群众性剪辫子运动

    剪辫运动又称剪发易服, 是清末时期的一场遍及全国的群众性的剪辫子运动。

    1645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朝廷覆亡。清朝多尔衮以为可高枕无忧,转而以征服者姿态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向全国颁布剃发易衣冠令, 一时间,清兵四出,游行于市,“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有蓄发者立执而剃之,不服则斩,悬其头于剃头挑子所缚高竿上示众。“一个不剃全家斩,一家不剃全村斩。”男子剃发蓄辫,被加以征服与被征服的含义,成为清朝统治中国的重要标志。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功,推翻了清朝,成立了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同时实施了除旧布新措施。首由军政府贴出剪辫告示:“自武昌起义推翻清朝,重振汉室,凡我同胞,一律剪去胡辫。”当时南昌城内七处城门口,以及督军衙门(市政府)、府学前、百花洲等十处,皆设有“义务剪辫处”,凡来剪“文明”发式或剃光头者,一律免费。

    1914年6月23日,北京政府颁布《劝诫剪发规程六条》,规定,凡政府官员、职员不剪发者停止其职务;凡车马夫役不剪发者,禁止营业;凡商民未剪发者由警厅劝令剪除;凡政府官员的家属、仆役未剪发者,其官员要负劝诫之责。

    1.1历史背景

    “剪辫”,最早开始于在海外定居的华侨及暂居海外的华人(主要是流亡的革命派、维新派及留学生),前者为与当地社会同风同俗,后者又加有明显的反清色彩。时间始于1895年,至1905年左右蔚然成风。

    早在1895年10月,广州起义事败后,孙中山与陈少白、郑士良逃亡日本。孙中山抵横滨后断发改装,以示与清廷决绝和革命到底的决心。

    独立撰稿人傅国涌曾撰文指出,剪辫之风,并非因辛亥革命的到来才兴起,从晚清开始,有识之士就不断呼吁剪辫子,一些大胆的言论也随之出现。1903年1月15日,天津《大公报》的征文题目赫然竟是《剪辫易服说》。

    1903年3月15日,《大公报》刊出征文第一名获得者朱志父的《剪辫易服说》,他力主剪辫易服,认为这和废弓矢、立学堂一样,都是因时制宜之举。并希望从皇帝开始改穿西装,把剪辫易服与尚武精神、强健体魄联系在一起。《大公报》按语称之“新中国特别精神”,“唤二百余年来不醒之沉梦,呼数百万方里不返之国魂”。

    据当年10月媒体报道,“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参加乡试时只好装假辫子入场考试。而胡适回忆,在上海中国公学读书时,“还有一些激烈的同学往往强迫有辫子的同学剪去辫子。”

    1903、1904、1906年,《大公报》先后三次发起以“剪辫易服”为中心的征文大讨论,发表了数篇关于“剪辫易服”的文章。这一切,都为后来剪发易服大行其道营造了一定的舆论氛围。

    武昌

    •武昌起义成功后南昌掀起剪辫运动 关于辛亥革命年代的那些人和事,已经有很多学者专家做了不少回顾和梳理。“南昌离武汉较近,所以接受辛亥革命的思想比较快,江西是当时最早响应辛亥革命的几个省份之一。”南昌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勉玉说,“当时南昌大部分人是拥护辛亥革命的,因此掀起了一阵剪辫子的潮流,大部分人都把自己的辫子剪掉了。” 男人留长辫子,不仅极不卫生,也给体育和军事训练带来很大麻烦。这都跟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发生冲突,所以辫子不能不剪。并且,当时的中国与国际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在这种接触当中,辫子就成了一个累赘,甚至是一个耻辱,负面影响很多。 刘勉玉说:“在当时是否剪辫子有着明确的政治倾向,留辫子意味着支持满清政府,剪辫子则表示拥护辛亥革命。而在生活上,人们更倾向于剪辫子,因为辫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辛亥革命在这一点上也充分理解了民意。” •时有冲突强行剪辫处处受阻 最初,中华民国江西军政府和民众团体人员会同少数民间“好事者”,三五成群,在街道要口“过份热心”地拦截行人,采取所谓的“革命运动”,强行剪辫,引起纷纷议论。 因而,在剪辫运动过程中,不时有冲突发生,以致运动处处受阻。加之有些不法之徒乘机浑水摸鱼,对蓄辫者进行威胁,敲诈财物,弄得人心惶恐不安,造成街上行人寥寥的景象。 •剪辫者哀号痛哭农村人不敢进城 不少被剪辫者甚至哀号痛哭,谓无颜归家。那些农村留辫的人听说城里开始剪辫了,便再也不敢进城。革命军便派出巡查队上街,手执大剪刀,满街剪辫子。看见留有辫子的人,不由分说,上去就剪。有人哭着请求将辫子捡回去,说是留着死后入殓时好放进棺材里,落个“整尸”。 军政府接受此次教训,再度发布文告:“严禁在路上强行剪辫,并召开全市义务剪辫大会,向市民详述剪辫意义,劝说百姓自觉剪去胡尾,铲除奴根,还我大好头颅,增我民国光辉。” •满城剪辫持续半年不剪发不算革命

    广东

    在资政院尚未议决剪辫易服案之前,已成立“华服剪发会”,决定于1910年12月31日全体会员剪辫。

    京津

    1910年11月23日,天津广帮商人首先剪发,其后“工商学界实行者几于无日无之”。12月初,“京师学界剪发之事刻已盛行”,至年底,“京津各界之剪发者不下数千人”。

    剪辫浪潮中,上海出现了一句新骂:“你这人真是辫子!”有人释其意义云:其一,辫子者,最无用之物也。其二,辫子者,最有害而无利之物也。其三,辫子者,势必人尽割之也。其四,辫子者,禽兽畜生之尾也。

    1908年,意大利侨民劳罗在上海拍摄了几部短纪录片,其中一部题名《强行剪辫》,反映出当时“剪辫”运动进入新的高潮。

  2. 原创. 阅读9630赞45. 古人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孝经》中的这句话成为了人们尤其是汉人们奉行的准则,以此来表现一种孝道文化的传承。 因此,束发而冠是我们对古人形象的一种常规印象,但若认真的追溯和回望,便会发现也尽然,尤其是在满汉文化对冲的时期,中原人“不敢毁伤”的头发竟被了个干净,只剩下一条扎眼的辫子。 众所周知,顺治皇帝入关后,明朝官员纷纷投降了清朝。 上朝时,便有满臣和汉臣两班官,这两班官员的穿戴打扮自然大相同,满洲官员剃发留辫,身着满服,而汉族官员束发戴冠,身着汉服。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满汉大臣装扮各异,但起初互相之前却并没有异议,即便是身为满人的顺治皇帝,对于汉人官员的装束也能接受。

  3. 顺治二年六月,清廷下令中国南方各地军民人等一律剃发,改从满人服饰发型,否则军法从事,这就是民间流传的所谓“留头留发,留发留头”。 网页 新闻 贴吧 知道 网盘 图片 视频 地图 文库 资讯 采购 百科

  4. 剃毛头”,也叫“剃喜头”、“剃龙头”,普遍盛行于 安徽、河南等地一带,是一项颇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民俗。 怀远旧时习俗,孩子出生后,稀稀黄黄的头发不能剃,称为“留毛头”。

  5. 清初剃发遭汉人激烈抵抗,为何到清末剪辫子时,也有很多人抵抗?. 1644年清军入关后将剃发作为强行要求并下令推广全国,是否剃发成为检验新朝下官员与民众是否忠心的关键标准。. 在有清一代的两百余年中,剃发或蓄发这一本是个人习惯问题成为是清政府 ...

  6. 原创. 阅读111953赞839. 农历二月二,旧称龙抬头,古今都有哪些习俗?. “正月剃头,剃头死舅舅。. ”二月二龙抬头,才是“剃头日”!. 农村有个旧俗,就是正月里能剃头,也就是俗语所说的“正月剃头,剃头死舅舅”。. 其实,“正月剃头死舅舅”并非 ...